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发表文章:成功分离出抗埃博拉抗体

【字体: 时间:2016年05月20日 来源:中科院

编辑推荐: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单细胞克隆等技术,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我国首例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广州医科大学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单细胞克隆等技术,成功从猕猴体内分离出我国首例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该研究成果于5月17日在Scientific Reports 在线发表,论文题目为Potent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Ebola virus infection(《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高效单克隆中和抗体》)。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凌以及加拿大公共卫生局教授邱香果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张绮博士、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桂淼以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牛学锋博士并列为该文第一作者。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致命传染性病毒之一,平均病死率高达40%左右。从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一直在中部非洲国家和地区小范围爆发和流行。2014年春季开始,埃博拉疫情在西部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突然大范围爆发,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对新形势下的公共健康和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根本上遏制埃博拉等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有赖于高效可及的医学干预防治手段。但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还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正式上市。该项目团队科技人员从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地区流行初期开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工作,以免疫与人类具有高度亲缘关系的中国猕猴为手段,建立并验证了以免疫猕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来源,通过单细胞克隆技术,筛选针对病原体的高亲和力中和抗体的平台。利用该平台技术得到的抗体一方面因为免疫细胞经过多次抗原刺激逐步成熟,抗体基因发生高频突变最终使亲和力不断提高,从而能更有效地阻断病原体感染;另一方面,由于猕猴与人抗体基因的高度同源性,而且最终得到的恒河猴抗体可变区与人源抗体恒定区组合为嵌合抗体后,与纯人源抗体完全相似,使其临床应用前景相对其它动物如鼠、兔等来源的抗体更为开阔。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发生时且无康复者提供免疫细胞用于找寻高效价中和抗体时,使用该策略应对急性新发传染性疾病可迅速找到候选中和抗体用于临床救治。

  目前,该项目研究团队从免疫的中国猕猴体内,已成功分离到三株具高中和能力、高度人源化的抗埃博拉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并与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华人科学家邱香果合作,通过感染埃博拉活病毒的动物保护实验,证明其中的两个抗体在小鼠感染埃博拉活病毒48小时后,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目前,课题组正开展第二代抗埃博拉单克隆抗体的研究,通过定点基因突变、结构和功能鉴定寻找具有更强中和能力、广谱性和保护效果的单克隆抗体与组合,为研发和优化高效抗埃博拉的预防和治疗性抗体,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做更大的努力。

  该项目参与单位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等。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专项等项目经费支持。

 

抗体Q206Q314Q411与埃博拉膜蛋白GPdM结合的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 

原文摘要:

Potent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Ebola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s cause a deadly hemorrhagic disease for which no vaccines or therapeutics has received regulatory approval. Here we show isolation of three (Q206, Q314 and Q411)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against the surface glycoprotein (GP) of Ebola virus identified in West Africa in 2014 through sequential immunization of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and antigen-specific single B cell sorting. These mAbs demonstrated potent neutralizing activities against both pseudo and live Ebola virus independent of complement. Biochemical, single particle EM, and mutagenesis analysis suggested Q206 and Q411 recognized novel epitopes in the head while Q314 targeted the glycan cap in the GP1 subunit. Q206 and Q411 appeared to influence GP binding to its receptor NPC1. Treatment with these mAbs provided partial but significant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 in a mouse model of Ebola virus infection. These novel mAbs could serve as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gainst Ebola virus infection.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