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者张福仁教授发表Nature子刊文章:麻风易感基因新发现

【字体: 时间:2016年12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筛选研究,发现了以往未曾发现的4个麻风病新易感基因,首次证明神经功能相关基因与麻风发病相关,而在麻风病人皮损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提示了神经功能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可抵抗麻风分枝杆菌在神经末梢的感染。

  

生物通报道: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所属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大规模筛选研究,发现了以往未曾发现的4个麻风病新易感基因,首次证明神经功能相关基因与麻风发病相关,而在麻风病人皮损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提示了神经功能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可抵抗麻风分枝杆菌在神经末梢的感染。

这一研究成果12月15日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泰山学者张福仁教授,张教授致力于麻风性病防治和大疱性皮肤病、银屑病、遗传性皮肤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所率领的团队在银屑病、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重症药物反应等常见危重皮肤病的诊疗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麻风主要危害为致残和致死,麻风菌选择性破坏皮肤及外周神经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危及生命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既往只能通过对已发病例的早诊断、早治疗降低致残和致死率。科学家们希望发现麻风遗传学标志,构建有效的麻风风险预测模型是用于高危个体筛查,实现“精准”化学预防的前提。基于此,近十年来张福仁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个团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2012年,张教授研究组发现了麻风病与炎症性肠病(IBD)共有两个新的麻风易感基因:IL18RAP/IL18R1和IL12B,并证明两个基因在这两种疾病中的风险效应相反。研究人员指出在麻风易感者中,这两个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导致机体某些方面的免疫缺陷,从而增加麻风的患病风险;而在炎症性肠病中,两个基因可导致机体某些方面的免疫亢进,从而增加炎症性肠病的患病风险。

在最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通过分析8,156麻风病例和15,610例正常对照,结果发现了多个麻风遗传学标志,除了既往发现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还有4个新的易感位点。

研究人员利用皮损转录组RNA测序技术将易感基因定位于SYN2, BBS9, CTSB和MED30基因。本研究首次证明神经功能相关基因与麻风发病相关,而在麻风病人皮损中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提示了神经功能相关基因的正常表达可抵抗麻风分枝杆菌在神经末梢的感染。

到目前为止,张福仁教授研究团队共发现22个麻风发病相关的遗传标志物,并以这些标志物为基础成功的构建了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AUC=0.74),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逾1.8万人份麻风密切接触者进行风险评估,筛选高危个体并给予预防性服药,加速了麻风精准化学预防时代的到来,实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成功转化。

除了发现一系列麻风发病遗传标志物,张福仁教授团队还曾成功地发现了氨苯砜综合征的风险位点 HLA-B*13:01,该成果已转化为应用技术开展氨苯砜高危个体筛查,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消除了氨苯砜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所导致的死亡。

作者简介:

张福仁,男,1991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皮肤性病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山东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常务编委,中国预防医科院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等职。张博士多年致力于皮肤性病学临床诊疗工作,对各种疑难危重皮肤病的诊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大疱性皮肤病,银屑病的治疗开展了系列研究,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并为首获省科技进步奖。1999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之首。

原文摘要:

A large-scal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d meta-analysis identified four novel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leprosy

Leprosy, a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uncultivable pathogen Mycobacterium leprae (M. leprae), and usually progresses to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permanent progressive deformity if not treated. Previously published genetic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18 gene/loci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eprosy at the genome-wide significant level. However as a complex disease,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leprosy risk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ose gene/loci. To further identify more susceptibility gene/loci, we hereby performed a three-stage GWAS comprising 8,156 leprosy patients and 15,610 controls of Chinese ancestry. Four novel loci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rs6807915 on 3p25.2 (P=1.94 × 10−8, OR=0.89), rs4720118 on 7p14.3 (P=3.85 × 10−10, OR=1.16), rs55894533 on 8p23.1 (P=5.07 × 10−11, OR=1.15) and rs10100465 on 8q24.11 (P=2.85 × 10−11, OR=0.85). Altogether, these findings have provided new insight and significantly expand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basis of leprosy.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