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我国最大肿瘤治疗调查项目正式启动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7月0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我国最大肿瘤治疗调查项目正式启动
我国最大肿瘤治疗调查项目正式启动
来源:新民晚报
北京消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中心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绿谷研究院联合开展的“肿瘤治疗调查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项目将以欧美通用调查量表和中医诊断系统为手段,以建立中医药抗肿瘤系统方案为目标,计划在两年内对100万名肿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情况进行调查,有望成为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肿瘤治疗调查项目。
26位肿瘤患者获手术资助
[扬子晚报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卫生厅联合设定,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负责实施的“淮河流域肿瘤病人资助项目”顺利完成,已为淮河流域26位贫困肿瘤患者提供了25万元的救助资金。
“淮河流域肿瘤病人资助项目”主要为淮河流域特困肿瘤患者提供救助,该项目在江苏地区首次开展,由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率先实施。据悉,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苗毅教授带领的团队4次奔赴沭阳,仅沭阳一地就有23位患者获得了免费手术。
沭阳县人民医院书记张汉乐告诉记者,省人民医院专家都是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来医院实施手术,因为时间紧、患者多,他们刚下车就直奔手术台,每人每次都是2台以上的手术,到下午两点多才有空到手术室外吃口盒饭,然后继续手术。一次,普外科苗毅主任竟连续为3位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从早晨9点一直做到晚上9点半。省人民医院普外科郭峰医生说,胰腺癌手术号称普外科手术难度之最,不仅要仔细剥离肿瘤,还要建立组织的重建,一台手术往往要花上三四个小时。 (张群 周宁人 毕晓红)2007-07-03 07:07:52
肝癌治疗性疫苗获新突破 进入二期临床研究
来源:广东新闻网
中新广东网7月1日电 (陈国华 柯莉萍) 长期以来,肿瘤切除术后转移和扩散导致癌症复发等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1日,记者从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肝病防治学术会议上获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治疗性疫苗”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二期已近三年,这将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对付恶性肿瘤的第四大武器。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评审专家黄文林教授介绍,肝癌患者到医院时,7成都属于中、晚期,癌细胞已基本扩散或转移,患者最终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目前,通行的放疗和化疗效果有限,放疗对癌细胞扩散的患者效果并不理想,而化疗后出现的掉头发、食欲不好等诸多毒副作用,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明显提高。
正在进行二期临床的治疗性肝癌疫苗是在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以后,技术人员提取部分癌细胞经过高新生物技术手段,使其丧失增殖活力,并增强患者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让这些免疫细胞跟遗留或是转移的肿瘤细胞进行“杂交”,充当癌魔内部的“密探”,随时监控并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肿瘤疫苗疗法教会人体免疫系统杀死癌变细胞,既能有效和控制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又能克服化学药物疗法和放射疗法的毒副作用。”黄文林教授说,这实际上是一种体外细胞疗法,目前,国内已在一百例患者身上做了临床试验,经随访观察,这种采用自身肿瘤细胞制备的疫苗具有特异性持久性杀伤癌细胞的功效。
不过,他强调,防治肿瘤最好的办法仍然是早诊断早治疗,恶性肿瘤可防可治不可怕。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会长李福山教授也介绍,广东银行医院肝病中心临床观察了三十二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采用肿瘤疫苗制备技术治疗后,二十八例肿块缩小甚至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接种该疫苗跟其他疫苗一样,数次为癌症患者皮内接种由自身癌细胞改造而成的肿瘤疫苗,“唤醒”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对术后残存的癌细胞及微小瘤灶进行“侦察、识别和围歼”,达到防止肿瘤复发和控制转移的目的。
与会专家还认为,该疫苗的试验成功,不仅可治疗肝癌患者,还可广泛用于恶性黑色素瘤、肾癌、大肠癌、乳腺癌、肝癌、卵巢癌、胃癌、鼻咽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等术后患者。不过,该疫苗只对已发生癌症的患者有作用,正常人群还不能通过预防接种的方式来防止癌症的发生。
癌症光力学疗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华网东京7月2日电(记者 钱铮)日本专家开发出一种提高癌症光力学疗效的新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使光敏剂的使用量大大下降,从而减轻副作用。
