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最前沿 中国科学家突破干细胞研究限制

【字体: 时间:2011年03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全新的大鼠胚胎干细胞(rat embryonic stem cells, rESCs)体外分化体系,并在国际上率先证实rESCs可以在体外分化为具有功能性的心肌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全新的大鼠胚胎干细胞(rat embryonic stem cells, rESCs)体外分化体系,并在国际上率先证实rESCs可以在体外分化为具有功能性的心肌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健康科学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肖磊研究组合作完成,其中杨黄恬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之后获得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利用基因的突变并结合药理学研究策略,探讨了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及成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和基因及胚胎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制等。

大鼠是最早被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与最为常用的模式生物小鼠相比,大鼠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生理特征与药物反应性与人更为接近等,因而长期被更为广泛的应用于行为学、生理学和药理学以及毒性测试等实验。大鼠疾病模型也已成功应用于心脏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等的研究。然而由于缺乏类似于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大鼠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2008年,Austin Smith和Qi-long Ying研究组通过应用特殊的无血清培养系统,成功建立了真正的具有多能性的rESCs。然而目前rESCs体外分化仍非常困难。

杨黄恬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曹楠在肖磊研究组廖婧博士建立的rESCs系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筛选和摸索,结合使用条件性培养基以及特定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建立了可同时分化至内、中、外三胚层的rESCs体外分化模型,并成功获得了具有典型大鼠胚胎心肌细胞形态和肌丝结构特征的心肌细胞,该分化系统时序表达中胚层、心肌前体细胞和心肌细胞的标志性基因,分化的细胞包括了三种主要的心肌细胞类型: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以及窦房结细胞,且分化的心肌细胞对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Isoproterenol和乙酰胆碱激动剂Carbachol也显现与大鼠胚胎心肌细胞类似的反应。该项研究建立的rESCs体外分化模型为研究心脏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心肌细胞药物毒性检测和促进心肌细胞分化、改善心肌细胞收缩和心电功能的化合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进一步开展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原文摘要: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of rat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functional cardiomyocytes

The recent breakthrough in the generation of rat embryonic stem cells (rESCs) opens the door to application of gene targeting to create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diseases. In addition, the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system from rESCs into derivatives of three germ layers will serve as a powerful tool and resourc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mammalian development, cell function, tissue repair, and drug discovery. However, these uses have been limited by the difficulty of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stablish an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system from rESCs a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rESCs are capable of forming terminal-differentiated cardiomyocytes. Using newly established rESCs, we found that embryoid body (EB)-based method used in mouse ESC (mESC) differentiation failed to work for the serum-free cultivated rESCs. We then developed a protocol by combination of three chemical inhibitors and feeder-conditioned medium. Under this condition, rESCs formed EBs, propagated and differentiated into three embryonic germ layers. Moreover, rESC-formed EB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spontaneously beating cardiomyocytes after plating. Analyses of molecular,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revealed that rESC-derived cardiomyocytes were similar to those derived from fetal rat hearts and mESCs. In conclusion, w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system for rESCs through which functional myocytes were generated and displayed phenotypes of rat fetal cardiomyocytes. This unique cellular system will provide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the early development and cardiac function, and serve as an important tool in pharmacological testing and cell therapy.

作者简介:

杨黄恬
研究员 研究组长

学习经历

1978-1982 南通医学院 医学学士
1985-1988 苏州医学院 医学硕士
1992-1994 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 医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82-1985 南通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助教
1989-1992 南通医学院 药理教研室讲师
1992-1997 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药理教研室客座研究员、助手
1997-200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老年研究所(NIH/NIA)心血管研究室/分子心脏学室访问学者
2000-至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
2003-2004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5-至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健康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荣誊(证书、称号、会员)

199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会员
1992-1993 日本世川医学奖学金
1993-1995 日本Weihala奖学金
1993 日本药理学会会员
2000 中国科学院“****”
2000 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2001 NIH 研究者优秀研究奖
2001 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会员
2001 上海生理学会理事
2003 中国生理学会理事
2003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
2004 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中国分会执委会委员
2004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执委会委员
2004 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


主要成果

证明了心肌存在着不同密度和亲和力的a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和内皮素受体亚型,揭示了其耦联的IP3信号通路调控心肌收缩力的分子机制;
建立了Ca2+ 释放通道ryanodine受体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和胚胎干细胞系, 向心肌细胞和神经元体外分化、及成体干细胞体外分化的体系和分析手段,从基因水平直接证明了心肌ryanodine受体参与了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调控,提示了该受体在心律失常和心脏卒死中的重要性。
研究组建立了研究胚胎和成体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分化的一系列平台;揭示了由胚胎干细胞分化的不同发育期心肌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功能特征;利用心肌ryanodine受体剔除的胚胎干细胞,证明了肌浆网在胚胎干细胞早期分化的心肌细胞对Ca2+信号和收缩功能的关键调控作用,为移植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治疗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利用基因的突变并结合药理学研究策略,探讨了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及成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和基因及胚胎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在发现间歇性低氧可有效对抗致死性Ca2+超载导致的心肌损伤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生化、生理、药理学研究手段及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其抗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机制和调控在提出了新发现,揭示了转录因子、应激蛋白的新功能和肌浆网Ca2+调控蛋白及Ca2+调蛋白激酶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不仅对深入认识低氧适应的内在的细胞分子基础和对应激的防御体系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也为探讨防治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新靶点和治疗方式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