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战士赫捷:柳刀无影 大爱有形

【字体: 时间:2012年08月0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无影灯下,观看他的手术,柳叶刀在手中起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你会知道他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

  

赫捷:柳刀无影,大爱有形
发布时间: 2012-08-07  |   作者:袁志勇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8月07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袁志勇
   

    ■ 人物档案
    赫捷 医学博士,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和印地安那大学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委会主委、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食管疾病学组组长、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北京胸外科协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际华人胸外科协会副主席。担任《Lancet Oncology》《Gastroenterology》《Thoracic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ancer Letter》《Disease of the Esophagus》和《International J of Cancer》等8种SCI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专家。担任《中国肺癌杂志》副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等8种医学杂志编委。

    编者按 从医30年,主刀大型手术近万例,小型手术不计其数。

    无影灯下,观看他的手术,柳叶刀在手中起舞,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你会知道他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

    科研路上,一串串数据告诉你,这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先后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达23项;近5年,在国际著名杂志相继发表论文共27篇,总影响因子达115……

    走近赫捷,了解他的医学人生,你会感受到他对病人、对事业、对人民的一种爱,这种爱,有迹可循。

    采访赫捷,有点不顺。

    相谈正欢,一个电话打断我们。他接完电话后,抱歉地说:“对不起,病人有事,得先去看看,麻烦等一下。”说完匆匆离去,留下住院医师谭锋维相陪。

    “他就是这样的人。”谭锋维带着几许歉意,向我讲起了一件往事:

    在一次哈尔滨召开的国际肺癌大会上,赫捷是主席并有演讲,大会前一天晚上11点多,一个电话打来:你的病人有事。第二天7点,赫捷乘坐第一班飞机匆匆赶回北京。

    “病人总排第一位,即使当了院长,对病人他也是随叫随到,不求任何回报。”谭锋维说。

    “能解除病人的痛苦,我很快乐”

    2010年7月,一个16岁的女孩王丽萍因气管肿瘤辗转求医来到肿瘤医院。

    王丽萍的母亲告诉赫捷:“求医两年了,跑了7家大医院,都说没法治,这将是最后一家医院。”

    “每次听到医生说治不了,让我回家时,心都碎了。”王丽萍母亲哽咽着说。

    赫捷告诉记者:“当时看着患者含泪的眼睛,我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治好她。”

    但是,王丽萍的气管肿瘤是罕见类型,历史有过少数先例,但绝大多数手术都未成功。

    为了找到最佳的手术方案,赫捷开始查阅大量的医学资料,多次召集医院里的骨干进行病案讨论,并向国际国内同行请教。十几个不眠之夜,他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科学的手术方案。

    上手术台前,有人问王丽萍:“怕不怕!”

    她说:“不怕,不就是赌一下!”

    听到小女孩的回答,赫捷沉重地说:“医生不应该赌,我们承担的是生命,应该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把结果做得更好。”

    手术台上,无影灯下,柳叶刀在赫捷的手中起舞。

    4个小时后,小姑娘被顺利推出手术室。

    “她现在康复得很好,已经恢复学业了。”赫捷笑着告诉记者。

    像王丽萍这样的病例,赫捷经历的太多。据统计,从医30年来,赫捷主刀的大手术近万例,即使当了院长,每年也要主刀400多例大手术。

    “他医术精湛,病人都慕名而来,而他永远都把治病放在第一位,从不拒绝。”已经成长为胸外科专家的学生邵康说,赫捷永远给他这样的印象:

    无论是在飞机场,还是在火车站,只要知道自己的病人有事,他立马赶回。

    无论参加多重要的会议,只要知道自己的病人有事,他立马赶回。

    无论是在哪个城市,只要知道自己的病人有事,他立马赶回。

    不为任何私利,只为一份责任。

    ……

    “当医生就得治病救人,而且能帮他们解决痛苦,我很快乐。”赫捷这样说。

    这就是赫捷,一个对病人有爱的人。

    “能攻克一个个医学难题,我很快乐”

