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结构异于常人?这些人为什么对异性不感兴趣

【字体: 时间:2010年05月25日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推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曾经养育过两只雌性的红嘴相思鸟,它们的亲密程度有些异常,两只雌鸟几乎时时刻刻呆在一起,精心为对方梳理羽毛,所有食物一同分享,它们比情侣还要恩爱。后来为了繁殖后代,人为地在它们之间放进雄性相思鸟,结果,不仅没有赢得“小姐”们的芳心,反而被两“姐妹”合力击败,落荒而逃。

  

    “不知什么原因,大概从5岁起我就对男性有着特殊的好感。小时候,邻居家的大哥哥十七八岁,经常带着我玩,我感到很亲切。再大一些,我对周围20岁左右的大哥哥开始迷恋。那个时候我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他们有很大的魅力,那种男性的气质阳刚,但不乏温柔的美……”具有“中国同性恋研究第一人”之称的张北川经常收到同性恋者们的来信,也有的是“同妻”们的,在信中,有哀怨,有哭诉,也有的是理解,但很多人都苦恼,为啥异性在他们眼中没有吸引力,反而是同性,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因为异性恋是绝大多数现象,所以,同性恋就显得特立独行,容易引人侧目。其实,如果只是将人归结到大自然的一种生物来看,你会发现,同性恋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自然界‘同性爱’真的不少。据了解,动物中的同性恋行为早已经被人类发现的,迄今为止超过了450种。”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曾经养育过两只雌性的红嘴相思鸟,它们的亲密程度有些异常,两只雌鸟几乎时时刻刻呆在一起,精心为对方梳理羽毛,所有食物一同分享,它们比情侣还要恩爱。后来为了繁殖后代,人为地在它们之间放进雄性相思鸟,结果,不仅没有赢得“小姐”们的芳心,反而被两“姐妹”合力击败,落荒而逃。

    专家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动物同性恋行为,在动物界,约有130种的脊椎动物存在着同性恋的行为,从鸟类到哺乳动物都有这样的现象被发现——5%的加州雌鸥之间会结下不解之缘,双宿双飞,俨然一对夫妻的样子……哺乳动物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有10%的公山羊到了发情季节,对来自母山羊温情脉脉的挑逗无动于衷,反而对其他的公山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倭黑猩猩更是有趣,倭黑猩猩间的同性行为表现为同性爬跨行为,倭黑猩猩是一种容易激动的动物,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斗,可是他们争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发生的还快,其途径就是通过性行为。

    对于一些动物来说,同性恋行为也包括平常的群体劳作,比如,两只雄性黑天鹅一起抚养小天鹅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信天翁家庭由两只雌信天翁组成,企鹅也存在着同性恋倾向。研究发现人工饲养的企鹅大约有五分之一存在着同性恋夫妇。

    同性恋是因为

    保留了“原始印记”?

    “为什么有人只对同性感兴趣,愿意和同性发生性行为呢?我们一直都试图揭开这个谜题。”张北川说。“一些专家认为,人类的同性恋可能是非情感色彩的,是一种本能,是天生就有的。尤其是对动物界的同性恋进行研究后,一些支持生理原因导致同性恋的专家们更加坚信这个观点。”

    从性行为的最终生殖功能来说,动物同性恋行为是一种浪费的行为模式,不过,动物行为专家认为,不同个体发生同性恋行为的原因各有不同。比如:同性倭黑猩猩间发生同性爬跨行为是为了平息争斗;而雄斑鸠的同性行为是因为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无法找到配偶的“单身汉”们的发泄行为。

    不过,追究起来,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界的同性恋行为都和生物学机制有关。“自然界最原始的繁殖形式是无性繁殖,目前许多生物还存在着生殖的特殊形式,如蟾蜍等的精巢内常有卵子存在,称为偶然性的雌雄同体。”而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其实也同样带有“原始印迹”。任何男性都要分泌雌激素,每个女性都会产生雄激素。专家说,男性在胚胎期还有分化成两种性别的潜能。“人的胚胎发育阶段性别还未分化时,胚胎中都会有一种称之为米勒氏管的结构,正常情况下,如果XY染色体存在,就会分泌一种叫做米氏管抑制素的化学物质,抑制雌性器官的发育,使个体产生正常的雄性器官。当米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时,个体则会长成一个外表是雌性,但染色体却是XY的人,男性在胚胎期有着分化成两种性别的潜能。”

同性恋者大脑结构

  对于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专家们试图从各个角度来寻找。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将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原因直指大脑。也就是说,研究认为,同性恋者的大脑结构和常人不一样。

