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8月23日)

【字体: 时间:2007年08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生物通综合: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药业巨头罗氏向冰岛Actavis转让三种药品生产专利

 

罗氏公司计划将3种药物的生产专利转让给冰岛的通用名药生产商Actavis生物制药公司,此举契合了该公司“以创新驱动制药与诊断部门发展、集中做核心产品”的策略。  

        罗氏公司已将心血管药Bezalip(苯扎贝特)和Rapilysin(瑞替普酶)以及皮肤病药新Neotigason(阿维A酸)的生产专利转让给Actavis,但这几种药物在拉美地区的销售仍由罗氏负责。这笔交易有望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达成,财政细节还未公布,然而罗氏透露,这三种药在2006年的总销售额为1.4亿瑞士法郎,约合1.17亿美元。  

        同时,罗氏公司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递交了一种在研抗体药的临床研究申请,该药由罗氏与丹麦Genmab公司合作开发。  

        Genmab公司表示将收到阶段付款,但未泄露详情。该公司首席行政管LisaDrakeman透露,这种候选药是双方协作开发的第二种抗体,并将应用于临床。
(生意社)

 

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契机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市场总量迅速增长;忧的是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以药养医”的体制尚未改变。尽管如此,我们展望未来,已经看到了促进医药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契机。 


        一、内需增长强劲是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自1978年至今的近30年是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辉煌的30年,平均销售收入递增幅度超过17%,远远高于全球医药市场平均增速8%~10%的水平。国内市场旺盛的需求成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国医药产品的销售市场目前仍以内需为主。以2006年为例,医药产品出口交货值仅占全部医药产品销售收入的12.65%,而且其中1/2是化学原料药与中间体,真正的制剂与制成品极少。所以,内需市场的发展主宰着国内的医药生产。

 

        全球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指出,他们对9个国家的185位制药企业高管进行了访谈,这些高管普遍认为,全球医药中心正在转变,中国内地将成为外资药企扩张业务的首选市场。 


        二、研发外包与跨国药企转移生产为我国医药企业增加活力 

        我国加入WTO后,全球医药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跨国药企的转移生产和委托加工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原料药产品转移给中国企业生产,如美国辉瑞公司把多个激素产品转让给上海医药集团生产;阿斯利康公司已停止生产原料药,转而向中、印采购;默克公司、日本第一制药等也纷纷与中国医药企业进行相关合作。转移生产给中国医药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国际规则、先进的仪器设备、环保、安全和质量理念以及专利保护意识等,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国际地位。 


        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在北京中关村、成都高新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地区,已涌现出一大批医药研发公司,如上海药明康德公司、睿智化学公司、北京智元公司、本原正阳公司等。这些承接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公司发展迅速,他们在国内医药行业带头实践和推广了国际标准的GLP和GCP,并为中国制药由仿制向创新的转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他们让世界医药业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 

        同时,世界医药科研的主力军也纷纷来中国落户。继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来中国建立医药研发中心后,阿斯利康、礼来、罗氏、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也纷纷来华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他们一致看好中国的医药研发环境及巨大的市场空间。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必然会给我国医药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和面对面的学习机会,并增加成果转让机会,同时也会给国内企业开发创新药带来巨大支持。比如上海张江就有4个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一类新药和20多项接近后期的项目得到合资或注资;某外资企业还拟出资3700万美元购买上海一医药企业的科研成果。与外资协作开发、共享成果的合作一定会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进程。


        三、国际资本青睐中国药业 


        近年来,国际资本日趋关注中国医药产业。在已获得外商风险投资注入的29家医药企业中,有12家是2006年完成的注资,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包括许多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如高盛、美林、软银、鼎晖和兰山投资等。自去年初开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医药企业出现明显加速的迹象。这些国际财团帮助我国医药企业成功打通了通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并募集了大量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资本国际化将带动中国资本走出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资本在美、欧、日市场购并当地医药企业的案例一定会出现。当中国资本在海外成功投资医药企业时,中国医药行业“走出去”战略就进入了更高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内地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有上海医学之星、深圳迈瑞医疗、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4家公司,共募集资金近5亿美元。而2007年仅仅到4月末,就有5家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分别是贵州同济堂(中药)、武夷药业(中药)、四环控股、先声药业和沈阳三生制药。这5家企业募集的资金超过7亿美元。预计到今年末,在海外上市的我国医药企业的数量至少会比2006年翻一番。 

