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将用于癌研究:台湾中大发现10种新海蛞蝓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6月2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台湾中山大学特别成立“亚太海洋研究中心”,在台湾本岛和离岛海域,记录超过150种海蛞蝓,更发现有10种新种海蛞蝓。负责这项研究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莫显荞表示,未来将进一步研究海蛞蝓不怕毒的特性,分析其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可行性。
生物通综合:中国台湾网消息,台湾中山大学特别成立“亚太海洋研究中心”,在台湾本岛和离岛海域,记录超过150种海蛞蝓,更发现有10种新种海蛞蝓。负责这项研究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莫显荞表示,未来将进一步研究海蛞蝓不怕毒的特性,分析其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可行性。
海蛞蝓是海中的无壳蜗牛,由于缺乏外壳保护,多彩的海蛞蝓躯体演化出含有剧毒性的物质和鲜艳色彩,有“海底宝石”之称;而全球大约有2700到3000种海蛞蝓;台湾中山大学的亚太海洋研究中心,则是在澎湖西南海岸发现了丰富的海蛞蝓,一年来共累计记录了61种,占台湾及离岛种数的4成。
莫教授指出,海蛞蝓靠着海棉和水螅维生,还能连同水螅的带毒刺细胞一起吞入,进一步转为自身的防卫系统,却没造成任何伤害,因此也将评估这个特性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可行性。他说:在海蛞蝓的身体上有一些化学分泌物,很可能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功能,我们也希望把那些化学物质,可以用于细胞的消化(存活)研究,譬如说癌细胞的消化(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