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院士两药学专家联合建议开展中药代谢组学研究

【字体: 时间:2007年07月25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九院士两药学专家联合建议开展中药代谢组学研究

  

九院士两药学专家联合建议开展中药代谢组学研究 

 来源:科学时报 

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的重要产业,对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为加快中医药的发展,国家提出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中药作用的物质学基础、质量控制和中药的安全性等事关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这份题为《关于开展中药代谢组学研究的建议》(下简称为《建议》)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技术中心杨胜利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连达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和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研究员共同联合撰写。  

刘昌孝等在《建议》中说,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核心思想是研究外源性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整体效应,并以生物体内物质分子的整体作为对象,研究药物对机体所形成的代谢组的系统作用。与其他组学相比较,代谢组学研究的对象是基因和蛋白作用的最终产物,更能反映生物体对药物的最终响应。因此,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是相一致的。从这个意义来看,运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对认识中药的药效作用和产生毒副作用的物质基础,乃至在治病中正确用药,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专家们认为,运用具有反映整体思想的、先进的代谢组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对搞清中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作用靶标、药效作用、组方依据、配伍规律和毒副作用以及对中药种质资源等进行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可能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以经验为基础的中药治病向以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为基础的现代化的中药治病转变,从而对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积极作用。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现代化研究。

  

代谢组学研究方兴未艾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的新兴科学,可用于药物毒性的活体早期测试、先导化合物的选择和动物模型活体药效筛选;在药物的开发阶段,可以用于寻找和研究新药的预临床和临床安全性、药效的生物标记物和作用机理,评价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模式的一致性等。  

近年来,国外多家医药公司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联合开展了应用代谢组学方法评价药物毒性的研究计划。研究人员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对实验对象中代谢物的病理和生化变化进行详细的多维描述,找寻各类组合生物标记物,建立了“有毒药物”作用后代谢产物的NMR谱图数据库,开发了毒性预测的专家系统。目前,第一期计划已经完成,第二期计划也已启动。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FDA)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开展植物药的安全性研究和药物毒性的评价,荷兰还成立了专门针对中药的代谢组学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工作为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评价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代谢组学研究也在我国多家研究院所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等单位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开展了中药资源、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并获得可喜的发展。

  

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复方中药是中国医药学的精髓和宝贵财富,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并赢得全世界的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方中药的药味多、成分复杂,加上辨证施治的用药原则,使组方差异较大,而且一些中药在使用时还具有毒副作用,为中药配伍研究带来巨大困难。因此,亟待开发一套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手段,用于保证中药组方的科学性。专家们建议:运用机体对药物作用的整体效应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系统地研究现有方剂配伍对人体的影响及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和标志物,研究成果将为具有毒副作用的复方中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建议》认为,目前已经发现许多常用中药可能具有毒性,有的中药还用于多个常用的古方中,且这些中药在临床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鉴于目前国内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现实可能性,应当基于代谢组学分析,对在临床上和食品保健品行业中比较常用的以及濒临灭绝和亟须寻找替代资源的单味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并将传统上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的3类中药重新进行科学评价,由此逐步形成中药安全性的评判标准。开展上述研究,将为进一步对中药利用复方进行“减毒增效”的机理研究打下基础。

中药今天之所以难以走向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尚无法提供客观科学的药理学和药效的依据来评价单味中药安全性。鉴于目前部分中药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迫在眉睫的现实,专家们建议,亟待尽快抓紧时间,及时对中药的药理、药效、毒副作用作出系统的评价,为用药安全和寻找替代资源提供依据。

  

为中药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保障  

我国有药用植物近12000种,中药资源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6000余种,  400种常用药材中有20%以上已处于短缺状态。市场上的“道地药材”多是“有其名、无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材由野生型改为人工繁育后,其产品质量发生了量或质的改变。为确保中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国家建立了数百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但其质量控制缺乏科学的手段。开展对濒危和紧缺中药种质资源的修复和再生以及防止流失、退化和灭绝的研究刻不容缓。  