光力学疗法需要给患者注射光敏剂,数小时后用强光照射患处,光敏剂吸收光线后瞬间向肿瘤组织释放能量,从而摧毁癌变组织。但是光敏剂容易存留在皮肤中,引起光过敏症。
《日经产业新闻》2日报道说,东京大学和防卫医科大学的研究小组将光敏剂封闭到纳米级的粒子中,使光敏剂更容易向癌细胞集中。他们在直径70纳米的粒子中放入50个树枝状高分子聚合物的分子,再把光敏剂固定到这些分子的中央。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静脉给实验鼠注射这种纳米粒子,24小时后再用强光照射实验鼠肿瘤部位。结果显示,虽然光敏剂的使用量只有传统方法的八分之一,而治疗效果却不相上下,实验鼠也没有出现光过敏症症状。
研究小组计划用3年时间验证这一新方法的安全性,并争取5年后开始实施临床试验。
专家临床发现:癌细胞转移初期治疗效果最佳
今日早报
当一个人处在陌生环境,人生地不熟的时候,总会感到特别孤单,与周边的人也会显得格格不入,但一旦慢慢熟悉了新环境,他就会如鱼得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癌细胞的转移过程是不是也像人到了一个新环境一样?在日本东京银座的一家咖啡店里,正在攻读博士后的潘文胜忽然从自身的心情得到灵感,由此揭开了早期胃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及生物学特征之谜。据悉,这在国际上也属首先发现。
昨日,浙医二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留日博士后潘文胜向记者透露,正是源于当时他在异国他乡的心情,灵感忽闪,意外发现了早期胃癌淋巴结微小转移时所特有的生物学特性,由此展开了微小转移的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胃癌发病率高居消化道肿瘤之首,虽然胃癌的治疗手段目前已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治愈率仍难以令人满意。早期胃癌手术后,仍有十分之一的患者出现复发和淋巴转移。那么,癌细胞究竟是怎么转移的?它在转移的过程中又有哪些特性?“这是目前解决恶性肿瘤的关键,微小转移课题也由此备受世人瞩目。”
“研究是从一个癌细胞的游离开始的。先是像葡萄一样,从原发灶里掉下一颗,癌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到达周边地方。这时候的大部分癌细胞,会因为‘水土不服’而死亡,但还有一些癌细胞在3—4周之内会躲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上,先是黏附在那里生存下来,也就是它的潜伏期。它这时的特点,就像人初到一个新环境一样。”
潘文胜解释:“微小转移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有其独特的细胞生物学特性。这时的癌细胞恶性程度比较高,黏附力比较低,增殖能力也比较弱,部分甚至处于静止状态。但它只是潜伏在那里,一旦周围环境成熟,总有一天会爆发。到那时,能量强大起来,要杀死它可就来不及了。”
那么,什么样的转移才叫微小转移?怎么发现癌细胞有没有微小转移呢?潘文胜说:“直径小于1毫米甚至只有几十个微米的,是微小转移灶的判断标准。”
潘文胜在研究中发现,伴微小转移的淋巴结大小只有1毫米至10毫米,平均只有5.7毫米。但在现有的医疗设施中,无论CT还是B超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却只能发现1厘米以上的病灶。因此发现微小转移灶有一定的难度,为此临床上有学者在术中应用色素发现淋巴通路,以发现微小转移的淋巴结。此项研究结果就是当癌细胞还在微小转移的萌芽状态就早期发现它,并把它杀死,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为此,潘文胜还同时展开了淋巴转移的预测体系的研究,对于有淋巴结微小转移倾向的患者,据此就可以考虑应用抗癌药物,以诱导细胞凋亡,并明确提出应用抗癌药物的时间,最好在手术后3—4周为最佳。
“尽管人类攻克癌症的路还很漫长,但如果在萌芽状态,就把它扼杀掉,并使复发和转移的几率降到最低,这对病人和社会的意义是很大的。”
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胃癌病人,以前是以外科切除手术为主,基本上是来一个,开一个,费用一般在3—5万元,术后还要进行化疗,费用也要3—5万元,加起来总计将近10万元。现在通过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通过微创手术费用只要2000—3000元左右,而且胃依然保留,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再根据全国十万分之四十的胃癌发病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常吃什么容易导致肝癌
人民网
由于乙肝高发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广州市的肝癌发病率高达30—40/10万,属全国的高发地区。有关专家呼吁,广东居民应改变嗜好吃生鱼和喝烈酒等促使肝癌高发的不良饮食习惯。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崔书中介绍,广州人尤喜吃鱼生,而且吃鱼生时还喝上烈性酒,本意为了杀菌,但是更容易引起肝硬化,并最终演变成肝部肿瘤。“鱼生多为河塘鱼,未经煮熟带有很多肝病寄生虫,再加上烈性酒,这种饮食习惯会给肝带来更大的负担。”崔书中说,特别是肝炎病人,这种吃法简直是“火上浇油”。
预防肝癌应多吃什么:
意大利研究人员近日在《国际肿瘤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少饮酒、多食用奶制品和新鲜水果,能够减少人们患肝癌的可能性。
这份报告说,意大利国家肿瘤研究所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跟踪研究发现,在控制饮酒的情况下,如果每天食用奶制品(如牛奶和酸奶),人们患上肝癌的几率将比普通人减少78%;若每天坚持食用新鲜水果,则患肝癌的几率可减少52%。
研究人员说,肝癌患者通常嗜酒,或者曾经患肝炎等传染病,目前肝癌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是器官移植。
此次研究表明,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酒精摄入量,就可以降低患肝癌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