    2006年12月31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肿瘤医院启动,项目主持人赫捷。

    在以药厂为主导发起大型临床研究的当时,这项中国第一个由医生发起的大型临床研究格外引人注目。

    “当时有三个原因促使这项研究,一是肺癌号称中国癌症的第一杀手,而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里占的比例超过80%,对国人危害较大;二是肺癌的治疗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同样的病人却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三是了解能否通过规范的治疗提高肺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赫捷说。

    在随后的几年,赫捷和他的团队以肿瘤医院为临床研究基地,在全国相继建立了52个分中心,先后收录了2749例病例。据介绍,每一个入组病例都得详细了解治疗前的状况,明确肿瘤分期分型,记录治疗的过程和治疗方法,后期还得随诊,观察病人的康复情况,肿瘤有没有复发等等。最后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个过程,耗时耗力。

    “这是全世界最大组的肺癌临床研究之一。”赫捷介绍,“过程十分辛苦,但我们最终还是通过研究确立了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应选择以手术、化疗、放

    疗及靶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希望根据这个原则治疗,能大幅度提高中国肺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

    几年的汗水最终获得了承认,该课题结题时,在所有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科技部聘请的专家给了该项目综合第一的评价。

    据了解,从医30年来,赫捷在科研上成就不斐:

    2002年,承担北京市科委重大专项基金“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肿瘤遗传资源的收集”,项目所建立的肿瘤遗传资源库是国内目前收集和保存各类肿瘤数量最大、肿瘤种类最为齐全的肿瘤组织库;

    2002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胃癌及肺癌相关基因研究”;

    2003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靶向治疗肺癌、食管癌的磁性纳米药物的研制”;

    2006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多中心协作研究”;

    2006年,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恶性肿瘤疗效预测和预后评价芯片”;

    2012年,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肺癌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

    2008年,发现了46个食管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分子,建立了食管鳞癌microRNA诊断模型,并对多个microRNA的作用进行了机制研究。论文发表在《Cancer Res》《J Biol Chem》和《Carcinogensis》上。

    2011年,发现29个在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分子,建立了非小细胞肺癌microRNA诊断模型,鉴别肺鳞癌组织和正常黏膜,准确度达92%以上。论文发表于《Clin Cancer Res》,影响因子7.34;

    2012年,从蛋白质组学层面分析了非小细胞肺癌的蛋白表达特征,发现了28个肿瘤差异表达蛋白。论文发表于《Mol Cell Proteomics》,影响因子8.35。

    ……

    经统计,近年来,赫捷先后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达23项,近5年来,在国际著名杂志相继发表论文共27篇,总影响因子达到115。

    为了这些研究,赫捷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有人问他:“你要做这么多手术,还做科研,太辛苦了,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值得吗?”

    赫捷却说:“在我心里,能攻克一个个医学难题,就很快乐,很满足,值得。”

    这就是赫捷,一个热爱事业的人。

    “当研究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实惠,我很快乐。”

    1989年,正在读研究生的赫捷经常到全国各地收集食管癌病例。不同医院对食管癌的不同处理,深深刺痛了他。

    “治疗太不规范。”赫捷回忆说,“县医院、地区医院和国家级医院治疗水平参差不齐,同样的患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如当时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河南林县,医生对病人只做手术,从不放化疗,手术后基本不随诊,这些病人的5年生存率能高得起来吗?”

