-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赵海艳课题组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治疗性抗体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4年10月10日 来源: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推荐:
2024年8月15日,该团队在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argeting glycoprotein Gn inhibits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
(通讯员 杨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的蜱传、高致病性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其既可以感染野生动物和家畜,也能感染人类;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急性发热、 血小板减少、呕吐及腹泻等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可高达30%。近年来,我国25个省份有SFTSV感染病例报道,其中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七个省份相对较严重;在韩国、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感染病例也逐年增加。由于SFTSV感染后起病急、病死率高且蔓延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针对SFTSV感染性疾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病毒特异性药物和疫苗。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海艳团队长期研究病毒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特点和机制,开发高效保护性抗体药物,并进行抗原的优化设计和疫苗的研发。2024年8月15日,该团队在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argeting glycoprotein Gn inhibits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批针对SFTSV表面糖蛋白 Gn的单克隆抗体,其中一株抗体在SFTSV感染的致死小鼠模型上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有望成为治疗SFTSV感染的候选药物。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免疫小鼠,筛选获得了7株针对SFTSV表面糖蛋白Gn的单克隆抗体,表位竞争实验显示这7株抗体结合在Gn蛋白的4个不同的区域,包括三个新型的之前并未报道过的新表位。机制研究发现Gn特异性中和抗体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SFTSV的感染,包括抑制病毒感染周期中的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以及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3个识别新表位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Fab)与抗原Gn的复合物结构,鉴定了抗体在抗原表面上的精细识别表位。结构分析发现高中和活性抗体S2A5识别Gn 蛋白的功能结构域DI上的一个高度保守的表位,中等中和活性抗体B1G11识别Gn 功能结构域DII,弱中和抗体N1D10识别DI和DII的交界面。体内动物保护实验发现中等中和活性抗体B1G11并不能帮助小鼠抵御SFTSV的感染,而高中和活性抗体S2A5则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SFTSV感染的效果。
早期的研究表明SFTSV感染人体后会影响B细胞的功能,导致针对SFTSV感染的全人源中和抗体的研发以及关键保护表位的信息较少。而本研究另辟蹊径,通过主动免疫模式动物,解析了SFTSV关键病毒蛋白的免疫原性以及保护性抗原表位,为SFTSV的防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选抗体药物。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海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宁云佳研究员和邓增钦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任萱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孙佳雯和助理研究员匡文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青年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交叉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院级人才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110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