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预测名单现4张华人面孔 内地背景学者或问鼎

【字体: 时间:2014年10月01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可谓是源远流长,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在榜外游离。由于该集团往年的预测成功率颇高,所以这份有华裔面孔的名单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汤森路透近日发布了2014年度“诺贝尔奖级别”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名单中首次同时出现了四位华裔科学家。引文桂冠奖开始于2002年,基于个人对化学、物理学、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进行深入分析,来遴选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迄今已成功预测了35位诺贝尔奖得主。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可谓是源远流长,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在榜外游离。由于该集团往年的预测成功率颇高,所以这份有华裔面孔的名单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连线《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余浩:

今年预测的名单当中同时出现了四位华裔面孔,这是引文桂冠奖13年来非常罕见的。

余浩:2014年的诺贝尔奖将从10月6号开始陆续公布,汤森路透集团日前向原籍九个国家的27位学者授予引文桂冠奖,其中包括四名华裔学者,这是前所未有的,获奖的四名科学家,也就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相关奖项的热门人选,这四名华裔科学家是香港科技大学的邓青云教授获得化学奖,他发明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话和高清电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钱泽南教授,以基因研究获得医学奖。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以量子霍耳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研究获得物理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杨培东教授,因为纳米光子学的研究而获得物理奖。

4位华人面孔当中,其中两人是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内地出国留学并且是一步一步走向科研顶峰的。


余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首晟和杨培东两位教授,他们原籍中国大陆,在国内受过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留学,在科研上作出出色成绩。张首晟祖籍上海,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的量子自旋霍耳效应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被同行认为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在拓扑绝缘体领域得奖的机率很高。得知自己获得引文桂冠奖,并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张首晟表示,诺贝尔奖可遇不可求,科研最大的汇报就是发现即刻的快乐。杨培东祖籍江苏,1993年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来美留学,1999年年仅28岁的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助理教授,5年后被聘为终身教授,他在纳米光子学方面的研究成绩出众,包括研制出第一个纳米导线激光器,他研究的发光纳米线可用于数据储存和光学计算。


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科学领域卓越成就象征的诺贝尔奖,走过了它百余年的光辉历程,获奖者已超过700余人,获奖国家达30多个。其中既有经济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也有经济不够发达的阿根廷、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00多年来,虽然也偶有华裔面孔登上领奖台,至今却没有一个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不能不说是泱泱大国的遗憾。

诺贝尔奖自1900年颁发以来,华人科学家获奖人数寥寥无几,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年40岁的丁肇中因为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50岁的李远哲因为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因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崔琦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键因为绿色荧光蛋白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高锟因为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个位数的华人获奖名单当中他们几乎全部都是美籍华人。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社会文化研究室副主任潘小松观察,作为“评价科学家一生研究成果”的诺贝尔奖,30岁成果,80岁领奖的也不在少数。

潘小松:诺贝尔,评价一个学者一生的科研成果,不管在他人生的哪个阶段做出来的,比如你三十岁做的,很可能八十岁获奖,这个不影响诺贝尔科学奖的判断和颁奖程序。

尽管如此,依然不少人期待,本届诺奖能够成就至少一个1949年后在中国内地出生、有内地教育背景的首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愿望美好,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思考。是怎样的环境最终成就着他们诺奖级的科学成果?对此,潘小松主任分析说:

潘小松:我们的基础教育比较好,就比如说中小学要想高等教育获得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话,大概这个土壤,就是这块教育土壤还不太适合产诺贝尔奖。教育要脱离相应的一种教育行政体制,才可能放开手脚去做科学研究,就这么简单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相对来讲比较僵化,学术需要一种环境。

评选时间一年一度,评选方式严格神秘,但潘小松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保持节奏的诺奖实际也在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韵律在摆动着:

潘小松:冷战以来,他一直是跟着政治潮流在动,就是说全球的政治潮流朝哪边波动,或者加上全球化以后的经济潮流朝哪边来动,他的关注点就往哪边挪。他主要是一个政治潮流或者政治经济潮流,诺贝尔奖颁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实际上也是一个程序性的东西,就跟每年戛纳要放电影奖一样,电影因为不断的在更新,不断的有新生代的导演、新生代的演员来,可能还有一点新面孔,新鲜玩艺儿。诺贝尔奖发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就跟每年要换一个总理一样,我并不认为他代表非常尖端,一般的程序上如果每年都要颁一次的话,你就不必按诺贝尔设立这个奖时的初衷来对待。


能够获奖总是代表着一种肯定与激励,是件高兴事儿。不过,用潘小松的话说,面对这样一个奖项,也许人们也需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相待:

潘小松:别人要有的,我非要有,别人盖150层我得盖200层,就这种攀比心理其实大可不必。我觉得就是大家对诺贝尔奖,大可以现在像对待奥运会申办一样,心态比较冷静,你就把它当一个世界上很多奖项的其中一个来对待就可以,像对待现在APEC会在哪开,奥运会在哪开一样来对待他就可以了,那能得那当然更好,那是很光荣,但是没有像以前想的那么了不起。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