        这些情况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国际资本高度关注有潜能、有价值的我国医药企业,而获得国际资本支持的企业,其技术和专长将迅速转换成生产力走向市场,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本的国际化是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提高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契机。 


        四、中国制剂“走出去”的时机已成熟 

 

        中国制剂走进欧、美、日国际主流市场,一直是中国医药行业的共同梦想。而今天,中国制药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制药先进水平的差距;研发创新和GMP、GCP、GLP、GSP等质量规范的推行以及EHS体系的建设,让中国医药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批在跨国公司工作多年的“海归”的加盟,加快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步伐,一部分医药企业已经达到国际认证水平——中国制剂“走出去”的时机成熟了。

 

        浙江华海药业是我国第一个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深圳立健药业是第一个把头孢菌素制剂大批量销往欧洲的企业;海正药业、复星药业、西安千禾药业、大连美罗等都是固体制剂出口成功的先行者。过去一直被认为出口难度较大的大输液产品,也已有石家庄四药、四川科伦集团成功出口,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美国市场。

 

        中国制剂走向欧、美、日国际主流市场,将带动中国医药行业实现大的跨越。 


        五、科学发展观促进政策日趋完善 

 

        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得益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医药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2006-2020年《科技规划纲要的决定》,提出了“实施《规划纲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坚持自主创新,全面提升国家争竞力”等五大目标,这是医药行业未来15年的创新指南;国家发改委《关于医药产业“十一五”规划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十一五”发展的“产品、企业、技术和创新体系”四大目标和具体措施;国务院转发《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医、中药的现代化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生物产业“十一五”规划,用包括“生物制药”和“中医药”在内的“九大专项”来推动规划的落实;“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新农合”、社区医疗、城镇居民医保等政策相继出台,都为医药行业“十一五”以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然,目前一些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比如“以药养医”的体制尚未改变,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影响了产业的发展,相信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不断完善,随着新的医改方案的出台,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
中国医药报


 

张江270多家药企拥有540多项专利

 

经过3年的孵化,一家研究治疗糖尿病新药的企业,从原先的3人壮大为30多人,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最近还拿到首笔5000多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记者日前从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获悉,像这样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拥有专利540多项,其中国际专利25项,申报国家一类新药40多项。

 

  张江生物医药企业专利为啥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大脑”特别发达。以我国最高的药物研发机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30多个国家级、市级和企业级研发中心纷纷落户,其中还包括美国礼莱、罗氏制药、和记黄埔等著名海外企业。这些科研机构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从而为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技术支持。  (上海市人民政府)

 

国内最大人用疫苗生产企业在吉林揭牌

 

国内最大的人用疫苗生产企业——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日前与吉林市政府合作,在吉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它的第一个诊断治疗制品生产基地。10日上午,中生集团与吉林市政府签署了“关于促进吉林市医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并为已开始建设的新基地揭牌。省委常委、吉林市委书记徐建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李介车,副省长矫正中,省政协副主席孙耀廷等参加了当天的仪式。  

        中生集团是国家大型企业集团,其两大支柱产品为人用疫苗和血液制品,产量分别占国内总量的90%和三分之一。诊断治疗制品,是该集团计划发展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其第一个生产基地就落到了吉林市。中生集团的领导表示,他们将依托吉林市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将这里建设成为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国家级诊断治疗制品产业基地。  

        据悉,该基地的先导工程已于6月24日开工。基地总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先导工程,将于明年建成投产。基地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利税15亿元。 (
吉林日报)


 

我国医药工业百强市场竞争力面临考验

 

2006年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比2005年增长了11.27%,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占我国医药工业市场规模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4.60%下滑到2006年的32.92%。    

        世界药品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不过近年来,集中度也出现了动态的调整:大企业在千方百计寻找新的“重磅炸弹”药物,补充发展后劲;生物技术企业和一些拥有研发优势的中型企业表现更为活跃。其中,中国药品市场的增长率高出世界药品市场近10个百分点,也正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

 

全球市场增长放缓  

 