专家们认为,生物的个体特征除决定于先天遗传因素外,还要受其存在环境的诸多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总体特征——代谢表型。对植物药野生株和人工繁育株的代谢表型、在不同外界环境影响下的活性化合物代谢途径和相关代谢网络进行系统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遗传育种和品质改良中的效率低下、目标模糊等问题。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中药种质资源代谢表型,将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代谢组学分为4个研究层次:代谢靶标分析、代谢轮廓分析、代谢指纹分析和代谢物组分析。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应用代谢组学开展中药相关问题研究的基本条件,已经建立了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的基于NMR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技术平台,拥有对微量化合物和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和分析的能力,开展了使用化学计量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解决代谢组学问题的研究,配置了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这些基础条件都为开展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现代化研究、进行国内外同行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专家们在《建议》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分析技术还达不到进行所有代谢产物同时分析的要求,因此亟须建立起先进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平台。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药产业发展将迎来全球机遇
 

  中新河北网保定7月24日 近年来,面对现代医药特别是西药的一些窘境,天然药物在全世界获得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

  近日在“药都”河北保定安国市举行的首届中药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指出,中药产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全球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300多亿美元,且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全球对天然营养药品的需求正以70%的年增长率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各国正不断放宽对中医药的限制,中药销量逐年攀升,中医药产业在全球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医药现代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说,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任务包括:“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四项主要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中医药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现代化“继承”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深入挖掘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典医籍,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系统;建立中医药个体化诊疗体系,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挖掘,构建中医药现代传承技术体系;继承、研究传统制药技术和经验,转化为中药工程化技术和工艺规程;大力强化对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体系的继承、整理和挖掘。

  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论方法与标准;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预防、保健的适宜技术研究;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发展绿色中药种植(养殖)业,确保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制适用于中药(复方)生产的工艺、工程技术及其装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水平;加强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研发;进行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

  中医药“创新”的内容包括:构建融合传统与现代知识、技术的新型创新平台,鼓励发展新的技术方法,探索建立系统、综合的方法学体系,对个体生命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过程进行认知和干预,并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的标准规范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方向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国际化标准规范及其研发技术平台;研究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医疗、保健产品研究开发与注册;积极推进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合作与学术、技术交流;推进中医药立法;中药作为治疗性药物进入医院、药房和医疗保险系统;通过联合办医、办学、合办研究机构等,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杨守勇)

  编辑:安之

 
 
 
我国中药企业与欧盟大学首次开展国际科研合作
科讯网信息中心  徐立业编辑
  近日,广东化州市绿色生命有限公司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签订了“关于毛橘红及其产品科学研究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国中药企业与欧盟著名大学首次开展中药国际科研合作,是广东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所作的积极探索。广东省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欧洲中医药协会、中国中医药专家共50余人出席了签字仪式。 

  广东化州市绿色生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国名贵地道药材——毛橘红的种植及其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性高科技企业,是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扶持企业,也是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点企业之一,其科学种植中药、倡导生态农业的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充分肯定。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尤以植物药、保健品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著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后,赫尔辛基大学将为化州绿色生命公司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开展毛橘红的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的食品、保健品及药品的研究开发,拓展欧盟乃至全球的中医药市场。

  据欧方表示,化州绿色生命有限公司在中药种植方面符合欧盟的GAP标准,其种植、山水、园林、道路等整体配套规划科学,创建了可持续利用的立体生态种植管理模式,在发展传统中药和植物药的同时倡导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值得全球借鉴和学习。

  这一协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加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加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为防治人类面临的重大疾病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或自成体系
 
 
          来源: 医药经济报  

    “我们对这个规定求之不得,希望新的规定能够符合中医药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发展。”浙江康恩贝集团顾问祝匡善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他兴奋不已的新规正是日前有关领导透露的关于《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的制定。 
 
    7月10日,备受业界关注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颁布。7月11日,SFDA副局长吴浈在SFDA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对《办法》进行了解读。针对中药的问题,吴浈表示,《办法》篇幅有限,不能针对中药的特点作详细的规定。因此,SFDA考虑在《办法》颁布后,按照“遵循中药规律、体现中药特点、促进中药发展、提高中药质量”的原则,着手起草《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

    据悉,这个工作已经开始,现在SFDA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调查,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的初稿可能不需太久就会向社会公开,并征求意见,将争取与《办法》在10月1日起同时实施。

    这一消息的透露在业界反响颇大,一直基本沿袭西药体系进行申报的中药产业,此次能否拥有自己的评价与审核体系,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翘首以待

    其实这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与化学药、生物药品等相比,中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注册管理办法中体现中药的这种特点和规律,引导中药健康快速地发展,这是各方面一直关心的问题。

