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贷款•诚信

【字体: 时间:2007年07月2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7月19日《北京晨报》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信息公布于众,包括欠债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欠贷金额本息总计3715万余元。据悉,这些拖欠贷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西部和内陆地区。
 
作为商业银行,催收债务无可厚非,但必须意识到,银行与贫困大学生的债务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银行催债方式欠妥,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使欠贷成为“死账”。笔者认为,银行在催债时一定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欠贷大学生要仔细甄别,哪些欠贷大学生是有钱不还,哪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是前者,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催债措施,甚至可以配以一定的惩戒措施。如果是后者,银行在催债时就要更慎重。虽然说拖欠者中不乏稳定收入的,但要承认,这毕竟只是欠贷大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欠贷大学生是不会拿个人信用做赌注的。
 
其次,不要把催债变成逼债。工行此次公布欠款学生各种信息,难免给人逼债的感觉,而且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欠贷大学生如果不及时还款,今后个人信用还有可能受到影响。因此,银行一旦把催债变成逼债,就可能引发几种不良后果:一是,欠贷大学生认为银行已经把自己曝光,破罐子破摔,本想还钱的想法也改变了;二是,欠贷大学生被逼急了,还有可能改名换姓,银行找不到欠款人,催收的债务也有可能泡汤。
 
再者,银行单方面公布“黑名单”缺少法律程序支撑。正如律师指出的,解决合同纠纷最好通过法律途径,“即使找不到人,法院可以公告送达,缺席审判。通过法院的执行更合乎法律程序”。这方面已有先例。
 
最后,解决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难题要靠政府作为,更要有灵活的机制。因此,如果能有效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就会大大减少。在这方面,上海已经开始尝试:毕业后自愿选择去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工作的贫困大学生,其在大学就读期间所借的助学贷款将由政府代偿。
 
目前,追讨拖欠的助学贷款已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银行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难题;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欠贷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无力偿还贷款。因此,无论是学校扣压未还清助学贷款大学生的毕业证,还是银行公开欠贷大学生个人信息的举措,都要格外谨慎,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曝光拖欠贷款学生是无奈之举

18日,记者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看到,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本息总计37151890.96元。工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工行首次公布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7月19日《北京晨报》)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个贷部总经理穆先生表示:拖欠贷款的学生应该在毕业时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并且主动还贷,但目前这些学生都联系不上,“我们甚至找过中介公司帮忙。这些中介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通过我们提供的地址上门寻找,可还是找不到这些同学。”

这些学生为何能够销声匿迹?这跟当前社会特点有关。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隐名匿姓。隐名匿姓是相对于“熟人社会”而言的。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可能在很多天里见到的都是熟人,而碰不到陌生人。相反,在现代城市中,一个人只要出了家门,碰到的大量的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只要有完善的征信体系,一个人仍旧无法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明白,任何不守信的行为都可能带来名义、金钱、尊严、道德等方面的损失。但问题是,相关的征信系统跟不上变化。于是,隐名匿姓社会就形成了;于是,这些拖欠贷款的学生才敢不守信用,才敢置银行的催款于不顾。

有律师认为,解决合同纠纷最好通过法律途径,“即使找不到人,法院可以公告送达,缺席审判。通过法院的执行更合乎法律程序。”但事实并非如此。法律再正义,如果连人都找不到,这种正义又如何去实现?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的事实说明,隐名匿姓社会里,如果没有完善的征信体系,法律也无可奈何。

助学贷款,能否考虑与国际接轨?

昨天,记者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看到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1200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本息总计37151890.96元。“公告”内容包括拖欠助学贷款的欠债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据了解,这是工行首次公布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7月19日《北京晨报》)

查找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得知,工行的这一举动合乎相关规定。但这种做法对于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们来说并非好消息。因为其违约记录已提交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今后他们要想从银行贷款可就难了,这势必对其生活、工作等造成影响。

出现这种事情,银行没有做错什么。但“毕业后6年内还清助学贷款”的规定并非适用所有毕业生,因为现在就业不易,而且有能力还贷而不还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笔者想,在助学贷款方面,我们能否考虑一下和国际接轨呢?

