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也要补补“肾”

【字体: 时间:2009年02月04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本报记者 李禾 
   每年的12月是洞庭湖最美的季节,数以万计的候鸟飞到这里觅食、休憩,也吸引了国际众多的观鸟爱好者。然而2008年的冬天让众多的观鸟爱好者非常失望,由于洞庭湖出现历史罕见的冬季高水位,观鸟节取消,候鸟们也面临挨饿的威胁。


  ———案例———

  鸟儿:湖滩难觅食

  站在采桑湖管理站大堤上放眼望去,一片汪洋,很多洲滩都被淹没,候鸟和麋鹿们失去了栖息地。站在采桑湖管理站大堤上放眼望去,在一片不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洲滩上,栖息了至少4种200只候鸟;可怜的白琵鹭只能在稻田中浴缸大小的水坑里筛滤着少得可怜的食物,而往常它们都在广阔的湖滩享受着丰盛大餐。此外,岳阳县麻塘镇和建新农场,两处不到4000亩的水稻田内,聚集了近30000只5种雁类栖息……

  据资料显示,从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洞庭湖遭遇了有历史水位记录以来罕见的冬季水位迅猛上涨情况,城陵矶水位从22.70米迅速上涨至29.75米(警戒水位32.5米),这是继前三年连续冬夏季极端低水位后发生的又一个极端高水位,而最适宜保护区内鸟类栖息的水位为24—25米。

  与洞庭湖截然相反的是鄱阳湖,2008年11月中旬以来,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为31.4毫米,降雨量之少列有记录以来同期历史第2位;尤其是2009年1月上中旬,江西全省平均降水量7.4毫米,比常年同期少83%。江西境内主要河流及鄱阳湖持续出现超低水位,大批候鸟觅食出现困难。

  

  ———现状———

    河流湖泊:大面积污染

  除了降水不均外,中国的湿地还存在大面积污染、富营养化的问题。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08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滇池、太湖、洪泽湖为重度污染;洞庭湖、巢湖为中度污染;鄱阳湖是轻度污染,水质在四—五类间波动,泥沙淤积速度较快,湿地功能有下降趋势。

  而七大水系中,一—三水质断面比例为55%,劣五类为20.8%,饮用水源地取水仍有23.6%超过三类标准。其中,黄河干流水质为优,支流为重度污染;淮河和松花江干流为轻度污染,支流为中度污染;海河干、支流均为重度污染。

  海洋:成最大“垃圾场”

  近海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我国2008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海洋已成为最大的“垃圾场”和“下水道”。在国家海洋局实施监测的525个入海排污口中,约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其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

  据悉,我国四个海区中,东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92%,南海89%,黄海88%,渤海83%;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排污口中,有95.3%超标排放;设置在旅游区的排污口中,高达87%超标排放;特别是设置在海洋保护区的排污口则全部超标排放。而78%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其中,20%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较高。

  监测报告表明,2008年我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中,约83%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特别是锦州湾、莱州湾、杭州湾,以及珠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呈现不健康状态。海岸带高脆弱区和中脆弱区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36.5%,非脆弱区仅占16.8%,高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敏感且受到开发活动严重影响的区域。

  ———措施———

    五成自然湿地:将获有效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不合理利用等多种因素,导致湿地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湿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研究表明,全球湿地消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我国将力争到2010年使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并建立起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优化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逐步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

  “2008年,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又取得了新成绩。”贾治邦说。全国湿地保护条例起草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了11个专题论证报告和立法草案说明的起草工作,已有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8个省(区、市)制定的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相继颁布实施。

  湿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地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海洋功能特别保护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6块,总数达到36块。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个,总数达到38个。全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550多处。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已通过专家论证,为今年启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也已制定完成并开始试点。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实施两年来,国家林业局和有关部门已审批湿地项目近200个,中央投资8亿元。《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顺利实施。在国家工程的辐射带动下,各地纷纷投入资金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一批生态地位重要的退化湿地生态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同时,湿地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成效明显。”贾治邦说,在第十届《湿地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中国成功连任公约常委会成员国。此外,湿地保护被列入“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合作领域,还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湿地保护工作。今后,我国还将积极寻求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机会,为国内湿地保护引进更多资金和先进理念,同时要重视跨界湿地保护工作,特别要关注喜马拉雅高原湿地、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湄公河流域、黄渤海区域等敏感区域的湿地保护。

  ■延伸阅读

  湿地:“地球之肾”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地带等。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据统计,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因其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又被称为“水资源调节器”,发挥着重要的抗旱防涝作用。湿地是高效的“淡水净化器”,对所流入的污染物可通过其复杂的界面,产生过滤、沉积、分解和吸附作用。大量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的水可以被湿地净化为三类水质以上的水。保护湿地、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维护水资源安全的治本之策。

  同时,作为“生物基因库”,湿地孕育并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生产生态产品,有效维护生态平衡,而且可为人类提供水稻、水产品、湿地植物等物质产品。此外,湿地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碳库之一,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湿地碳储量约为77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每公顷有机碳贮量最多可达258吨。湿地又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着自然景观,传承着人类文明。

  ■新闻背景

    昨天(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旨在呼吁人们关注河流流域,共同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

  中国湿地资源丰富,单位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中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保护湿地,目前已有超过4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