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粮食生产面临严重挑战

【字体: 时间:2009年11月13日 来源:科学与发展网络

编辑推荐:

  一份新的报告说,中国长江流域的粮食生产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挑战——但是这些障碍可能通过培育新的作物品种等创新加以克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今天(11月10日)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报告》据称是首份提供了对气候变化影响特定河流的大尺度分析的报告。

它使用了来自长江流域将近150个监测站的数据,并探索了气候变化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草原、森林、水资源、农业和湿地。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千米。长江流域占全国面积的1/5,这里生活着中国1/3的人口,而且拥有1/4的耕地——生产出了中国70%的大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江流域变得更热。到2050年,温度将有望比1950年升高至多2度。

科学家警告说,这种温度变化本身可能到本世纪末把长江流域的水稻产量减少至多41%,而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将会更迅速地下降——估计到2080年某些地区的玉米产量下降至多50%。

这份报告说玉米是该区域对气候变化最脆弱的作物,并且提倡用水稻取代玉米。然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将导致单季稻产量稍微增加,但是两季稻——用另一种耕作方法耕种的品种——将遇到将近3%的减产。

这组科学家提出在过渡区用双季稻体系取代单季稻体系(每年只收获一季),用三季稻体系取代双季稻体系。这些过渡区的作物体系有能力利用增加的生长季节和更温暖的日期。

在无法支持新的作物体系的地区,应该鼓励培育生长期更长的新品种。

“如果再考虑品种替换等适应性措施,长江流域不仅可以降低和避免气候变化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还可以发挥气候变化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份报告说。

“在优先培育新粮食作物品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当地农业知识得到应得的重视,这些知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承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该报告的第一作者徐明告诉本网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粮食专家张世煌告诉本网站,由于需求限制和水资源约束,今后很难扩大水稻生产面积。

他还说,在现实中,多重耕作的方法将消耗更多的物质资源,而且成本更高。他提出优先发展耐高温、耐强辐射和耐旱的新型玉米品种。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