    祝匡善表示:“长期以来中药基本沿用西药的评价与审批体系,缺乏自己的标准。”据悉,我国标准收载的中成药是9328个,但有专家表示:“绝大多数是10~20年前的标准,涉及4000余种中成药质量标准有待提高和完善。”长久以来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差、临床疗效不稳定,从而影响了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国际市场开拓。但祝匡善也表示“这个东西出台的难度较大”,因为中医药不能分家,而现在中医传承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不管《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最后制定的具体内容如何,将如何体现中药特色,但这一举措本身已经给业界带来了想象空间,那就是中药审批和化学药审批有望区别,中药将不再完全按照化学药的审批办法进行申报。

    “新规的出台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传统规律的基础之上,使中药的发展有独立的空间,我们对此翘首以待。”某大型中药集团老总对该消息颇为关注,他表示“原来的标准是更接近西药体系,而从中成药的实践来看就有一些问题,包括药效、临床、功能主治的描绘等都存在矛盾,中药体系应当保存。”他尤其希望新规在临床试验、药效实验方面能有所改动,“这个很难参照西药的动物实验,也缺乏模型。”另外,就是关于中医功效的描述,应该与现代医学靠拢,尤其是OTC产品,否则患者不好理解。

    在某知名中药企业负责注册工作的车小姐则表示,“希望新的规定能真正体现中药的特点,引导我们企业健康发展。”

    适度从紧?

    “现在心态是比较矛盾的。”某大型中药集团的那位老总告诉记者。他解释说,一方面希望新规能真正体现中成药的规律,另一方面又担心,是否会产生中成药标准过低,而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这也是企业不愿看到的。

    这位老总建议:“希望在标注制定上能够适度从紧,尤其是在疗效、安全性标准上应该严格控制。”他还表示,特别是对一些毒性药材、动物药、矿物药、濒危动植物药,应该严格控制。否则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说,也将难以为继。因此对药材的门槛也应该提高,这方面的审批都应该严格,有高标准,不能放低。

    车小姐也反映:“这个度很难把握。”中药讲究辨证、整体性,一些主观的症状很难量化,功能主治的描绘难以统一。

    而现在,在《中药审评的补充规定》制定的同时,大家最为关心的中药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的建设也正在进行之中。

    据悉,SFDA正在逐步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该体系将研究中药材资源与生产标准规范、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中药生产管理规范、中药研发与上市前技术评价标准、中药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注册管理规范等6方面内容,预计将在3年内完成。其中,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是重要内容,中药材规范种植、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提取物和制剂过程都将包含在其中。

 
中药进军欧洲最大的障碍是观念不同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首届“中欧医药合作论坛”于2007年6月20日在北京举行。在会议讨论中,如何让中药进入欧洲,占领这一全球最大的植物药市场,成为让药企最为关注的话题。

    肖玮在《北京商报》撰文说“中药入欧洲需越三大障碍”。长期从事企业发展研究的英国麦迪斯国际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总监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分析:“中药企业进入欧洲确实非常困难,但总结起来大概有三大主要障碍,一个是药品不具有可注册性,二是临床研究的困难,最后就是对欧洲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并不了解。”

    “中国医药信息网”的一篇文章则说:“国产中药成功进入欧洲市场,需要‘门票’10亿元。”

    目前,中国国内制药业的利润已经很低,这让中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愿望空前强烈,因为在那里有着更为广阔的赢利空间。然而,在多次碰壁以后,欧洲市场似乎变成了中药企业家们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一些中药企业就表示:“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却依旧没能敲开欧洲市场大门,简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笔者认为,中药进入欧洲首先遭遇的难题是欧洲把中药当作植物药来看待。而所谓“植物药”就是从植物里边提取化学成分,然后研究其功效与毒副作用,把从植物里边提取的东西与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一样看待。也就是说,中药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加工炮制、组方经验、治疗验案等等,都化为了乌有。
   
    还原论把中药打包成一个成分
   
    还原论的思想一直指导着西方医药的运用,他们运用中药或者看待中药,无论单味,还是复方,都被当作一个化学成分来衡量。成分多的也要打包成一个,捆绑起来衡量,因此,药味越多,成分越复杂,就越难进入欧洲。
   
