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扬州大学成功研制“精原干细胞介导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9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扬州大学动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碧春教授率领的攻关组经过4年的努力,成功研究出精原干细胞介导法,这一方法可广泛运用于家禽的转基因,而且成功率提高了10倍。专家介绍,国内外还没有这一高效转基因方法的报道,为首创性技术。目前,课题组已申报4项技术专利,正进入公示期。
生物通综合:来自扬州日报的消息,扬州大学动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碧春教授率领的攻关组经过4年的努力,成功研究出精原干细胞介导法,这一方法可广泛运用于家禽的转基因,而且成功率提高了10倍。专家介绍,国内外还没有这一高效转基因方法的报道,为首创性技术。目前,课题组已申报4项技术专利,正进入公示期。
现在,转基因技术广泛运用于生物新品种的培育,李碧春教授介绍说,科研中多采用显微注射法,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外源基因注射到细胞中。但这一传统方法更多地适应于哺乳动物,而运用到家禽转基因时,成功率仅有5%到10%左右。有的专家尝试使用借助病毒侵染的方法开展转基因,但因为安全性问题,运用范围有限。多年来,国内外家禽转基因技术一直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精原干细胞是能将自身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的唯一一种干细胞。从2003年开始,李碧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大胆提出,将外源基因注射到鸡的睾丸中,在分化精子时,以精原干细胞实现转基因。通过对鸡的检测和蛋白检测,转基因成功率高达50%—60%,较传统方法成功率提高了10多倍。而且遗传十分稳定,在鸡的第二代、第三代后代中,依然检测到了转基因成分。
另外,来自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克服了一项技术障碍并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培养小鼠的精源干细胞。研究人员将这种细胞移植给不育小鼠,结果这些受体小鼠变得能够产生精子并最终产生具有捐献小鼠遗传特征的后代。有关这项研究的文章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an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网络版上。
这个研究组成功地改进了培养介质,这种介质含有细胞在体外扩增所需的所有细胞生长因子。精源干细胞虽然不能和卵细胞授精,但它们会产生能够发育成精子的细胞。1994年,这个研究组发展了在小鼠间移植精源干细胞的方法,并且受体小鼠能够产生具有捐赠小鼠遗传特征的精子。现在,由于研究人员能够人工培养精源干细胞,所以他们就有了进行遗传操作的充足资源。
为了进行研究,Kubota博士和同事从能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遗传改变小鼠开始入手。GFP能够在一定波长的光线下发出绿色的光。在实验的重要阶段,来自捐献小鼠的组织能够发出绿色的光。根据精源干细胞发出的绿光,研究人员能够辨别出精源干细胞。而且,当这些细胞在受体小鼠中生长和扩增时,精源干细胞也能发出绿色的光。
利用这项技术,研究人员能够培养出具有某种新基因的精源干细胞并可以移植给受体动物,动物也因此可以将新的特征传递给它们的后代。这项技术还可能促进雄性不育症患者的治疗,并且促进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精源干细胞的潜能。
李碧春,女,1963年生,陕西大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扬州市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扬州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兽医临床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2004年先后2次,赴德国联邦农业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主讲硕士研究生《细胞遗传学》、《现代遗传学》及本科生《动物遗传学》、《鱼类遗传学》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余项。先后在《Asian-Aust.J.Anim.Sci.》、《解剖学报》、《畜牧兽医学报》、《动物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中国禽类遗传资源》、《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基因工程原理与方法》等著作6部。2001年获扬州大学优秀课堂教学三等奖。(生物通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