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药学院秦晶副教授、王建新教授在脑卒中靶向递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1年12月02日 来源:复旦大学药学院
编辑推荐:
近期,复旦大学药学院秦晶副教授、王建新教授研究报道了一种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靶向递药的脂质体—白细胞联合载体。相关成果以《神经炎症部位精准递药—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缺血性脑卒中递药系统研究》(Accessing neuroinflammation sites: monocyte/neutrophil-mediated drug delivery for cerebral ischemia)为题,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脑卒中是目前中国第一大致死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总发病率80%,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尽管IS发病率逐年下降,但致残及致死率却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该疾病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一般来讲,IS治疗的金标准是3-4.5小时内溶栓,但在我国能有效接受溶栓的病人仅为2.6%。对于不能溶栓的病人,由于缺血区域没有血流,传统方式只能让药物从缺血区域的外围向内部渗透,根本无法进入病灶的核心部位。因此如何将药物送入没有血流的脑区仍是世界范围内亟须攻克的难题。
IS发病过程中伴有神经炎症的发生,白细胞是唯一可在没有血流的状态下进入脑缺血核心区的细胞,并可进一步与神经元发生相互作用。秦晶副教授一直致力于利用神经炎症的特性设计递药系统,早期研究结果即发现由RGD小肽序列修饰的脂质体可显著提高药物在脑组织内的分布(2007,Chem. Pharm. Bull)。在这一重要发现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设计了一种由cRGD肽修饰、可在血循环中与白细胞发生高效特异性结合的靶向脂质体。该脂质体与白细胞结合后随白细胞进入缺血核心区,然后白细胞进一步通过细胞间桥连、外泌体、膜融合等物质传递方式将药物送入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小胶质等靶细胞。结果显示:与传统制剂相比,无论缺血后何时给药,该脂质体—白细胞联合载体均可将缺血核心区域的药物浓度提高到周边区域的3-4倍,进而使梗死面积缩小一倍。这一药物递送方式彻底改变了现有的将药物由缺血核心区的外围向内渗透的递药方式,为IS的治疗带来全新的路径。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高峰学科中西医结合建设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和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的支持;复旦大学药学院秦晶副教授、王建新教授为联合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侯佳、杨旭为共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