        近年来,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趋缓,稳定在7%~8%之间。药品市场的集中度也出现稳中微调的趋势。就区域药品市场而言,北美地区所占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51%下降到2006年的47%;日本药品市场的占比也出现萎缩,从2002年的12%下降到2006年的9.3%;而欧洲和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新兴市场正在缓慢崛起,在世界药品市场所占的份额有所上升。

        受品牌药物专利到期、畅销药物因不良反应撤市、R&D产出率下降、各国对医药费用严格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制药工业巨头的市场份额也受到冲击。《财富》杂志500强企业名单中,历年上榜的医药企业数量基本保持在12~13家,其中前3强的合并营业收入(包括药品销售收入在内)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近两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6年的占比为22.89%。前10强的占比下降更为明显,从2002年的62.88%下降到2006年的53.42%,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2002~2006年期间,世界制药企业50强中,前3强合并药品销售收入在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在2004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峰值,突破了20%,但是现今又回落到18.93%的水平;前10强的合并药品销售收入也出现类似的变化,2006年的在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为42.28%。 

 

        “百强”体现中国制药业现状  

 

        中国制药工业产品销售额排前10位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占中国制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0%,全球前10位制药企业占全球药品销售收入比重为42.28%,全球前10位的市场集中度几乎是中国前10位制药企业市场集中度的4倍。  


        而从单一企业规模来看,2006年中国制药工业前10位企业总体市场规模为528亿元人民币,而同期全球药品销售第一的辉瑞公司的年销售额就高达450.8亿美元。 

 

        我国医药市场是世界新兴的药品市场之一,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让我们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中国制药企业百强是中国制药工业的“领头羊”,是我国医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因此,分析近两年中国制药百强工业(下称“百强企业”)的运营情况,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制药工业的集中度发展水平。  

        2006年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比2005年整体销售规模增长了11.27%,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占我国医药工业市场规模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34.60%下滑到2006年的32.92%。近两年,百强企业在中国医药工业的市场规模未能进一步扩大。这除了和政府宏观措施相关外,与我国企业自身素质也密切关联,如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    

        在百强企业内部,前3位乃至前10位的企业在百强企业整体销售规模中的比重均不及前一年,其中排名前3位的这一层次由于基数较大,增长速度是百强企业内部各层次中最慢的一个;排名第11~20位和第21~50位的企业在百强中的比重较2005年同一层次有所提高,其中第11~20位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是百强内部增长最快的层次;而排名51~100位的企业所占比重也低于同层次。  

                                                                  

        医药商业亟待走向集中  

 

        目前,中国的医药批发企业8000多家,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在微利的水平运作,市场集中度水平较低。2005年,我国医药商业销售百强中前3大企业的合并市场份额为24.96%,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市场前3大医药商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96%和67%。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医药批发企业的毛利率为6.2%,而世界主要药品批发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是7.9%,净利率则是中国的两倍,达到1.2%。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已经明显提升。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历年商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医药商业百强的总体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7.85%,比2001年提升了9.14个百分点。前3强和前10强的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提升,前3强的销售收入占了四分之一强,前10强的销售收入比重也接近50%。近年是国家出台医药行业政策较为密集的年份,医药商业的整合趋势将愈演愈烈,集团化、规模化将带来一定的成本优势,从而使盈利水平有所提升。  

                                                                    

        两个终端发生变化 

 

        百强企业在医院终端的集中度分析。        

        医院终端是药品实现销售的重要途径。下面具体分析全国医院用药情况和百强企业在医院用药情况。                                                                  

        从医院用药治疗类别来看,2006年百强企业整体医院用药结构与全国医院用药结构基本相似,但有较小差别。糖尿病用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是百强企业在医院购药金额前10位治疗类别中较有优势的类别。                                                                    

        从单一药物品种来看,百强企业在医院用药和全国用药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2006年百强企业以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排名第一,而全国市场则以人血白蛋白排名第一。  

        再从百强企业所占比重变化来看,百强企业在全国前10位治疗类别和药物品种中表现各不相同。在医院前10位治疗类别中,百强企业销售所占比重略有下滑,由2005年的31.17%降低至2006年的29.58%。        

