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Nature》报道饶毅崔克明之争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8年12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有关高校生科院学科改革的讨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本期(12月4日)的《Nature》也就这一方法进行了报道,阐述了自家观点。不过无论如何真理越辩越明,这样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才会离真理越来越近。
生物通报道:近期有关高校生科院学科改革的讨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本期(12月4日)的《Nature》也就这一方法进行了报道,阐述了自家观点。不过无论如何真理越辩越明,这样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才会离真理越来越近。
事件缘由:
10月11日,北大生科院退休教师崔克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饶毅院长,刀下留人,请勿将基础学科赶尽杀绝》的文章,内容涉及饶毅对生科院学科改革的建议。
自2007年9月任北大生科院院长以来,饶毅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便深受公众关注。他强调,生科院新的领导班子的中心任务是为学生、教师提供支持和服务。他很快组成几个委员会,调动全学院教授的积极性,参与学院管理。对于教授资源分配,他要求先制定合理的制度,再根据发展需要来支持教授们的工作。
这一系列在学科发展、实验室PI(实验室负责人)聘请、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举措,立即触及到了一些利益冲突,新老碰撞,比如饶毅要撤销北大生科院的木本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室,这对于退休教师崔克明来说无法接受,因此发表了这一博客文章。
10月17日,饶毅也相应地在自己的博客上作了回复。在他看来,崔克明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北大生科院绝大多数实验室都作基础研究,都是基础学科,所以谈不上对基础学科“赶尽杀绝”。饶毅表示,他在学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支持的学科不是以热门、冷门为标准,而是支持确实有前景、有意义的学科,而且要求北大的教授有能力在国内、国际建立相当水平的实验室。
《Nature》社论
《Nature》社论的题目是“Culture clash in China”(中国的文化冲突),文章指出这一争论说明中国大学亟需修改其聘用政策。据科学网报道,这篇社论文章认为,两位科学家很可能在做对他们来说很自然的事,来提拔下一代科学家。由于北京大学没有一个这种情况下的清晰的指导方针,所以事情变得更加混乱,新规则被迫与旧习惯相对抗。当初饶毅接管北大生科院时,北大曾以书面的形式保证,此类的聘用将由饶毅决定。
文章说,中国的大学院长和校长正密切关注着这一事件,看问题最后如何解决。是为北大工作了40多年的崔克明教授通过唤起公众的支持并利用与老资历同事的关系而获得胜利呢?还是饶毅可以坚持他的立场?文章认为,应该是而且看起来也好像将是后者。
文章说,中国的大学应当进一步改进自己,它们现在有钱强化聘用制度,更多的大学应该在校外和国外寻找合适的候选人。它们需要清晰的、始终如一的指导方针,并且确定有权作出最终决定的到底是谁。当然,正如饶毅自己承认的那样,虽然有项清楚的政策是好事,但赋予一个人如此大的权利需要谨慎。因此,有必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来制约这些决策者,并保证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公开透明的。
(生物通:万纹)
人物简介:
崔克明(来自百度)
男,194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植物分子及发育生物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国植物学会结构及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杜仲综合开发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杜仲研究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七届植物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植物学报》编委等。主要业绩:1966年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讲授过《植物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生物摄影》和《普通摄影学》等多门课。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编写和《维管植物比较形态学》、《植物解剖学(上册)》等书的翻译。1978年起从事杜仲剥皮再生的研究,1981年获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后一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下研究维管形成层,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作科学顾问和主要技术演示,由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拍成科教片《杜仲剥皮再生》。1992年获北京市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至1999年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发展了植物发育生物学中的位置效应理论,提出了植物细胞分化的阶段性理论。剥皮再生技术在一些杜仲主产区的推广,已为农民创收数亿元,使数百万株杜仲树免遭砍伐。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基础研究如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等论文,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饶毅(来自百度)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博士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 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
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1991至1994年在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作博士后, 随美国科学院士D. A. 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至2004年任教于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
任国际刊物的编委: 美国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杂志》、日本的Neuroscience Research 《神经科学研究》、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学主编的NeuroSignals《神经信号》、荷兰出版美国主编的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发育脑研究》、中国的《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英国的生命科学网络评论刊物Faculty of 1000 《千位教授》。主持过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为三十多种国际杂志审稿、经常正式应邀为学术机构演讲(包括斯坦福大学、洛克菲勒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多个校区、日本东京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
教育经历 Education:
1978-1983 江西医学院学士MB,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China
1983-1985 上海第一医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 MS Student,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1985-1991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博士 Ph. D. in Neuro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USA
