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GRAB荧光探针,解析睡眠觉醒过程中组胺动态变化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3年03月16日 来源:北京大学
编辑推荐:
组胺(histamine,H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信号分子,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参与免疫、消化和神经信号调控。抗组胺药物常被用来治疗过敏和胃酸分泌过多,而抗组胺药物的一大副作用是嗜睡,引起科学家对中枢组胺系统的关注。在中枢神经系统,组胺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脑结节乳头体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 TMN),其神经纤维向全脑广泛投射。组胺在中枢系统参与睡眠觉醒、学习记忆和摄食等行为。迄今,与组胺信号传递相关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灵敏、特异、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组胺动态变化的工具。
组胺(histamine,H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信号分子,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参与免疫、消化和神经信号调控。抗组胺药物常被用来治疗过敏和胃酸分泌过多,而抗组胺药物的一大副作用是嗜睡,引起科学家对中枢组胺系统的关注。在中枢神经系统,组胺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脑结节乳头体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 TMN),其神经纤维向全脑广泛投射。组胺在中枢系统参与睡眠觉醒、学习记忆和摄食等行为。迄今,与组胺信号传递相关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灵敏、特异、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组胺动态变化的工具。
2023年3月16日,北京大学李毓龙实验室在Neur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tically encoded sensors for measuring histamine release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组胺探针GRABHA的开发以及在体外和活体动物的应用;应用新型高时空分辨率和灵敏度的组胺探针,深入探究了组胺在睡眠觉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李毓龙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系统性地发展神经化学分子检测技术,先后开发了针对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嘌呤类、脂类和多肽类神经递质/调质的荧光探针,此次发表的GRABHA是其又一力作,进一步拓展了GRAB系列荧光探针家族。这些探针的开发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科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研究进展。
在这一工作中,李毓龙实验室首先灵活运用GRAB策略(GPCR-Activation Based Sensor)将循环重排的绿色荧光蛋白cpEGFP嫁接到人源组胺受体H1R、H2R、H3R或H4R的第三个胞内环,发现基于H4R的探针表现出优于其他受体的细胞膜定位特性,后续通过一系列优化,获得了基于H4R的组胺荧光探针GRABHA1h (简称HA1h)。在HEK293T细胞表达的HA1h探针对外源加入的组胺有~370%的荧光信号响应(ΔF/F0)和~17 nM的亲和力(EC50)(图1)。基于组胺受体结构,还开发了对组胺不敏感的对照探针GRABHA1mut (简称HA1mut)。为了进一步拓展探针对组胺浓度的检测范围,,筛选了不同物种的组胺受体,开发了基于水熊虫(water bear,tardigrade)H1R的组胺荧光探针GRABHA1m (简称HA1m)。在HEK293T细胞表达的HA1m探针对外源加入的组胺有~590%的荧光信号响应(ΔF/F0)和~380 nM的亲和力(EC50)。此外,HA1h和HA1m探针能在亚秒级(~0.3-0.6 s)时间尺度上响应胞外组胺浓度变化,且几乎不激活GPCR下游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个探针具有很好的分子特异性,对组胺的前体和代谢产物以及其它测试的神经递质均不响应,且保留了相应受体的药理学特性。
图1:新型组胺探针的刻画。A, 组胺探针工作原理。B, 组胺探针HA1h、HA1m和HA1mut在HEK293T细胞上的表达及对组胺的反应。C, 组胺探针对饱和浓度组胺的响应曲线。D, 组胺探针HA1h和HA1m对不同浓度组胺的信号响应。
组胺探针是否有潜力检测内源组胺的释放呢?作者借助AAV病毒将HA1m探针表达在小鼠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成功记录到小鼠急性脑切片电刺激引起的组胺释放,信号上升的时间常数(τon)在~1.4-5.2 s,且能看到探针信号从刺激开始会从刺激位置向外传播。因此,HA1m组胺探针可以实现高时空分辨率地检测内源组胺的释放。