    据张北川介绍,国外一家医学机构对90名志愿者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男女同性恋者各为20人,其他50人为异性恋者。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显示,女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都拥有不对称的大脑,右侧脑半球比左侧脑半球略大;而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的左右脑半球是对称的。

    研究人员还用正电子断层扫描仪对志愿者大脑的杏仁核区域进行了分析。杏仁核与人类对恐惧等情绪的处理和记忆有关。分析结果显示,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的杏仁核结构存在相似性,而女同性恋者和男异性恋者的杏仁核结构更为相仿。“大脑是人的中枢机构,控制了人的行为方式,从这项实验来看,女同性恋者的行为和男异性恋者的行为相近,也就是说,男异性恋者喜欢女性,女同性恋者也是喜欢女性。同样,男同性恋者和女异性恋者也都喜欢男性。”

    “这种由实验来推出的结论虽然不敢说就一定是这个原因,但最起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产生同性恋行为是和自身的生理结构有一定关系。”

    特殊际遇

 

    是切断异性相吸的“开关”?

    “因个体的生理原因造成同性恋行为,我们把它叫做先天因素,除此之外,决定某一个体偏爱同性还是异性作为性伴侣的因素还有两个,即幼儿期抚养因素和后来的偶然际遇。”张北川说,先天因素是基础,但成长期的抚养因素也很重要。“曾经很多人猜测,例如,母亲‘强悍’或父亲‘疏远’,或父亲‘强悍’而母亲‘疏远’,于是男孩或女孩受到‘不良影响’,长大后成为男、女同性恋者。国外学者的这类推测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一些男同性恋者也用这类推测解释自己情况的起因。但这种推测有太强的主观臆想成分,主要是因为大量男异性恋者也经历过同样的生长环境,但他们却很正常。”

    而南京的一位“同性恋”研究专家则将同性恋行为的后天因素之一直指教育,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太封闭,从小就灌输了一套男女授受不亲的理念,很多中小学校,女生只能和女生同桌,男生只能和男生同桌,甚至女生都不敢和男生说话……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同性之间产生好感,青春期时,对性的懵懂和好奇导致他们中间可能会产生极端行为,比如说一些男孩子由于好奇,便和男孩发生了性行为;而女生也对女生更加惺惺相惜。换句话说,教育不当,也会把孩子“逼向”同性恋。

    至于偶然际遇,张北川说,在孩子生长的青春期,如果他被女性“伤害”,被男性“诱惑”,这被认为是男同性恋者性取向的形成原因。“但细细追究,为什么有更多同样际遇的人和生活在同一环境的人却成为异性恋者?近年来,科学研究已发现人类‘交往基因’的存在,因此,特殊际遇被怀疑是启动先天因素的‘开关’。换句话说,或许两人都存在先天因素,但一个在成长期遇到了偶发的事情,导致他恋上同性,而另一位则没有遇到一件可以改变自己性取向的偶发事件,那他就完全可能成长为一个异性恋者。”张北川说。

    张北川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间对“性别认同障碍”儿童的较多研究发现,一些男孩自出生后建立性别意识时,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其家长可能在一个阶段曾把男孩作为女孩抚养)。这种男性成年后,成为变性欲者,特别是男同性恋者的比例非常高。深入的研究发现,与性取向密切相关的性别意识,建立于出生后18—36个月。一旦建立,终身相对稳定。

    纠正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很难

    “大学里,有的男生偶尔和男生发生一两次性行为,但是,他照样喜欢女生,喜欢和女生交往。这样的人不能叫同性恋。”专家说,一个真正的同性恋者,想要使他变成异性恋这非常非常难。

    医学界曾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企图变同性恋为异性恋,包括生物学方法,比如:睾丸切除,睾丸植入、性激素注射、休克疗法、脑外科手术等等。同时也尝试了心理疗法,比如:心理分析、厌恶疗法等等,但收效甚微。“经验表明,没有什么治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最终大家认识到,要使同性恋者变为异性恋者,犹如使异性恋者变成同性恋者一样困难。因此,目前科学家们普遍放弃并反对进行性取向的治疗。”

    张北川介绍说,我国医学界近年来仍在使用一些厌恶疗法进行男同性恋者性取向的改变,但效果极不可靠。“有专家对经过治疗的1000位同性恋者中进行跟踪,发现仅11人被基本治愈。这类治疗除去耗费求治者的精力和金钱外,还常常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冲突,引起或加重他们的痛苦感。对部分人,治疗还会严重损伤其性的本能。”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异性|同性恋|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