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典型红壤水稻土中细菌群落构建机制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2年10月10日 来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编辑推荐:
相关结果以 Depth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in paddy soils 为题发表在Soil B iology and B iochemistry杂志上
水稻是人类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长期内需要充足水分,与旱作土壤具有明显差异,长期植稻形成专有的水稻土类型。藏粮于土,土壤肥力是作物产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栖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驱动土壤养分周转的关键,微生物无处不在,而环境选择是决定微生物群落构建的重要因素。水稻土中微生物群落如何构建,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仍有待回答。
版纳植物园生物入侵研究组的李委涛助理研究员与合作者,选择江西典型红壤水稻土,分层采集土壤,借助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度。基于零模型计算βNTI值,解析细菌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上表层土壤(0-10 cm)细菌群落构建主要是随机过程,水稻土长期淹水,微生物随水流迁徙,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均一化。随土层深度增加,微生物扩散限制愈加明显,尤其是下表层土(20-40 cm),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形成土壤的母质关联更为紧密。10-20 cm土层似“廊道”,微生物自表层土壤向下“迁徙”。随土层深度增加,养分越来越贫瘠,微生物多样性降低,而微生物之间互作强度增加,养分及微生物互作是影响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关键因子。该研究通过采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样品,揭示细菌群落构建机制,丰富了微生物生态学重要理论,同时为土壤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结果以Depth effects on 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in paddy soils为题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杂志上。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支持。
图1. 不同土层中细菌群落构建过程
图2. 不同土层细菌共发生网络拓扑结构
图3. 土壤理化及物种互作对βNTI的直接及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