        而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单一药物品种当中,百强企业销售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其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41.19%上升到2006年的44.35%。          如数据所示,2006年整体百强企业的集中度不及2005年水平,但百强企业在医院终端销售中,其无论在前10位治疗类别还是前10位单一药物品种上,百强企业均表现为市场高度集中。尤其是在专科用药领域——糖尿病用药和肿瘤用药方面。                                                                   

        在百强企业的前10位单一药物品种当中,除个别产品外,平均每个品种的市场集中度均高达80%以上,这一高市场集中度的趋势还将延续。

        各连锁药店在药品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分析。

        近年来,国内的连锁药店得到了快速发展,在23万家药店中,《中国药店》杂志评选的连锁药店百强所占药品零售市场的比例从2003年的29.68%上升到2006年的44.96%,前10强的销售额占比达到16.77%,有实力的大型连锁企业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零售市场的主导。  

        但是目前连锁企业仍有1600多家,合计门店已超过65000家。连锁药店行业内部的集中度还比较分散,前3强和前10强在百强中所占的份额似乎停滞不前,离高度集中规模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距离。(
医药经济报)


 

07年第二季度世界前十大药厂业绩喜忧参半

 

辉瑞  没有立普妥,日子还要过  

                                 

        【第二季度业绩】营业额为11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7.4亿美元下降6%;净利润为12.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24.2亿美元。  


        【销售贡献】立普妥、左洛复、络活喜销售下滑  舒降之(Zocor)仿制药价格仅为立普妥的60%,抢走了立普妥的不少客户,加之处方管理机构和保险机构继续推动低价立普妥竞品,面临着可定(Crestor)和Vytorin的挑战。 


        【评论】目前辉瑞还没有任何能弥补立普妥销售减少的药物。过去9年里,辉瑞只上市了一个重磅药物Lyrica(镇痛药),该药销售额目前仅为10亿美元。辉瑞需要尽快填补现任CSO(首席科技官)年底离职带来的空缺,律师出身的CEO需要从外部挑选精干的帅才领导公司的创新研发,用业绩和未来的新药产品链回答外界质疑:“离开立普妥,辉瑞还能发展!”

 

        GSK  失利文迪雅,回购拾信心   


        【第二季度业绩】    净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4%,达到27.5亿美元。   

        【销售贡献】文迪雅及其复方(7.16亿美元)、舒利迭(18亿美元)、Coreg(4.14亿美元)、Alli(1.56亿美元)  


        文迪雅销量下滑被其他5个重磅药销售增加所抵消。GSK宣布将回购240亿美元以上的股票,由于GSK股价在过去一年下跌了约13%,  受公司回购股票决定的正面影响和文迪雅下滑比预期要好,投资者如释重负,季报公布当日股票上涨了4%。  


        【评论】文迪雅风波其实还未完全平息,尽管FDA内部意见严重分歧,最终还是同意该药不必撤市,但必须增加黑框安全警示,艾可拓却无如此“荣殊”。唯一能使文迪雅浴火重生的希望要看其长期安全追踪试验的统计结果。

 

        回购体现了公司管理层对未来前景看好,尽管股票有所回升,或许管理层期权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但将如此大额现金用于回购公司股票是否明智,是否违背“现金是王”的定律?未来自有事实评说。  


      赛诺菲-安万特  遭遇仿制,新药受挫  


        【第二季度业绩】  总收入下降6.3%,净利润从去年的17.9亿法郎下降至16.8亿法郎。 


        【销售贡献】  Ambien(69.4亿法郎)


        在第二季度报表公布以前,赛诺菲-安万特宣布将在2008年5月中旬前赎回41亿美元股票,希望以此提升公司股价。6月,当美国FDA拒绝减肥药Acomplia后,赛诺菲-安万特股价开始下跌,但公司并未就此罢休,还将重新递交该药的新药申请。 

 

        【评论】赛诺菲-安万特很快将面临新的挑战:几个拳头产品将失去专利保护,潜在重磅药Acomplia和Ketek接连受挫。为取代老药的销售,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计划在2008年提交8个药物的申请,未来12个月对赛诺菲-安万特来说很关键。人们正期待着它在9月份公布最新的产品研发资料,同时希望看到短期内扭转销售减缓的有效措施。看来,除了赎回股票外,公司还需要重组以降低成本。 

