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中国海归:科学家青睐短期访问

【字体: 时间:2013年01月28日 来源:海外网

编辑推荐:

  中国不仅自己培养大学生和专家,还试图吸引那些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虽然海归的中国学子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着几个主要的问题。

  

据美国侨报网编译报道,中国不仅自己培养大学生和专家,还试图吸引那些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虽然海归的中国学子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着几个主要的问题。
 
回归人数增加但博士少 科研院所吸引力不足
 
据《纽约时报》报道,第一个问题,中国学生的回归率保持在30%左右。虽然2009年海归人数达到11.5万,较2007年实现了3倍的增长,但实际情况却是,2009年中国各年龄段出国留学的人数达到了24万,较2004年增长了10倍。
 
第二,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回归率惊人得低:大约92%于2002年拿到科学或技术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到2007年时仍然待在美国,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印度(81%)。
 
第三,中国的大学和科学研究院所无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回归。2008年,中国实施了“****”(1,000 Talents)项目,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吸引“优秀中的优秀”人才回中国。此项计划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截至2011年夏,已经有2100人回归,但回归的人才呈现两种不同趋势:企业家倾向于永久回归,而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则更青睐短期访问,而不是永久定居。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制度变革是关键
 
中国要想吸引人才回归,最重要的是进行科研院所的根本性变革,其重中之重是削弱学术和科研管理者的权力,因为科研经费大多经过了这些人的手,而不是通过开放、竞争、同行评审程序用于科研。与此同时,人才的晋升也依靠于个人与上级的关系,而不是学术成绩。那些回归或打算回归的人都深深苦恼于“中国的人际关系太复杂”。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构都存在这种弊病,上海交通大学就实行“职位授予不记名投票制度”,资深员工只有一票选举权,且没有否决权。同时,越来越多的经费被用于竞争力强的领域。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也提倡对科研机构“放松、宽容以及仁慈”。
 
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状:除非变革现有制度,否则那些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并成为各领域佼佼者的人士,是不太愿意回归的。改革与否以及经费划拨方式,将决定海归们的最终归属。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