组胺是调控睡眠觉醒的重要分子。视前区(preoptic area, POA)是参与睡眠觉醒调控重要的脑区,且接收组胺能神经元密集的投射。作者利用AAV病毒将HA1m探针表达在小鼠的视前区,通过光纤光密度法检测探针信号,同时记录小鼠脑电和肌电来判断睡眠状态。结果发现在小鼠REM睡眠向觉醒转换和NREM睡眠向觉醒转换过程中组胺信号升高,在觉醒向NREM睡眠转换和NREM睡眠向REM睡眠转换过程中组胺信号下降。作者进一步通过在组胺合成酶敲除(HDC KO)的小鼠中发现,没有观察到HA1m探针信号明显变化。综上所述,HA1m探针可以可靠地在体检测组胺的动态变化。
图2:不同核团组胺动态变化动力学在睡眠时相转换过程中存在差异。A, 探针表达和记录示意图。B, HA1h探针在PFC和POA的动态变化曲线。
组胺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脑结节乳头体核,并向全脑发出广泛投射。那么,组胺在不同脑区的动态变化的模式是一致,还是不同呢?作者将HA1h探针表达在小鼠的视前区和前额叶皮层,记录了这两个脑区的组胺在睡眠觉醒中的动态变化(图2)。结果发现,两个脑区组胺探针信号大小在相同睡眠时相时是一致的。有趣的是,在REM睡眠向觉醒转换、NREM睡眠向觉醒转换和觉醒向NREM睡眠转换过程中,视前区的组胺变化动力学比前额叶皮层更快。利用新开发的组胺探针,作者发现不同脑区的组胺动力学存在差异,为研究组胺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睡眠觉醒调控,组胺还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摄食、运动、认知、癫痫和偏头痛等。乃至,在外周系统组胺还参与过敏、瘙痒和胃酸分泌等过程。另外,组胺是果蝇的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的神经递质。相信新的组胺荧光探针GRABHA将会成为研究组胺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和机制的强有力工具。
图形摘要:组胺荧光探针GRABHA的工作原理及离体和在体应用。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董辉和博士生李梦尧(已毕业)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毓龙教授为通讯作者,实验室成员鄢羽岐、钱统瑞、林云致、刘灿、李国川和王欢对文章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得到了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Rob Leurs教授及其团队Xiaoyuan Ma和Henry F. Vischer的通力合作。
更多李毓龙实验室工作详见:http://yulonglilab.org/。此外,李毓龙实验室诚聘不同学科背景的副研究员、博士后及技术员,待遇从优。欢迎对脑科学感兴趣的有志青年加入!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3.02.024
参考文献:Dong et al., Genetically encoded sensors for measuring histamine release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Neuron (2023)
作者简介:
李毓龙
荧光探针、神经成像、突触传递、信号转导、神经疾病
研究兴趣:
人的大脑由数十亿的神经元组成,后者又通过数万亿的突触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不同种类的神经元经过或远或近的投射,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感知觉、决策和运动等高级神经功能。
研究大脑的最大挑战在于脑的高度复杂性。我们实验室集中在神经元通讯的基本结构突触上,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一是开发前沿的工具,即开发新型成像探针,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二是借助先进的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递质释放的调节。
具体而言,对于工具开发,我们集中于:
1、结合光遗传学和荧光成像,无损伤性的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电突触连接。电突触的异常可导致耳聋、癫痫、脑部肿瘤和心脏功能异常等疾病。
2、开发可遗传编码的检测神经递质/调质的荧光探针。神经递质/调质是神经元化学突触传递的关键介导分子,与感知、学习和记忆以及情绪密切相关。
利用上述荧光探针,我们的功能性和生理性的研究集中于:
1、结合双光子成像和可遗传编码的荧光探针,使用果蝇和小鼠作为模式生物,研究嗅觉传导或睡眠过程中脑的工作机制。
2、寻找上述新型化学递质/调质小分子的对应受体,即寻找“孤儿”受体的配体。
3、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和成像学方法,系统地探索和鉴定潜在的新型小分子神经递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