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使小鼠获得自闭症症状以后……

【字体: 时间:2017年08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共处导致行为异常改变,这项工作发表在《eNeuro》杂志。

  

英国Cardiff大学从事自闭症研究的行为神经科学家Stéphane Baudouin正通过缺失neurolignin-3基因来获得自闭症研究小鼠模型。对人类来说,neurolignin-3基因突变与自闭症有关,在小鼠身上,该基因变异所引发的症状与人类疾病症状非常类似,比如重复行为和社交缺陷。

Baudouin对小鼠们进行了社会行为测试,当把未经改造的对照组小鼠和基因缺失小鼠放在一起时,对照小鼠竟然对其他小鼠的尿液味道不感兴趣!

“我被惊到了,”Baudouin说。“于是,立马就被吸引了。”

为了证实怀疑,Baudouin和同事们把对照组小鼠远离基因缺失小鼠后,这种异常影响竟然消失了!

neurolignin-3基因补回型小鼠(把neurolignin-3基因补回基因缺失型小鼠体内)不仅自身表现恢复正常,而且它们对正常小鼠的异常行为影响也消失了。

实验证实,两种类型小鼠共处将导致行为异常改变。这项工作发表在《eNeuro》杂志。

Baudouin的研究小组还发现,当与对照组小鼠共处时,改造后的小鼠似乎变得更缺少社会化,甚至更焦虑。但是当它们与其他neurolignin-3基因缺失型小鼠待在一起时,这些症状并没有加剧。Ehrenreich说:“共处实验下,野生型和缺失型小鼠的一些特质似乎能被改善或者恶化,这种影响耐人寻味,它也许可以重现自闭症病人所经历的社交压力。”

东京RIKEN脑科学研究所的分子神经科学家Toru Takumi说,这种影响可延伸到其他自闭症小鼠模型,在未来的动物模型研究中,他可能需要重新分析他的所有行为实验结果。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研究者们质疑“小鼠是否是行为方面研究的恰当动物模型”。指责观点来自动物并非人类状况研究的最佳预测个体,它们的行为经常随饮食等细微处理变化波动。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行为神经科学家Mu Yang说:“外表型(phenotypes),即生理或行为特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也许无法复制。众所周知,在一只小鼠身上取得的实验成果可能对其他小鼠根本不起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自闭症研究学者转向了其他社会型动物,比如大鼠。去年,中国研究学者报道,基因工程改造的突变型猴子产生了与人类自闭症类似的症状,该研究小组认为猴子是现阶段最接近人类真实情况的动物模型。中科院发表Nature头条文章:世界首建自闭症转基因猴

Max Planck实验医学研究所的分子神经科学家Hannelore Ehrenreich说:“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仔细的实验设计将小鼠的社会环境问题最小化。”但是她强调,研究人员必须始终透明地报道他们所使用的动物的社会状况。“太多的研究者忽略了用于解释动物行为的关键细节,例如动物的吃住条件、遗传背景等,在文章中这些信息往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描述。”

原文标题:Male and Female Mice Lacking Neuroligin-3 Modify the Behavior of Their Wild-Type Littermates

“万例CRISPR-AI敲除小鼠精子库,最快7周获得阳性小鼠”索取详细资料,请填写联系方式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