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郑永唐PLoS ONE发表艾滋病动物研究新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12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中国恒河猴SIV感染急性期树突状细胞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院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中国恒河猴SIV感染急性期树突状细胞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论文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郑永唐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免疫药理学实验室主任,1996 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 1997 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4 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灵长类动物模型对于艾滋病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和疫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IV或SHIV感染恒河猴模型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艾滋病动物模型。研究表明SIV感染中国恒河猴的疾病进程较印度恒河猴缓慢,更接近人艾滋病的发病进程。病毒感染早期的免疫活化可能是导致疾病进展快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树突状细胞DC作为连接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抗原呈递细胞,在艾滋病发病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后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数量、表型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此前的研究发现浆细胞样DC (pDC)分泌IFN-α的能力在急性感染期会显著提高,提示SIVmac239感染的中国恒河猴在急性感染期提高了免疫活化,从而可能加速了疾病进程。研究人员在原来研究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DC亚群在急性感染期的凋亡和免疫表型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病毒感染早期pDC由于高表达CD4和CCR5,可能成为SI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之一,其凋亡比例显著提高,而髓样DC (mDC) 的凋亡却没有显著变化,表明SIV很可能选择性地剔除pDC。同时,pDC的CD4表达随时间显著降低并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pDC的CCR5表达却随时间而显著升高,并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该现象暗示了SIV感染调节了pDC表面SIV受体的表达,也证实了pDC在SIV急性感染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急性感染期,mDC和pDC的CD80和CD86表达均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显示出DC亚群受病毒影响而处于活化状态,从而提升了整个机体的免疫活化,可能影响艾滋病的疾病进程。该研究也使得病毒感染早期pDC产生高水平的I型干扰素提高了免疫活化水平这一前期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
(生物通:何嫱)
延伸阅读:昆明动物所发表艾滋病研究新成果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Effect of Plasma Viremia on Apoptosi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Dendritic Cells Subsets in Acute SIVmac239 Infection of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Non-human primates such as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Ch Rhs) provide good animal models for research on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s. Similar to humans, there are two principal subsets of dendritic cells (DC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Ch Rhs: myeloid DCs (mDCs) and plasmacytoid DCs (pDCs). In this study, two-color fluorescence-activated cell sorting (FACS) analys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main DC subsets, namely CD1c+ mDCs and pDCs from Ch Rhs. Then, the apoptosis and immunophenotype changes of DCs subsets were first described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SIVmac239 infection. Both the DCs subsets showed decreased CD4 expression and enhanced CCR5 expression; in particular, those of pDC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t most time points. Interestingly, the plasma viral load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D4 expression, bu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CR5 expression of pDCs. During this period, both CD1c+ mDCs and pDCs were activated by enhancing expressions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accompanied with increase in CCR7. Either CD80 or CD86 expressed on CD1c+ mDCs and pDC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lasma viral loads.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DCs were more prone to apoptosis after infection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SIVmac239 infection, which may be due to their high expressions of CD4 and CCR5. Both DCs subsets activated through elevating the expression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which was beneficial in controlling the replication of SIV. However, a mere broad immune activation initiated by activated DCs may lead to tragic AIDS progression.
作者简介
郑永唐
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 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并获医学学士学位 , 分配至赣南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1989 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免疫学硕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97 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1 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 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资助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和群马大学进行 HIV 合作研究。1999 年 -2003 年其间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合作研究一年多。 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免疫药理学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BSL-3 和 ABSL-3 实验室 ) 主任、 中国科学院西南基地抗病毒天然药物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云南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云南省细胞生物学会理事、 云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 云南省动 物物学会理事、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云南省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 《动物学研究》和《中国天然药物》编委。1996 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 1997 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4 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
建立抗 HIV 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充分利用西南动植物丰富的生物资源,重点筛选和研究天然来源的抗HIV 天然化合物和天然药物,对抗 HIV 先导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新药;建立 AIDS 灵长类动物模型,进行艾滋病发病机制、药物及疫苗的评价研究,为艾滋病的防治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治疗性基因修饰树状突细胞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建立云南省 HIV 毒种库,开展 HIV 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性、共感染等研究;研究天然免疫分子 TRIM5 在限制 HIV 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主要学术成就
从事免疫学、病毒学和抗 HIV 药物等研究近 20 年,尤其在抗 HIV 药物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 公认的成绩,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先进水平。 1995 年以来先后主持了 20 多项国家、科学院和云南省的科研项目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