1991-1994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Postdoctoral Fellow,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工作经历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2007-present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院长 Dean of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2006-present 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2006-present 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Director of Research,Feinberg Clinic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4-present 中国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2004-present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教授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Chicago, IL, USA
2004-2006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4-2004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Neurobiology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in St. Louis, Missouri, USA
2001-2006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美国)《神经科学杂志》编委
2006-present Developmental Biology (美国)《发育生物学》编委
2002-2005 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美国)《发育脑研究》编委
2006-present Brain Research (美国)《脑研究》编委
2000-present Neuroscience Research (日本)《神经科学研究》编委
2006-present PLoS One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杂志》编委
2001-2006 Faculty of 1000 (英国)《千位教授》 成员
2001-2008 NeuroSignals (瑞士和香港)《神经信号》编委
2003-2005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 《科学通报》编委
2006-present Cell Research (中国)《细胞研究》编委
2005-present Neuroscience Bulletin《中国神经科学杂志》编委
1999-present 《二十一世纪》 (香港) 编委
2004-present 《科学文化评论》(中国) 编委
2004-present《科技中国》 (中国) 编委
1998 Gordon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 副主席
2000 Gordon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 主席
2003 主席,国际脑研究组织皮层发育和进化会议Chair,IBRO Symposium 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Cortical Specification
1999-200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发育神经生物学评审委员会 委员Panelist,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Panel, NSF
1998-2000 杰出青年基金B类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2004-present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2006- present 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2002-2005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2002-present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
1999-present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理事会成员
1999-present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6-1999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995-1996 讲课: 发育神经生物学 华盛顿大学
1996-1999 主持: 分子 华盛顿大学
1997-1999 主持: 神经发育原理 华盛顿大学
1999-2004 讲课: 细胞神经生物学 华盛顿大学
1997 主持: 分子发育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1998 讲课: 发育遗传学 北京大学
2000-2002 主持: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3-2004 讲课: 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2001-2003 讲课: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 神经科学研究所
2002-2003 讲课: 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2005-2006 主持: 发育神经生物学 美国西北大学
主要实验研究领域:
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及其在控制肿瘤转移的应用。
论文发表于 《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
科学文化和科学史文章(部分)
饶毅(1996).纪念世界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冯德培.《二十一世纪》1996年4月号,102-107页.
饶毅 (1996). 《中国生理学杂志》-一个优秀的研究期刊.《二十一世纪》1996年12月号,103页.
饶毅 (1996).果蝇研究对发育生物机制的启示.《二十一世纪》1996年6月号总第35期98-99页)
饶毅 (1996).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二十一世纪》1996年8月号总第36期106-109页).
饶毅 (1998).寻求新颖、幸福感与基因.《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总第45期70-74页).
饶毅 (1999).慕拉德:巅峰与谷底之间.《二十一世纪》1999年6月号总第53期72页).
饶毅(1999).邹冈:在艰难中作出杰出研究的科学家.《华夏文摘》1999年3月19日.
饶毅(1999).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综合学科.《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101-108页.
饶毅(2001).几被遗忘的中国生命科学之父:林可胜.《世纪中国》2001年第一期.
饶毅(2001).沙皇罗曼洛夫家族命运的分子生物学结论.《南方周末》.
饶毅 (2002) 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挑战──以生命科学论文在国际期刊上的发表为例.《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号,83-93页.
饶毅 (2002) 令人钦佩的、直率而客观的中国科学家(邹承鲁-郝柏林).《南方周末》.
饶毅 (2002) 学习记忆的研究和华裔科学家的一些贡献.《南方周末》.
饶毅 (2003)中国在重要科学领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体制和文化问题――2002年诺贝尔奖引起的思考.《南方周末》.
饶毅 (2003) 三位有趣的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饶毅 (2003) 科学环境:一个诞生了DNA模型和12个诺贝尔奖的实验室.《南方周末》.
饶毅 (2003) 居里一家与法国科学院。《南方周末》.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