 

    礼来  收益不佳,研发保守   


        【第二季度业绩】销售额从38.7亿美元增长至46.3亿美元,但由于费用增加等因素,净利润反而下降了19%,从年初的8.22亿美元减少到6.636亿美元。


        【销售贡献】再普乐(12.1亿美元)、欣百达(5.195亿美元)、希爱力(2.931亿美元)   


        有报告显示,再普乐能引起糖尿病和不正常的体重增加,其销售已遭受打击。另有两项判决将导致再普乐仿制药进入加拿大和德国市场,礼来因此希望再普乐的全球销售能保持适度增长。 


        【评论】礼来销售额保持稳步上升,但每股收益则不尽如人意。公司连续两个季度都未显示出良好的业绩成长,遭到股票分析师的降级评价。花费23亿美元收购生物技术公司ICOS虽然带来其降血脂热销产品,但后续新产品尤其是重镑级新药相对贫乏,法院允许仿制药上市的不利判决还会带来进一步负面影响。


        礼来在中国的投资也相对保守,不像其他公司那样设立研发中心,直到最近才宣布要增加在中国和亚洲的投资,将1000万美元投给生物医药风险基金,从早期股权投资角度看这是很好的方向,但在利用中国成本优势研发新药方面,它可能不如其他跨国公司那么有眼光和成效。


        惠氏  仿制炸弹,一触即发  


        【第二季度业绩】  收入从去年的51.6亿美元增至56.5美元,利润增长13%。  


        【销售贡献】Prevnar(6.33亿美元)、Enbrel(5.08亿美元)、Effexor(9.97亿美元) 


        7月初,惠氏曾起诉Mylan专利侵权,阻止Mylan销售Effexor仿制药,并宣称Effexor缓释制剂专利将于2017年到期。去年,惠氏解决了与梯瓦(Teva)的Effexor专利纠纷,梯瓦现正销售Effexor的速释制剂,该产品已经抢占了Effexor的部分销售额。 

 

        【评论】惠氏各业务部门表现不俗,股价一直在攀升,但还不可高枕无忧。不久前,以色列药厂宣布获得其Protonix的仿制产品上市许可,惠氏股票大跌,随之被分析师降级。可见,对抗和防止仿制药冲击,还是要靠创新药研制,提高研发效率。  


        默沙东  柳暗花明,表现抢眼 


      【第二季度业绩】  销售收入上涨5.9%达到61亿美元,利润上涨12%,达16.8亿美元。 


        【销售贡献】Sigulair(11亿美元)、Vytotin(6.86亿美元)、Zetia(5.78亿美元) 

 

        2月,默沙东曾提议对入学前女孩强制接种加德西。但由于美国青少年协会对于公众接受程度及疫苗价格(每支360美元)的担忧,公司不得不停止了对政府部门的游说。7月16日,默沙东发表声明称,加德西已进入遍及50个州的联邦儿童疫苗项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大约有40%的美国儿童可以通过该项目接种该疫苗。


        默沙东的盈利还需要减去万络诉讼案花费的2100万美元,目前,默沙东惹上了2.695万件万络诉讼案,不过这些案件胜多输少,赔款压力大有缓解。


        【评论】与2年前相比,默沙东前景更为看好。由于病人对包括糖尿病药物Januvia在内的众多新药品需求旺盛,万洛诉讼费用计提减少,默沙东2007年和2008年盈利预期可观。可见,默沙东终于走出了专利到期综合征的沙漠,提前准备,用新产品抵消仿制药冲击,默沙东似乎比辉瑞做得好。


        强生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第二季度业绩】  利润增长9.3%,销售增长13%。  


        【销售贡献】  维思通、Invega、Procrit、Eprex   

        作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巨人,强生公司拥有泰诺林和邦迪,虽然受重磅炸弹药Procrit和药物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影响,这两种产品的销售增长减缓,但还是实现了预期销售。  


        【评论】强生一直以非中央集权化方式运行上百家公司,运作一直很平稳,近几年陆续收购了多家公司,包括辉瑞消费品部门,业绩还算不错。目前,该公司市值已超过辉瑞,但同样面临新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的问题。目前,强生已经调整子公司各自为政的局面,开始在资源整合上强调全球化统筹安排与协调,这或许是提高研发效率的必要途径。 