英国规定,大学毕业生后,年收入超过1.5万英镑部分的9%应用于偿还贷款;如果到25年仍未偿还债务,余额由政府负责冲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实行与毕业后收入挂钩的助学贷款机制,贷款最终偿还数额取决于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挪威政府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校园表现考虑,是否将部分贷款变为赠款。加拿大实行政府直接资助贷款,再雇佣服务机构负责向学生发放。这取代了以往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管理和发放助学贷款的机制,受到学生好评。

在学费高高在上的大背景下,助学贷款所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很明显,国际上的一些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比较人性化,我们应该考虑借鉴一下。

借款人称:没想过不还

互联网催收:“能够取得好效果”

昨晚,工行北京分行向本报发来通稿称,采取网络公告催收的方式催收不良助学贷款,是“希望能同长期无法联系到的借款人取得联系,同时希望能够强化借款人的诚信意识。”

工行北京分行称,该行通过委托清收的方式对国家助学不良贷款的催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部分借款人缺乏诚信观念、且流动性又很强等原因,仍有一批借款人无法取得联系。

工行北京分行自1999年开始开办国家助学贷款,截至2007年6月末,有2244笔合同已经到期但仍未能清偿贷款,贷款余额1186万元。

该行认为,通过互联网传播效率更高,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对借款人进行催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网友争议:是侵害隐私还是实属无奈

两地工行先后在网上公布不良助学贷款借款人信息后,引发了网友的争议。

有网友认为,此举是对个人隐私的侵害,而另一观点则表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银行此举实属无奈,大学生首先应讲究诚信,“没有诚信,就应该受到监督。”

昨晚,工行广东分行一宣传工作人员表示,该行的《债务催收公告》中,已经注意到了欠款人的隐私问题,对个人信息只公布了姓名,并隐去了身份证的后三位。

工行广东分行表示,公开拖欠贷款学生姓名的作法,与北京分行只是巧合,没有事先商定。

而还有网友发问:为什么众多其它行业、数额更大的不良贷款,银行不予公布,而对于这些大多在万元左右的贷款,首先曝光?

对于这一问题,昨晚,两地工行未予回应。

催收效果:7人明确表示近期还款

工行北京分行称,网络公告催收发布后,已有13名借款学生主动与工商银行取得联系,其中7人明确表示于近期归还积欠贷款本息,”网络公告催收初见成效。”

工行广东分行则未向记者透露,催收公告发布后的回应如何。

“没人告诉我该怎么还款”

对话

在此次工行北京分行公布的借款人名单中,有10余人的通讯地址位于北京。

昨日下午,记者按照《催收公告》,先后前往宣武区校场大6条1号、西城德内大街尚勤胡同和崇文门外大街某大厦,寻访其中三名借款人,但当地居民均表示,三人都已搬离,不知去向。

几经努力,记者寻访到原本住在崇文门外大街某大厦的逯先生。2005年毕业于人大的他,目前居住在宣武区马连道。

催收公告显示,逯先生欠款九千余元。

昨日,记者与他进行对话。

新京报:知道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被在网上公布了吗?

逯先生:不知道。

新京报:你会觉得侵犯你隐私吗?

逯先生:不会,毕竟是我欠钱,银行也是被逼没办法。

新京报:记得自己向银行借了多少钱吗?

逯先生:不记得了,银行说多少就多少,总没错的。

新京报:毕业后为什么没去银行还贷?

逯先生:当初借款时,工作人员没有说明毕业后如何还款,只给我两张存折,一红一蓝,到现在我都保存着。毕业那年,我在学校的工行储蓄网点咨询过,到底该往哪张存折上存钱,可是连他们也说不清,我就更不知道怎么还了,也不可能随便在卡上存钱。工作后,多次搬家,通信地址无法及时更新,自己也没太多时间跑去银行咨询还款情况,银行也没提醒我。但我一直记得这笔欠款,没想过不还。

新京报:一直以来银行都没有联系过你吗?

逯先生:我当时登记的手机号直到今年年初才换,其间没有银行的人打电话催我还款,却又很突然的公布我的信息。其实,只要银行告诉我在哪还,怎么还,这笔钱我是不会赖的。我觉得银行助学贷款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不严格,让一部分人钻了空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银行的催债工作也不到位。(记者 张寒、林阿珍、郭少峰、李立强、相丽丽)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