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新研究首次揭秘疟疾成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8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现在,德国汉堡伯恩哈德·诺奇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解密了人类患疟疾的原因。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找到能够拦截疟原虫的方法或药物。
生物通报道: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现在,德国汉堡伯恩哈德·诺奇热带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解密了人类患疟疾的原因。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找到能够拦截疟原虫的方法或药物。
德国的研究人员运用活体成像技术在被感染小鼠的肝脏中追踪疟原虫的游走路线。他们发现,疟原虫可以杀死自己占据的肝脏细胞,并使这些细胞与周围细胞脱离。此后,被感染细胞通过肝脏血管壁的微小缝隙涌入血管。而后,细胞便会分裂成更小的、叫做“节片”的类细胞结构,并且每一个节片里都充满了疟原虫。
为躲避免疫系统白细胞的吞噬,疟原虫会积累寄住细胞所释放的钙离子。这样就会阻碍节片外表面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抗原会被寄住细胞的免疫系统侦测到,进而能被免疫系统的攻击。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发现可能为对付疟原虫干扰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通过干扰疟原虫用来控制寄住细胞死亡和移动的酶或许能够阻止疟原虫从肝脏进入血液。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
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为了生长发展,会需要带原者和宿主。带原者是Anopheles属的母蚊,人类是宿主。当人类被受感染的anopheles蚊叮咬后,寄生虫便会随着蚊子的唾液而进入至血液中。虽然疟疾(也称为沼泽或丛林热)可以由人传人,但它不会是接触性的传染,感染是经由注射针和输血传播。
病原菌(裂殖子)一旦进入体内后,首先会抵达肝脏,他们先在此繁殖,并于繁殖过程中摧毁一些肝脏细胞,然后移居他处。下一站即终点站会是红血球。一旦抵达血管内的红血球,便会开始繁殖杀死红血球,然后这些具侵略性的寄生虫开始找寻新的红血球,如此循环不已。身体对这些猛烈过程的反应则是会出现发高烧的症状。
疟疾症状表现为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与贫血。疟疾(俗称打摆子)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典型的疟疾发作者,一般可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冷期:怕冷,虽盖厚被,仍寒战不休,面色苍白、唇甲发绀、肢体厥冷。此期可持续10分钟至1小时左右,随着体湿急剧上升而进入发热期。第二发热期:高热(可达39-41℃)、面色潮红,伴头痛、口渴、呼吸困难。此期持续时间可达4-8小时。第三出汗期:高热后,突然大汗淋漓,体温随即下降至正常,脉静身安,酣然入睡,此期持续时间可达2-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