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所发明一项新植物实验技术

【字体: 时间:2008年02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利用该所自行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单离子微束装置,通过大量实验,创建了精确个数离子对植物个体的定点照射实验技术体系,实现定点定量辐照模式生物拟南芥种胚茎端分生组织,以根的发育模式为生物学检测终点。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国内第一台单离子微束装置首次发现植物辐射损伤信号长程转导现象。 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利用该所自行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单离子微束装置,通过大量实验,创建了精确个数离子对植物个体的定点照射实验技术体系,实现定点定量辐照模式生物拟南芥种胚茎端分生组织,以根的发育模式为生物学检测终点。 结果显示,在茎端分生组织受到辐照损伤后,主根伸长,根毛发育分化以及侧根发生均受到了显著的抑制,该实验表明在植物个体水平上存在辐射的长程效应。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辐射损伤信号在植物个体水平上的转导,为个体水平研究辐射损伤信号转导和解释低能离子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和重要的参考。 中科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吴李君研究员和他的博士研究生杨根撰写的研究论文《单离子束定点照射拟南芥种胚诱导长程旁效应研究》近日发表在国际辐射研究核心刊物——美国辐射生物学会会刊Radiation Research上,受到广泛关注。 杂志副主编评论认为:“这一研究报道了延迟的损伤信号在植物中的潜在表达和生长素可能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新的信息。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资料涉及到植物的辐射损伤信号转导的报导”。 随着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居室环境中存在的长期暴露于低剂量辐射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辐射诱导的旁效应研究是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它是指当一个细胞受到辐射损伤后,与它相邻的未受到照射的细胞中也会表现出相同或者相似的损伤效应。虽然已有的研究表明辐射损伤范围要大于受到辐照部分的物理范围,但是这种损伤范围是否局限于特定的组织、器官还是整个受辐照个体,目前仍在探索过程中。 吴李君研究员,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199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室工作。1994-1999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其间1995- 199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中心从事论文研究,1999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 2001年晋升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年受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2-2003年英国Gray癌症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获奖情况:1998年获全美辐射生物学大会优秀研究生奖;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000年获“安徽青年五四奖章”;2000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社会兼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 他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环境因子与细胞相互作用,低能离子生物效应,单粒子细胞精确定位照射及其应用,细胞辐射近旁效应等。先后参加美国癌症研究所、健康研究所“单粒子诱变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低能离子与生物体系相互作用”,中科院重大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单离子束细胞精确定位照射装置研制”,农业部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精确单离子细胞定点辐照技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离子束应用技术研究”,国家“863”课题“离子束改良植被与稀土和吸水剂材料联用固沙技术”和英国Gray癌症研究所“近旁效应与低剂量适应效应之间的关系”等课题的研究。 1999年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离子束介导远源分子杂交基因标记及方法学研究”,200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辐射引起细胞损伤效应的机理研究”,200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离子注入模拟环境低能粒子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影响”,2002年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单离子细胞精确定位照射损伤机理研究”等课题。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有关细胞质受损伤可引起核基因的变化的论文获得国内外高度评价,《PNAS》的年度新闻评论:“该研究将直接挑战组织中只有核被照射到的细胞才会处于危险状态的理论,并对评价低剂量辐射的模型发展有着广泛的意义”(生物通雪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