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完成整合素受体SPECT显像药物临床III期试验

【字体: 时间:2022年03月18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编辑推荐:

   图 新药99mTc-3PRGD2的靶向诊断示意图(左);同一患者的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右)

  

图 新药99mTc-3PRGD2的靶向诊断示意图(左);同一患者的99mTc-3PRGD2 SPECT/CT显像和18F-FDG PET/CT显像(右)。18F-FDG PET/CT对于炎性淋巴结显像非常明显但肿瘤显像不明显,而99mTc-3PRGD2 SPECT/CT具有显著的肿瘤特异性显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No.30930030、8112501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王凡教授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核医学显像诊断1类新药99mTc-3PRGD2,是国际上首个广谱肿瘤核医学SPECT显像剂。目前该药物已完成临床III期试验,达到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

  分子影像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分期、预后评价、个体化治疗以及疗效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医学分子影像率先进入临床应用,其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美国发明的18F-FDG PET/CT,是目前多种恶性肿瘤临床影像诊断与分期的金标准。然而,近年来PET显像临床应用发展进入到瓶颈期,主要原因在于正电子药物制备复杂、显像成本较高,尚无第二个达到18F-FDG技术高度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出现。与PET技术相比,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SPECT的设备及药物成本更低,临床普及率更高,应用基础更好。但因为缺少类18F-FDG的有效显像剂从而限制了SPECT技术在肿瘤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以及许多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整合素αvβ3,而含有RGD序列的多肽与其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靶向分子的构建中,王凡研究团队提出“间隔基团修饰”理论,在两个RGD模序之间引入PEG4柔性连接剂,设计了新型RGD二聚体3PRGD2,提高了肿瘤对SPECT显像剂的摄取,改善了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对今后其它放射性靶向诊疗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王凡研究团队在药物研制过程中,还建立了一套高效、稳定的99mTc标记体系,为今后其它99mTc药物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组长单位,国内共11家医院参与完成了新药99mTc-3PRGD2临床III期试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99mTc-3PRGD2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方面,99mTc-3PRGD2 SPECT/CT与18F-FDG PET/CT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判断方面,99mTc-3PRGD2 SPECT/CT在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均优于18F-FDG PET/CT,临床试验到达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99mTc-3PRGD2 SPECT/CT能够弥补增强CT对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灶的漏诊以及18F-FDG PET/CT对肺部肿瘤淋巴结转移灶的误诊(图)。

  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认定为“这是一个全新机制/靶点的药物”。 99mTc-3PRGD2制备简单,应用范围广,这一药物的研制成功将改变核医学SPECT/CT影像技术不能用于肿瘤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困境,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