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庆年:考研稍许降温是好事

【字体: 时间:2008年01月09日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推荐:

  从2007年开始,研究生报考人数就出现了下降的苗头。据统计,2008年的报考人数下降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在考研的问题上,社会正在逐渐回归理性。

  
从2007年开始,研究生报考人数就出现了下降的苗头。据统计,2008年的报考人数下降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在考研的问题上,社会正在逐渐回归理性。
 
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递增将近20%,在校生规模由23万增加到110多万。规模的快速扩大在满足国民对学历教育渴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跟风。
 
考研的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想以学术为业的人,一类是想增加职业能力的人,后者现在可能更多一些。对于那些想以学术为业、为学术献身的人来说,即使就业市场发生了变化,他们一般也不会轻易改变个人选择。而那些想增加职业能力的人,会根据市场的“投入产出”比来决定个人选择,一旦产出小于投入,他们便会选择他途。
 
如今,用人单位的人才观越来越趋于务实,认为一些研究生并不见得“好用”,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预期。当付出的成本不见得能换来就业优势时,许多学生自然会冷静地做出抉择。
 
所以,“降温”不妨看作是市场的杠杆在发生作用,市场的选择或许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
 
考研“降温”,并不表明学历已经不重要了,更不是对“知识改变命运”信念的颠覆。对于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而言,出现某些波动的状况是正常的,不必过分担心,更不必将某些微小的变化无限放大。
 
从目前看,考研人数的变化幅度还在正常范围内。仅凭几个数据的变化,就作出诸如“学历失效”、“信念动摇”这样的断语,恐怕欠妥。尽管学历不一定能代表知识获取的程度,但通过学历条件遴选人才,还是非常重要的选拔机制。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资本,知识拥有更高的附加值,甚至会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掌握知识并获取学历,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之一。
 
因此,从国家来说,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应该更着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努力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从而满足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
 
(熊庆年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汪晓东采访整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研究生|报考|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