    他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

    “当时就想得挺简单,查查国外的文献,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建立一种食管癌诊治指南,将行业内治疗规范起来,让不同地区的病人能享受到同等条件的治疗。”赫捷回忆。

    然而,翻开文献,赫捷傻了眼。西方国家的食管癌90%以上是腺癌,而我国90%以上是鳞癌。类型完全不同,没法借鉴。

    “如果想要做一个规范,就得从头开始,以当时的条件,困难重重。”赫捷说,“只有慢慢积累。”

    直到1998年,条件成熟的赫捷开始着手建立该指南,但却遭到不少人的质疑:凭什么你建立的指南就是标准。

    “他们的质疑很对。”赫捷说,“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要靠研究、靠数据说话。”随后,赫捷和他的团队开始跑遍全国各地搜集病例,从中部到西部,从食管癌高发地区到人口密集区,从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他们搜集了大量病例,然后就是预实验、实验室实验、分子水平的实验、临床实验……

    “差不多做了上千个研究,光大型的研究就有十几个。”赫捷回忆,“最大型的一个涵盖了全国82家医院,研究了近万病例,持续了10年。”

    据了解,因为这些研究,赫捷陆续发表了不少论文,仅仅国际顶级杂志上就发表了16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如世界首次描述microRNA与食管鳞癌关系的学术论文,被影响因子达8.2的国际顶尖杂志《Cancer Res》作为其重点栏目《highlight》的第一篇文章,并进行了重点介绍。

    十年磨一剑,2009年,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赫捷牵头制定并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食管癌诊断标准》。赫捷用科学研究征服了所有的人,这两本指南被卫生部和中国抗癌学会采纳并在全国予以推广。

    然而对赫捷来说,这不是终点。他又开始着手建立国际上最大的食管癌规范化治疗的实时监控智能化网络平台,在全国建立12个分中心,对82家医院的食管癌病人进行监查。

    “这3年来,已经入组了2万9千多例病例。”赫捷说,“通过平台,一是看看还有没有不规范的地方,给予纠正;二是看看指南的效果如何,进行检验;三是分析这些数据,进行研究,找出更优的方法,完善指南。”

    除了建立分中心,赫捷还在全国各地推广指南。3年来,他和他的团队跑过52个城市,开展了92场巡讲,亲自培训了6800多名医生。

    “培训主要是告诉医生对食管癌病人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处是什么。”赫捷说,“而且希望他们有问题可以及时沟通。”

    一次在河南安阳培训,一位林县的医生告诉赫捷:现在林县不再是单纯手术了,会按照指南,建议有需要的病人去做放化疗,如今病人的5年生存率比以前高多了。

    现在,两份统计数据让赫捷很欣慰:3年来,智能化网络平台所监察到的病例规范化治疗实施符合率达90.6%。经过10年的观察,最近一次的调查显示,食管癌5年生存率整体提高了5%—10%。

    赫捷开心地说:“看到这样的数据,我感到我的研究能给更多的老百姓带来实惠,非常快乐。”

    这就是赫捷,一个热爱人民的人。(记者 袁志勇)

    延 伸

    病人说: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

    两年的求医花光了王丽萍家里所有的积蓄,来到肿瘤医院时,已经身无分文。

    她母亲流着泪告诉医生:想卖掉家里的房子给女儿治病,但附近的人都说房子风水不好,没人买。

    了解到情况,赫捷不仅为王丽萍捐了款,还帮她向红十字协会申请了对贫困病人的帮助。在赫捷的努力下,手术顺利进行了。康复后的小女孩开心地说出了自己的志愿:“以后也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

    孩子说:最烦的是,晚上只要一个电话,他就得回医院

    尽管赫捷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师,但他的孩子却不想学医。“爸爸工作太辛苦,看到他,就知道医生太累,没法干。”

    据了解,从医30年,赫捷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天早早出门,迟迟归家,回家后还得查资料。“最烦的是,晚上只要一个电话,他就得回医院工作。”孩子说。

    “没办法,现在至少每天一台大手术,病人太多,事情自然就多。”赫捷说。

    学生说:同一个实验,他总要重复好几次

    谈起自己的导师赫捷,学生李宁这样评价:“他是一个‘苛刻’的人,同一个实验,结果出来了,他不仅要求自己、还要求我们重复几次。”

    “做学问就得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实验的数据当然得精益求精、可以无数次验证,可以经得起别人的评判,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科学的推敲。”赫捷认真地说,“你可以做不出来,但不可以做的不准。”

    《科技日报》(2012-8-7 五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抗癌|赫捷|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