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精选

【字体: 时间:2009年04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周报》

  

辣椒完整遗传图谱发布
    美国康乃尔大学和加拿大DNA LandMarks公司即将向公众发布第一份完整的辣椒基因组遗传图谱。该图谱是根据番茄、土豆、茄子和其它茄属作物,以及模式植物拟南芥的一套共用基因绘制的,它是两家机构一项5年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DNA LandMarks是巴斯夫植物科学公司的一家分公司,它分享了自己的辣椒DNA标记库,以支持康乃尔大学绘制这种重要蔬菜作物遗传图谱。

    DNA LandMarks公司CEO Joachim Richer说:“这项合作将有助于全球分子科学家和育种专家取得更大的成功,对于任何作物而言,一套可靠、稳定的遗传图谱是实现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

图谱见http://www.sgn.cornell.edu/cview/map.pl?map_version_id=58 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dnalandmarks.com/english/


像看书一样阅读基因组
    对比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来建构它们的进化树是非常乏味和耗时的工作。通常科学家仅采用某些方法对生物中相同的小部分基因进行比较,但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远亲生物体比较。人们常用一些对比方法来判断计算机程序、书籍及其它一些出版物中是否存在剽窃的问题。受这些方法启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改进的全基因顺序对比方法。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Sung-Hou Kim说:“在这种方法中,基因组被处理为一本没有空白的书籍。”他指出,该方法对生物的分组大致与目前分组方法相同,但存在一些差异。举例来说,本方法中各个群组在进化树中的相对位置与传统基因定位方法存在很大不同。

    除了在基因组对比方面的应用外,Kim预计该方法将有助于追寻人类祖先,进行疾病统计,以及宏基因组数据分组。文章发表于最新的PNAS。

文章全文见http://www.berkeley.edu/news/media/releases/2009/01/28_genomecomp.shtml


追踪水稻进化史,改良未来品种品质
    通过对14种水稻品种某一基因的序列进行比较,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地对重要作物——水稻的进化历史进行了追踪。美国普渡大学的Scott Jackson与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同事重点观察了moc1基因。这一基因决定水稻植株的抽芽数目。该研究小组说,了解moc1的变化情况可帮助我们开发穗分枝数多、植株大或具有其它优良特性的驯化水稻品种。

    Jackson说,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水稻从1400万年前至今的变化情况。科学家发现,不同水稻基因组大小差异源自跳跃基因扩增的不同。随着水稻不断的适应气候及其它自然环境,其遗传结构发生了改变,保留了部分基因的同时也失去了另外一些基因。科学家目前正寻找可用于优良水稻品种培育的野生水稻基因。

更多信息见http://news.uns.purdue.edu/x/2009a/090123JacksonRice.html 文章发表于PNAS,可免费获取全文http://dx.doi.org/10.1073_pnas.0812798106

 

科学家破译高粱基因组密码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已经破译了高粱的遗传蓝图。高粱是一种耐力强的作物,是重要的食物、饲料和生物燃料来源。科学家相信这一突破能够最终帮助开发出耐旱品种,在西非这样的干旱土地上快速生长繁殖。高粱是继水稻之后第二个得到基因组测序的作物。最新一期 Nature报道了高粱基因组的比对分析情况。

    高粱(Sorghum bicolor)是甘蔗的近亲,最初作为主食被种植于热带非洲,现在在美国和印度的干燥地区也有种植。高粱的全球年产量约为6千万吨。科学家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即先测出随机DNA片段的序列,再用超级计算机重建原始基因组序列。这一方法最早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被使用。

    高粱的基因组比水稻大75%,具有约7.3亿个核苷酸,3万个基因。通过比对高粱和水稻的基因组,可以得到草类进化和C4光合作用(植物在高温、强光和缺水环境下的碳固定途径)的信息。科学家还找到了关于高粱抗旱性的基因和重复小RNA的证据。

Nature的订阅用户可见全文http://dx.doi.org/10.1038/nature07723,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29/full/nature07723.htmlhttp://www.jgi.doe.gov/News/news_09_01_28.html

脑化学物质导致蝗虫聚集
    血清素,控制人类情绪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使单独无害的蝗虫发展为蝗灾。根据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剑桥、牛津和悉尼大学的科学家发现,喜欢独来独往的蝗虫可以变得合群,从而成群行动。而这种合群的蝗虫的血清素比喜欢独居的蝗虫高3倍。

    论文作者之一,剑桥大学的Swidbert Ott博士说:“血清素对我们人类的行为和反应的影响很大,所以发现不合群的昆虫也因为这种化学物质而变得成群结队是很令人吃惊的。”

    此项发现对于控制蝗虫很有用,这种毁灭性的害虫影响了世界上20%的土地。科学家指出控制蝗虫的一种可能方法是血清素传输阻断法。但是血清素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目前还没找到这种负责独居-合群阶段传输的特异受体。

该论文请见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65939,文章摘要请见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169280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