        罗氏  业绩喜人,豪赌“诊断”  

 

        【上半年业绩】销售额228.3亿瑞士法郎,与去年同期的198.5亿瑞士法郎相比增长15%;净收入49.2亿瑞士法郎,比去年同期39.7亿瑞士法郎增长24%。 

 

     【销售贡献】达菲   

         在公布上半年业绩时,罗氏还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年仅40岁、现任罗氏诊断业务负责人的Severin  Schwan被任命为新任CEO,将于明年3月接替Franz  Humer。这项任命体现了罗氏对未来诊断业务的重视。   

         【评论】罗氏在健康产业中素来有前瞻性的动作,当年并购基因泰克,放手任其发挥,造就了罗氏生物技术帝国,带来丰厚的创新产品资源和业绩成长点,资本运作的娴熟技巧让罗氏大获全胜。如今年轻有为的少帅接班,瞄准诊断服务业,打造未来个性化医疗和用药平台,充分利用遗传基因信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潜在价值,如能调节好节奏,控制风险,一定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胜人一筹。


        阿斯利康  边赢利,边裁员   


        【第二季度业绩】  除去收购MedImmune及重组费用后,运营利润增长11%,达25亿美元。


        【销售贡献】  思瑞康、可定、耐信  


      在公布第二季度报表的同时,阿斯利康宣布到2010年实现节省成本9亿美元,为此将裁员7600人,首当其冲的是欧洲营销、信息服务以及商业支持部门,研发部门也将面临整顿。预计此次重组费用将达16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已花费了4.58亿美元。 


        【评论】阿斯利康高价收购MedImmune及RNA干扰技术似乎还不满足,还准备增加收购以填补公司新产品短缺。不断的并购与技术投入,给公司利润带来很大压力。裁减人员成了节省开支的唯一选择,但不是长远之计。  
                                                                         
        阿斯利康过去在整合与节省开支方面做得很好,但让投资者担忧的是,阿斯利康备受尊敬的CFO乔恩·西蒙兹将于本月底离开,加盟高盛投资银行,公司目前仍未找到他的继任者。 
                                                                     

        诺华  研发仿制,危机隐现 
                                                                         
        【第二季度业绩】销售额为101.2亿美元,同比去年的91.8亿美元销售额增长10%,净利润20.2亿美元,与去年的17.1亿美元相比增长18%。  
                                                                         
        【销售贡献】  代文、格列卫  (
医药经济报)


 

 

诺华公司今年为美国准备了四千万剂亚单位流感疫苗

 

在美国,早期获得注射性流感疫苗使提前制定免疫规划成为可能--  预期在2007/08流感季中,将生产超过4000万剂  Fluvirin,包括在九月末前要完成的2000万剂

  诺华公司宣布,在美国将可以获得用于2007/08流感季的第一批  Fluvirin(R)  流感病毒疫苗。

  据估计,有4000万剂  Fluvirin  将计划运往美国,以应对即将来临的流感季。其中,有近700万剂已经制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年度流感免疫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支持。

  在美国,每年有两亿多人被认为应接种流感疫苗。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CDC)  的观点,降低流感发病或降低传播风险的最佳方式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提前和可持续得到流感疫苗也为更多的人获得免疫提供了更大的机会窗口。

  诺华疫苗和诊断公司  CEO  Joerg  Reinhardt  说:“诺华疫苗公司通过持续并尽可能早地提供可靠的流感疫苗供应,致力于为各项公共卫生措施提供支持。通过早期为卫生保健工作者递送流感疫苗,我们能保证早期免疫规划能在全国范围实施。我们也鼓励人们能遵照  CDC  的建议,接种疫苗,抵抗流感。”

  正如以前所声明的,诺华疫苗公司计划今年给美国提供大约4000万剂由它生产的  Fluvirin  疫苗。计划在九月末至少递送2000万剂,到十月末准备好所有需要递送的疫苗。2007年8月8日,第一批  Fluvirin  疫苗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  (CBER)  的审批,这标志着它是2007/08流感季可以提供的第一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  (TIV)。(
证券之星)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物技术|产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