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PNAS》八大热点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4年11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massive-scale emotional contag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PNAS 2014 111 (24) 8788-8790;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June 2, 2014, doi:10.1073/pnas.1320040111
一项研究发现,阅读脸谱网(Facebook)上的积极的帖子可能增加积极情绪;类似地,消极的帖子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Adam D. I. Kramer及其同事探索了出现在了689,003 名脸谱网用户的“信息流”(News Feed)功能上的积极和消极的内容的变化如何影响这些人发布的内容的类型。情绪可能以一种称为情绪传染的现象从一个人无意识地传给另一个人。此前测量了情绪传染的实验是基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这导致一些科研人员质疑情绪传染是否取依赖于人际相互作用的线索,诸如非言语身体语言。社会网络已经表现出了情绪传染的观测证据,然而缺乏实验证据。
在当前这项研究中,在2012年1月的1周时间里,一些受试者在他们的信息流中看到的积极的帖子少于平常数量,而其他一些受试者看到的消极的帖子少于平常数量。这组作者发现,受试者随后在脸谱网的张贴量比那些信息流未受影响的用户下降了至多3.3%。此外,那些看到积极帖子少于平常数量的人发出的消极内容多了0.04%,积极内容少了0.01%。同样地,那些看到消极帖子少于平常数量的人发出的积极内容多了0.06%,消极内容少了0.07%。这组作者说,这些结果提示,尽管该研究的效应尺寸较小,情绪可能有能力通过社会网络传播。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phavirus M1 as a selective oncolytic virus targeting ZAP-defective human cancers
PNAS 2014 111 (42) E4504-E4512;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6, 2014, doi:10.1073/pnas.1408759111
“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这个困惑着全世界医生和癌症病人的难题,终于可望破解。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颜光美课题组发表了天然甲病毒M1具有选择性抗肿瘤作用的最新研究,该研究表明,一种叫做M1的天然病毒能特异性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新型溶瘤病毒有望成为新一代抗癌利器。
颜光美团队使用细胞培养方法发现,M1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整体动物模型证明,M1病毒“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找到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正常细胞则不受影响。
Rescuing US biomedical research from its systemic flaws
PNAS 2014 111 (16) 5773-5777;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14, 2014, doi:10.1073/pnas.1404402111
最近4名美国著名科学研究管理者在PNAS上发表一篇长篇评论性文章,提出一个论断。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正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改革,将会导致长期衰退。这一文章相对比较难理解,但其中心思想是认为美国生物医学领域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恶劣行径将给年轻科学家带来很大伤害。文章呼吁应该对科研经费资助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模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主题思想是希望给改善年轻学者的经济收入,优化生物医学科研领域的职业环境,降低职业压力,提高科研效率。
Sulforaphane treat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PNAS 2014 111 (43) 15550-15555;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13, 2014, doi:10.1073/pnas.1416940111
一项研究发现,用西兰花芽提取的莱菔硫烷进行治疗能改善29名13到27岁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男性在社会响应性以及语言沟通等指标评估的表现,而在中断治疗之后,得分回到了治疗之前的水平。
Human preferences for sexually dimorphic faces may be evolutionarily novel
PNAS 2014 111 (40) 14388-14393;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22, 2014, doi:10.1073/pnas.1409643111
