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名单公布

【字体: 时间:2007年08月0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日前,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示了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名单。 根据《“****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经评审确定的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自即日起至2007年8月25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创新团队持有异议,均可向教育部科技司署名提出。匿名异议恕不受理。公示期结束后,教育部科技司将组织专家对部分创新团队进行现场考察。

  

生物通综合:日前,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公示了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名单。

 

根据《****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经评审确定的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自即日起至2007825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的创新团队持有异议,均可向教育部科技司署名提出。匿名异议恕不受理。公示期结束后,教育部科技司将组织专家对部分创新团队进行现场考察。

 

同时,请各入选团队所在学校认真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团队建设与管理,为创新团队提供允诺的条件支持和各项保障,资助期内团队带头人不得担任学校负责人。违反规定者,将取消已获得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追回已拨资金,并取消推荐单位相应申报资格。

 

  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 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编:100816

  话:01066096358 01066097382

  真:010-66020784     电子信箱:linan@moe.edu.cn

 

 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生命科学领域)项目公示名单如下:

 

序号 学校   带头人  研究方向

 

 1 北京大学 周专 细胞钙离子信号学研究

 

    周专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电子仪器专业,1990年获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Erwin Neher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1995年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医学系讲师,1995-1997年任美国Loyola大学生理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细胞内钙离子平衡和细胞分泌。1995年发明了新型微碳纤电极(ProCFE),使细胞分泌研究有了灵敏的探针,已被150余个国际实验室采用。应用膜片钳和CFE联合记录方法在单个嗜铬细胞上首次同时记录了膜动作电位及由动作电位触发的量子化神经递质分泌。共发表40余篇论文。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获中科院“****”(A类)支持;1998年获美国国立研究院(NIH)基金(作为顾问成员); 1999年获美国The Li 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 现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2000-2004)。

 

 2 北京大学 黄晓军 血液恶性肿瘤的诊治

黄晓军,男,1964年生,汉族,江西省南丰县人,中共党员,血液病学专家。198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1992年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及相关研究。并于1997年~1998年在美国Einstein医学院肿瘤研究中心从事血液恶性肿瘤新药物的研究。2000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历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副所长,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自1989年开始从事血液病临床及实验研究,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及其各种合并症、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率先探索并完成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合/单倍体HSCT的临床和试验研究;在国内最早成功地开展了非血缘HSCT,创立并完善了非血缘HSCT的技术体系;领导了非清髓HSCT的临床工作;对HSCT后复发白血病的传统治疗技术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和改造。先后发表论文40多篇,综述10多篇,专著10部。



1996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9 年获“北京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2000年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员工”奖。2001~2002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优秀教师;2002和2003年两次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 200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已完成及正在负责的科研课题、各项基金10余项。

黄晓军教授目前还现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血液肿瘤专刊副主编,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3 北京大学 刘忠军 脊柱疑难重症治疗与研究

 

刘忠军,男,1958年2月18日生于北京,1982年12月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北医三院工作。经在外科系统及骨科进行住院医师和总住院医师训练后,于1987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2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及副教授,并担任骨科副主任职务;1997年晋升主任医师;1999年担任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2000年至2001年先后取得教授职务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近十几年来主要致力于脊柱外科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参与编写或编译脊柱外科专业著作5部,主译专著1部,完成脊髓损伤相关课题4项,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人。1988至1996年间曾分别赴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以访问学者或Fellow身份从事脊柱外科临床与脊髓损伤实验研究共计30个月。目前的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专科委员,中国残联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及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在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为脊柱创伤、畸形及肿瘤的临床诊治与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在美国期间完成的课题"五羟色胺拮抗剂治疗急性脊髓损?quot;获美国脊柱侧弯研究学会1990年度研究论文奖。于九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胸腰椎前路及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技术的应用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AO带锁型钢板在颈椎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获1997年度中华骨科杂志中青年优秀论文奖。根据国内外脊柱外科发展的现状和最新动态,近几年来在著名骨科学家党耕町教授的引导下,将颈椎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以及脊柱肿瘤的根治性治疗作为主攻方向并取得初步成果。其中颈椎微创技术的研究已完成31例临床手术,取得成功经验,同时获得卫生部重点项目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共计380万元的资助,该项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quot;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及稳定性重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临床疗效令人瞩目,相关论文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2001年第三届全国骨科中青年医师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实验研究方面则同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积极筹备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的工作,该项目属国际前沿课题。

 

 4 第三军医大学 黄跃生 严重创伤细胞保护机制和干预研究

黄跃生 1958年4月生,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学军医系,198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5月至1999年6月赴美国留学现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烧伤整形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华烧伤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人民军医》编委、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解放军烧伤研究开放实验室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烧伤早期损害及吸入性损伤的发生机理与临床防治研究。先后承担了"八五"军队攻关课题的两个分题,为军队"九五"指令性课题"烧伤早期损害及严重并发症的防治研究"的第三负责人,并负责一个专题及两个分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课题二的牵头负责人,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院校百名骨干教师并获课题资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国际专业杂志发表11篇,国家一级杂志发表24篇,参编专著9部。

    自1994年以来,主要负责烧伤研究所的临床工作,采用最新医疗及科研成果救治烧伤病人,在烧伤休克延迟快速复苏、严重脓毒症的治疗、吸入性损伤防治、创面处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医疗特色。首创一次性大面积切痂防治严重烧伤后脏器损害,首次提出烧伤后"休克心"的概念,促进了对烧伤早期心脏损害的防治研究,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曾担任救火英雄梁强医疗抢救组副组长,成功地挽救了梁强等一大批危重烧伤病人的生命,一贯深受广大烧伤病人的欢迎。主治烧伤病人总治愈率高达9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首届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医学中青年科技之星",总后勤部首批"科技银星",重庆市"优秀医务工作者",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5湖南大学 曾光明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环境生物与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6华南农业大学 朱兴全 重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的功能基于功能

 

朱兴全,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198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朱兴全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国际科学基金(IFS)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农业部重点项目等10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先后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及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各种奖励10多项,2001年获世界兽医寄生虫学促进会(WAAVP)“PeterNansen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在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英文论文33篇,在国内发表论文70多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是:寄生虫的功能基因组学、线粒体基因组学;分子分类学、分子遗传学及分子诊断学;以及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等。

 

7华中科技大学 王建枝 神经推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其保护

 

8华中农业大学 陈焕春 动物传染病基础与防治技术研究

 

 9吉林大学 陈启军 人兽共患病

 

 10兰州大学 李凤民 干旱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11南方医科大学 姜勇 炎症相关疾病的细胞信号机制研究及其新药筛选

 

 12清华大学医学部 胡盛寿 心力衰竭的综合防治研究

 

  13天津医科大学 付丽 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转移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14 武汉大学 吴建国 人类重要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1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唐明 西北农林微生物资源与植物抗逆性研究

 

  16西南大学 夏庆友 家蚕突变基因及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

 

 17浙江大学 郑树森 终末期肝病综合治疗研究

 

 18中国农业大学 刘志勇 主要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

 

  19中国医科大学 高兴华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