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最新PNAS文章受多方关注

【字体: 时间:2017年07月0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山大学生科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ylogenomics reveals rapid, simultaneous diversification of three major clades of Gondwanan frogs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的文章,揭示了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现生蛙类两栖动物进化历史的影响。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山大学生科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ylogenomics reveals rapid, simultaneous diversification of three major clades of Gondwanan frogs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的文章,揭示了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现生蛙类两栖动物进化历史的影响。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成果一经公布,便受到了多方关注,BBC、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Science Daily也以“Dinosaurs' loss was frogs' gain”为题进行了介绍。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鹏教授,以及David B. Waked和David C. Cannatella。第一及第三作者为博士生封彦杰和梁丹老师。

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一次著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约三分之一的科属、75%--80%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当时在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该灭绝事件最大的影响一般认为在于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蛙类两栖动物是陆生脊椎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之一,目前已被发现的物种超过6600多个,物种数量比我们所熟知的哺乳纲动物的物种数量总和还要多。

长期以来,动物学家都认为蛙类起源于2.5亿年前的早三叠纪时期,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积累的结果,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并没有对蛙类的演化历史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收集了全球164个蛙类物种标本,包含了80%的现生蛙类动物科级分类单元。

通过对这些蛙类样本中95个核基因分子标记的分析,张鹏教授课题组发现:
(1)现生蛙类起源于2.1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纠正了早期研究因包含线粒体基因数据而对蛙类起源时间估算偏大的问题;
(2)三个主要现生蛙类动物群类(包含了超过88%的现生蛙类物种):雨蛙超科(Hyloidea)、蛙超科(Natat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在白垩纪末期同时经历了爆发性的物种分化过程,提示大量生物消亡后遗留下的生态位空缺推动了现生蛙类物种多样性的产生;
(3)大灭绝事件对树栖型蛙类物种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其他栖息类型蛙类的影响,这与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摧毁了大部分森林的推断吻合。

Green and black poison dart frog
(图片来自BBC)

这些结果强烈的表明,导致了恐龙消亡的白垩纪大灭绝事件,对蛙类两栖动物的演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发现从两栖动物的角度,为白垩纪大灭绝事件对全球生物演化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大灭绝后大爆发”的现代进化学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原文标题:

Phylogenomics reveals rapid, simultaneous diversification of three major clades of Gondwanan frogs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