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南大学申竑、裴海平等论文将在JPR发表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7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7月9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到全球顶尖级医学刊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JPR)的通知,该院有关“揭开结肠和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之谜”的研究成果论文,电子版已于6月份发表,印刷版于7月号刊发。该篇论文的作者是申竑、裴海平、李宜雄、阳惠湘等人。这篇论文的发表显示,他们在世界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取得的这一突破性进展,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权威性学术确认。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消息,7月9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到全球顶尖级医学刊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JPR)的通知,该院有关“揭开结肠和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之谜”的研究成果论文,电子版已于6月份发表,印刷版于7月号刊发。该篇论文的作者是申竑、裴海平、李宜雄、阳惠湘等人。这篇论文的发表显示,他们在世界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取得的这一突破性进展,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权威性学术确认。
恶性肿瘤(癌症),是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而结直肠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病例数为94万人,死亡近50万人。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目前居各类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医学研究发现,淋巴结转移是决定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破解淋巴结转移之谜,则是攻克这类癌症的瓶颈。为此,湘雅医院成立以归国学者申竑教授、裴海平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在医院学术委员会和李宜雄教授、阳惠湘教授等医学专家指导下,展开攻关。
他们瞄准世界消化道恶性肿瘤研究最新发展动向,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继而,综合运用蛋白质组学、组织芯片等当代最新医学研究手段和技术,对收集的多种临床标本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发现热休克蛋白(HSP-27)、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膜联蛋白(Annexin II),以及肝脏脂肪结合蛋白(L-FABP)的异常变化,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直接原因。
上述4种蛋白在患者肿瘤组织内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评估其是否会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医学专家认为,淋巴结转移之谜的揭开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一方面,为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和跟踪治疗,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另一方面,为有效避免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有针对性地干预相关人群,防止结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提供了科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运用这一成果,可以开发出调控上述4种蛋白异常变化的技术和药物,为广大民众造福。
裴海平,男,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副教授,主攻胃肠道疾病。阳惠湘,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学院,主攻方向为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炎症性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