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大脑,并非越“杂”越好

【字体: 时间:2021年07月15日 来源: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编辑推荐:

  新陈代谢和建筑成本对神经回路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强的限制。神经生理学实验表明,哺乳动物的大脑网络在结构和动力学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但其基本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楚。

  

理解这一机制不仅在神经科学中很重要,而且对开发大脑启发的计算也很重要。中国的理论神经科学家揭示了关键的“少即是多”的原理,这是大脑结构和动力方面的高效表现的基础。

   

IMAGE

IMAGE:(A) RN和MN的结构示意图;(b)神经放电率和布线成本随网络重新布线而变化;(c)RN和MN的神经雪崩大小分布;(d)RN和MN的刺激-反应过程的例子。

来源:中国科学出版社

人的大脑拥有无比强大的思考与运算能力,却仅需约20W的超低功率,能耗远远低于电子计算机。大脑网络的神经连接具有全局上稀疏而局部紧致的模块化特点,使得用于建立连接的总资源消耗大大减少。大脑中每个神经元的发放稀疏而不规则,而神经元群体的发放又具备一定的同步性,形成带有无标度(scale-free)特点的神经雪崩,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敏感。然而,大脑结构与动力学性质如何自组织达至共同的效率最优化,人们目前对此仍然理解甚少。

最近,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非线性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梁俊豪博士、王圣军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和周昌松教授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大规模数值模拟,并结合新型平均场理论方法,对空间网络上的兴奋-抑制平衡神经回路动力学模型做了仔细研究。

研究表明:当把全局随机连接的网络(RN)重连成更符合生物实际的模块网络(MN),网络的运行消耗(发放率)与连接消耗均显著下降,且动力学模式上出现无标度的雪崩(即临界性),这使得网络能更有效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相应(见图1)。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重连过程中模块内密度增加是整体性质改变的关键:网络拓扑相关性的上升带来动力学相关性的上升,使得神经元更容易发放。利用新型平均场理论,作者导出单个模块的宏观场方程,揭示了模块密度增加引起神经发放率降低,且使系统接近Hopf分岔的特性。这解释了在更低发放代价下,临界雪崩的形成与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上升的特点。通过耦合多个模块得出的耦合振子模型,进一步揭示原网络重连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见图2)。

269424_web.jpg

(a) 不同密度的模块中神经元发放模式例子;(b)通过平均场理论预测的单个模块动力学性质随模块密度变化;(c)通过平均场理论预测的网络动力学随网络重连过程的变化。

该研究清晰地给出了大脑结构与动力学性质相互作用达至共同的效率最优化(而非两者的权衡)的准则,为人们理解生物大脑的高效运作原理,以及高性能类脑计算装置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香港)、香港浸会大学战略发展基金的支持。


# # #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