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所谓的“心主神志”的第一个科学证据

【字体: 时间:2020年04月30日 来源:

编辑推荐:

  我们知道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并非一个概念,后者不仅限于医学,还是一种文化、哲学、宗教,乃至玄学理念,是超越科学范畴的。但是,为什么在很多眼里大脑和心脏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

  

我们知道中医的“心”和西医的“心”并非一个概念,后者不仅限于医学,还是一种文化、哲学、宗教,乃至玄学理念,是超越科学范畴的。但是,为什么在很多眼里大脑和心脏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

在一项新研究中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的Esra Al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大脑活动在整个心脏周期中都在变化的原因,并建立了第一种意识体验与心跳阶段之间有关系的机制。

心脏处于有规律的节律中,在收缩期,血液泵入体内,在舒张期,血液回流心脏再次充盈。此前,有报道称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会随心跳变化,与舒张期相比,处于收缩期的我们不太可能检测到手指的微弱电刺激。

在这篇新发表的《PNAS》文章中,Al发现在收缩期,大脑一个与意识有关的特殊组成部分,称为P300组分(P300-component)受到抑制。换句话说,在收缩期,大脑必须确保某些特定信息被排除在感知以外。大脑似乎知道收缩期的血液涌向全身各处,此时跟脉搏相关的身体变化是“不真实的”,这些感知是由脉搏引起的。正常情况下,这有助于我们不经常受到脉搏的干扰,但是,当涉及与收缩相一致的微弱刺激时,我们的身体就可能会错过它们,尽管这些微弱的刺激是真实的。

研究人员通过向夹在志愿者手指上的电极发送微弱电刺激来研究这些关系。同时,用脑电图记录每个志愿者的大脑过程,用心电图记录他们的心脏活动。

在对心脑互动的研究中,Al和同事还发现了心跳对感知的第二个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对心跳的反应高,那么Ta的大脑对刺激的处理就会减弱,即这个人能检测到的刺激就更少。

“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环境信号和身体内部信号之间,”Al说。“新结果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风后的患者经常出现心脏问题,以及为什么心脏病患者经常出现认知功能受损,”文章通讯作者Arno Villringer解释道。

换言之,一个大的心跳唤起的电位似乎反映出一种“精神状态”,过去的研究更关注我们的内脏器官功能(如血液循环),而对外界刺激的感知研究甚少。新结果不仅对我们了解健康人的心脑相互作用有意义,而且对患者也有意义。

原文检索:Heart–brain interactions shape somatosensory perception and evoked potentials

(生物通:伍松)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