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斯曼制药豪赌生物技术

【字体: 时间:2008年08月27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推荐:

  

  
  随着全球市场开发新药的难度越来越大,不少过去能给制药业带来丰厚利润的“重磅炸弹”也相继失去了专利保护。面对这种挑战,以技术见长的帝斯曼制药部门及时借助生物技术上的优势来渡过难关。帝斯曼这种在危难中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制药企业借鉴帝斯曼公司(DSM)为制药和生物技术行业提供服务的业务在过去数十年间历经盛衰浮沉。现在,随着FDA所发出的新药“通行证”越来越少,审批的时间变长,这使到传统的制药业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同时,所面临的要降低医疗保健成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帝斯曼制药部门只有努力通过技术求生存,求发展。



  重新修订战略



        2007年秋,帝斯曼公司对2005年所制定的“5年发展战略”进行了修订,修订的内容就是要“加快向生命和材料科学公司转变”。该战略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公司现有的生物技术平台努力拓展其所服务的市场。比如,帝斯曼公司所具有的丰富的酶转化经验可以用来开发生物燃料,合成复杂的医药原料或开发功能性食品。



  当然,帝斯曼公司的制药部门将从该公司的生物技术平台中获益非浅。2007年,该部门的销售额为7.8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小分子中间体、医药原料和用于开发生物药物的细胞系技术和成药制造业务。



  最近几年来,帝斯曼公司的制药部门历了一个转变,已经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制药市场、贫瘠的药物研发线、中国和印度制造企业带来的低成本竞争。像其他公司一样,刚开始,帝斯曼公司秉承“越大越好”的信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到了传统的制药业,积极参与不理智、鲁莽的合并和并购。但是,自从帝斯曼公司开始进一步提炼公司在制药业务的策略,缩小其关注的市场之后,该公司拥有的生物技术平台成了获胜的法宝。



  帝斯曼公司主席Feike  Sijbesma承认,近几年来,公司的合同制造业务已经病入膏肓,公司对为步履蹒跚的制药业提供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估计不足。



  帝斯曼制药业务部门的主管Bob  Hartmayer认为,在小分子业务制造方面,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低成本制造企业已经快速占领了市场,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与早期中间体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完善,或者合成工艺并不是太复杂。



  这种情况,迫使许多西方公司开始重新思考生存的途径。虽然帝斯曼保留了大量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满足从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需求,但该公司目前关注的焦点是欧洲的3个与小分子药物市场有关的基地,这3个领域低成本的制造商还没能进入。Hartmayer说,例如,制药企业不会将无菌制剂业务外包给中国或印度,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不是因为知识产权的原因,而是由于责任所致。



  成为技术供应商



        虽然在帝斯曼公司努力推动小分子业务的情形下,该公司的生物制品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仍然保留了位于荷兰台夫特(DELFT)和意大利卡普阿(Capua)的发酵装置,但是该公司已经放弃了在蒙特利尔建立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装置的计划。同时,最终封存了设在蒙特利尔的工厂,这使得该公司成为跟随生物制品潮流的又一个牺牲品,这股潮流曾经席卷传统制造业。此前,已有Dowpharma(化学药物生产公司)放弃了建造大规模生物品制造基地的计划;美国Cambrex公司也将其麾下的生物制药分部出售给了Lonza。事实上,到目前为止,Lonza和勃林格殷格翰是仅有的两家大规模生产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公司。



  Sijbesma承认,生物制药市场的发展态势与许多为生物制药商提供服务的公司所期望的有所不同。目前的问题是,制造商确实看到了一个开放的机会,他们的表现能与他们在小分子业务的市场上表现一样好。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公司认为,如果他们能建造厂房,具备生产能力,客户就会上门。



  但目前的现实是,大型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宁愿自己建厂房都不愿外包。而且,委托制造商对复杂的程度估计不足,例如,大分子药物的生产涉及到了政策控制等方面的问题。



  考虑到以上的种种问题,帝斯曼决定以另一种方式来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服务,即转身为一个技术供应商。2002年,该公司与荷兰生物公司Crucell签署了双方共同对PER.C6细胞系进行优化,并上市销售,这是目前的唯一一种能大规模生产抗体和重组蛋白质的细胞系。



  该公司将PER.C6技术作为一种产品平台许可给客户,通过双方合作成立了Percivia公司,进行细胞系的开发,并提供细胞系优化技术的支持。同时,委托制造商将向帝斯曼支付服务费用,未来利用帝斯曼和Crucell公司技术的药品一旦上市,帝斯曼和Crucell公司将会获得很小一部分的专利提成。



  由于PER.C6技术优于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技术,因此,合作者们将很乐意签署这样的协议。虽然CHO技术是目前最普遍和最有特征的细胞系技术,但是一般情况下,产量较低,每升只能获得1~2g的蛋白。同时,无效的转化需要体积庞大的发酵罐,生产成本上升,最后导致运用该技术的药品的价格极其昂贵。



  帝斯曼生物技术部门主席Karen  King认为,在生物制药业的初期,生物药品的开发和生产企业只是想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满足需求。但是,目前的焦点已经转移至提升产量和降低成本。



  帝斯曼和Crucell公司介绍,PER.C6能显着提高生物制药的产出率。2008年7月,这两家公司宣布,PER.C6的产量已经超过27g/L,这与3个月前曾经报道的15g/L的产量相比,是一个显着的提高。对与如何正确地看待这项技术,King表示,过去CHO技术需要15年才能达到  1.5g/L的产量。



  考虑到PER.C6技术巨大、更高的产量优势,帝斯曼称,生物技术企业所采取的生产设备将从不锈钢反应罐转移至体积更小的一次性反应罐,从而减少污染。生产成本的降低将使更多的患者能够用上生物技术药物。  Sijbesma说:“我认为,这是一种胜利,毫不夸张地说,这将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突破。”



  押宝生物药



        制药公司和患者将不仅仅是这项技术的受益人。分析家们估计,到2018年,生物药物将目前的60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00亿美元。即使通过  PER.C6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占有的市场远远达不到20%,帝斯曼和Crucell公司在此项技术上仍将会获得一个激动人心的机会。



  虽然帝斯曼对其药品策略信心满满,但是许多观察家对帝斯曼的架构表示怀疑。生物制药业顾问Peter  Pollak表示,2007年,帝斯曼制药部门的业务只占该公司销售额的6%,与其说帝斯曼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还不如说帝斯曼是一家专业的化学企业。



  “如果精细化工只占了多元化企业销售额的一小部分,这项业务通常是不成功的。”Pollak说。他指出,Dowpharma、伊士曼化工公司(Eastman  Chemical)、霍尼韦尔(Honeywell)、罗地亚(Rhodia)、首诺(Solutia)公司等,都正在组建自己的药物生产部门,但只是为了削减或为退出现有市场作准备。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来,帝斯曼的药品销售额已经开始下降。帝斯曼将销售额的下降归因于位于密西根州South  Haven和蒙特利尔原料药生产车间的关闭,以及去年与罗氏签订了药品供应委托生产合同。



  尽管这一多元化企业的其他业务遭到失败,Sijbesma仍然相信,规模与公司在恶劣的化学药品制造市场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无关。规模的大小并不能反映出一家公司的衰退,反而还能获得大量能投入到诸如基因组学等技术中去,虽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不可能获得回报。



  帝斯曼的目标是有机化学部门的年增长率为5%,还将通过并购来弥补公司的增长。对与药品业务,目前的出路是购买新的设备,从而制造出更复杂的分子,或者进入门槛更高一些的药品市场。无论如何,技术仍将是帝斯曼的“发动机”。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