    因此,中医方剂配伍的优势,在西方学者的眼里就是缺陷,就越不容易被看明白,即使是在希波克拉底开创的四体液时代也是这样。比如,患者呕吐、腹泻,他们就认为这是体内的黄疸液、黑疸液太多了,排出了体外。治疗就需要禁食,以限制黄疸液、黑疸液的产生;就要用藜芦催吐,或者用汞盐导泻,以加速黄疸液、黑疸液的排泄。如果病人流鼻涕、吐痰、流脓,他们就认为这是体内的黏液太多了,也是要禁食、催吐、导泻,以限制摄入,促进排泄。病人发烧了,或者头疼腰痛,就认为是体内的血液太多了,就要切开静脉放血,使人虚弱为止。因此,古代的西医也没有扶正祛邪的观念,更不具备“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认识,更不了解“植物药”还可以“生津益气”、“健脾补肾”,他们的词典里完全没有这样的词语。因此,要想让外国人认可中药的君臣佐使、药物七情,必须从观念上首先了解什么是中药,因为中药不等同于植物药。
   
    中医通过消除证候治疗疾病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是独特的,主要是在疾病与健康的状态转化过程之中,利用人体自然恢复能力,利用药物的偏性,或者针灸、按摩、导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不是越俎代庖、取而代之。中医所谓的病,是症状之中最突出的一种,比如胃炎,中医根据患者最痛苦的症状,或者命名为胃脘痛,或者命名为呕吐、腹胀、痞满、呃逆、泛酸等等,尽管都是症状,但这些症状不是假象,也不是表象,而是深刻地反应着疾病动态变化的本质。
   
    西医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其形成的原因与血糖、血脂、血压的变化有关,也与物理、化学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细菌、病毒感染,炎症因子、氧自由基损害,甚至天气变化、劳累、情绪等等,都关系到冠脉事件的发生与否,也就关系到冠心病的治疗过程。

但是,治疗药物都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化学成分被分别研究出来的,都是作用于某一个环节,有单独的代谢过程。也就是说,这些药物单独说的时候,都是很清晰的,而加在一起配合使用的时候,就完全模糊了,说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了。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部合成的,疾病的发生也是与整体的变化密不可分的。因此,治疗局部的疾病,必须兼顾整体的状态,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是一个生态整体调节过程,可以让人体自我调节的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揽子解决问题”。
   
    中医的这一套理论,如何才能让西方人明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就是说,“以医带药”医理先行,才能促进中药进入欧洲,否则以西方的还原论观念为指导制订的“技术壁垒”,是很难突破的。
   
    “以医带药”为技术开辟道路
   
    医理先行可以为技术推广开辟道路,如果只是技术推进,就会遇到顽强的抵抗。这一点可以从其他中医技术,在西行推广的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看出来。
   
    中医发明的人痘接种疫苗技术,在西行的时候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在西方对付传染病,最盛行的方法是隔离,远离患者,防止传染,是普遍的指导思想。因此,西方建立的医院比较早,隔离患者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医生诊治病人是一种天职,医生如何防止传染呢?西方发明了“鸟人服”,全套的皮衣、眼镜,鼻子长长的,像一个大鸟,最早的隔离服诞生于西方。
   
    1717年,英国的玛丽在土耳其见到了当地的人痘疫苗接种,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先进技术,她很吃惊。她在给英国国内的朋友写信介绍情况“在我们家乡广为蔓延和危险的痘疤,在土耳其由于出现了一种人们称之为‘嫁接’的办法而几乎没有危险了。”“嫁接”这个词,听上去是多么不可思议!在避之惟恐不急的人们看来,“嫁接”一种疾病的毒素,应该是很难接受的,因此,英国的医生们坚决反对。后来国王用死囚做试验,成功之后才逐渐消除了阻力。
   
    针灸在技术推广的时候,在美国也遇到过阻力,甚至被称为“不人道”的做法。后来,针刺麻醉原理的揭示,以及针灸治疗疾病的显著疗效,终于使怀疑它的美国人信服了针灸。
   
    中药进入欧美,如果以中医为先导,许多欧美人体会到了中医药的显著疗效,知道了其安全性是无须动物实验证明的,就会推动立法的改变,打破壁垒,“技术硬核”将从内部解决,不攻自破。因此,宣传中医,应当像在世界上建立“孔子学院”一样,首先是中医走出去,让中医的理论从“另类”变为普通,成为一般民众的常识,中药进入欧美的阻力将不复存在。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