以往大量的文献都指出,对于夸大了的人类性别面孔图片(男性化/女性化)的偏好反映了人类性别和社会选择的优良传统。这篇文章认为,二态性对于在祖辈生存环境范围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家)个体吸引力和个性特征的判断很重要。然而,想要量化这一现象很困难,因为来自大范围的、工业化的和城镇人群的数据很难获得。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报告了来自12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居民集中区的数据分析结果。意外的是,研究发现,对于夸大了的性别特质的推断仅仅只在高度发达的地区出现。特别地,在城市化发达地区的结果表明,男性化的男性面孔让人觉得更具有攻击性。这样的结果有力地挑战了以往关于面孔二态性是可遗传的配偶品质的信号的假设。研究者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高度发达的地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辨别面孔特征和个体行为的机会。具体而言就是将个体暴露于大量的陌生面孔之中,让个体在众多小样本的微妙面孔图片中揭示出显著的差异。
Bodily maps of emotions
PNAS 2014 111 (2) 646-65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December 30, 2013, doi:10.1073/pnas.1321664111
这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关于人体情绪地图,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已经发现,外界刺激致使人们情绪发生变化时,身体总能先一步做出反应。经由植物性神经系统,我们的身体能够对血液流速,神经递质分泌量等因素进行调节,进而使身体产生变化,然后更好应对接下来发生的状况。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芬兰的科学家则进一步根据人们在经历某些情绪时的反应,绘制了人体的“情绪地图”。
研究人员发现,在感受不同的情绪时,胸部区域和头部区域的变化是最为明显的。科学家推测这一变化可能与呼吸、心率和面部表情的改变相关。在经历愤怒、开心、悲伤和绝望时,人体的上臂感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或抑制。而恶心则明显的引起消化系统的不适。而人们似乎只有在经历开心时,全身的所有区域都能得到激活。
在未来,科学家或可通过将“情绪地图”与脑电图结合,来进一步探索情绪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同时将为某些由器质性病变引发的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The high heritability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reflects many genetically influenced traits, not just intelligence
PNAS 2014 111 (42) 15273-15278;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October 6, 2014, doi:10.1073/pnas.1408777111
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学习成绩水平的差异与一大组遗传性状有联系。学习成绩通常被认为是诸如教室环境以及父母参与等环境影响的结果,但是近来的研究提示,教育成绩的差异可能是可遗传的。
Eva Krapohl、Kaili Rimfeld及其同事研究了学习成绩是否有可能归结于个人的可遗传性状上。研究人员回顾了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的6653对双胞胎的考试分数,这一考试评估学习成绩,这被定义为在包括数学、科学和英语在内的科目的成绩,全英国16岁的儿童接受这一考试。
此外,研究人员对这些儿童评估了83个心理性状,包括智力、人格和行为问题。测试组的儿童由同卵双胞胎和非同卵双胞胎组成 ,非同卵双胞胎具有50%的遗传相似性。这两种类型的双胞胎被认为接触了相同的环境,包括家庭与学校环境。对这两种类型的双胞胎的比较能够让这组科研人员识别出性状受到环境影响或者是遗传得来的程度。结果发现学习成绩62%是可遗传的,而个体性状是35%到58%可遗传的,其中智力是最可遗传的。总之,这83个性状导致了75%的学习成绩可遗传性。
研究人员说,这些结果提示学习成绩的可遗传性是基于许多不同性状的遗传,而不仅仅是智力。
Behavior of bats at wind turbines
PNAS 2014 111 (42) 15126-15131;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September 29, 2014, doi:10.1073/pnas.1406672111
一项研究发现,栖息在树上的蝙蝠比其他蝙蝠物种在许多风力发电机地点可能遇到更高的死亡率,因为围绕着风力发电机的空气流类似于围绕着高树的空气流。在风力发电机地点的蝙蝠死亡在低风条件下达到峰值,死亡的主要是树栖蝙蝠。
为了研究风速和风力发电机叶片旋转速度是否改变了蝙蝠的行为并且因此影响了它们在风力发电机地点的死亡风险,Paul Cryan及其同事在几个月时间里在使用热监视相机、近红外视频、音响探测器和雷达监测了一个风力发电机地点附近蝙蝠的行为。在低风的时段比在高风的时段在风力发电机附近观测到了更多的蝙蝠。 蝙蝠从下风方向接近风力发电机的频率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加,但是只有在风力发电机叶片旋转速度低于正常速度的时候才出现这种情况。当风力发电机叶片自由旋转的时候,蝙蝠随着风速增加从下风方向接近风力发电机的频率较小。这些结果提示,蝙蝠通过感知气流确定朝着风力发电机的方向,而树栖蝙蝠可能更会被风力发电机吸引,因为风力发电机附近的空气流类似于在下风一侧有大量昆虫猎物或者为蝙蝠提供了隐蔽的栖息地的高树。这组作者说,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为什么树栖蝙蝠比非树栖物种在风力发电机地点遇到了更高的死亡。
(生物通:万纹)
10x Genomics闁哄倹婢橀幖顪渋sium HD 鐎殿喒鍋撻柛姘煎灠瀹曠喓绱掗崱姘姃闁告帒妫滄ご鎼佹偝閸モ晜鐣遍柛蹇嬪姀濞村棜銇愰弴鐘电煁缂佸本妞藉Λ鍧楀礆閸℃ḿ鈧粙鏁嶉敓锟�
婵炲棎鍨肩换瀣▔鐎n厽绁癟wist闁靛棗锕g粭澶愬棘椤撶偛缍侀柛鏍ㄧ墱濞堟厤RISPR缂佹稒鐩埀顒€顦伴悧鍝ヤ沪閳ь剟濡寸€n剚鏆╅悗娑欏姃閸旓拷
濞戞挸顑堝ù鍥Υ婵犲嫮鐭庨柤宕囧仜閸炴挳鎽傜€n剚顏ら悹鎰╁妺缁ㄧ増鎷呭⿰鍐ㄧ€婚柡瀣姈閺岀喎鈻旈弴鐘虫毄閻庢稒鍔掗崝鐔煎Υ閿燂拷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