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6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
《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达3.4
来源:科学时报
6月20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公布《期刊引用报告》,在我国约5000种科技期刊中,有75种期刊入选SCI。《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2006年度影响因子(IF)达到3.426,综合评估位居SCI收录的细胞生物学领域156种期刊的第62名,比上一年88/154上升26位,已超过一些国际知名的老牌生物学杂志,实现了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新的历史性突破。同时,《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再度位居我国入选SCI的75种科技期刊的第一名。
据悉,SCI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共收入156种期刊。《细胞研究》的健康成长受到国际科技界和出版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英国Nature(《自然》)出版集团称其为中国的“旗舰”期刊,并于2006年与该刊建立合作关系,此项合作为推进《细胞研究》的国际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据统计,我国科学与技术类期刊有近5000种。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科技论文的年产出数量已排在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但是从质量上看,我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SCI)的科技期刊只有约75种左右,影响因子超过1的只有10种,中国科技论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美、英、日、德等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细胞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编辑出版的。自1990年创刊以来,该刊在前任主编中科院院士姚錱和现任主编中科院院士裴钢的精心指导下,坚持走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之路,如建立了国际性编委会,实行全球征稿和国际同行审稿,实行编辑流程国际化,开展与《自然》出版集团的实质性合作,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引进了国际同领域顶尖期刊《细胞》杂志的Associate Editor李党生博士担任常务副主编。《细胞研究》还为中国科研成果在世界上首先发表建立“绿色通道”。2006年,该刊建立了向国际权威杂志推荐优秀稿件的机制,以求为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传播交流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我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国际影响一年升26位
作者:董纯蕾 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讯(记者 董纯蕾)水涨船高——我国科研实力日渐雄厚,科技期刊也渐渐在国际上闯出了名堂。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昨天公布的《期刊引用报告》,我国科技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2006年度影响因子达到3.426。该期刊不仅“蝉联”我国入选SCI(科学论文索引)的75种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冠军,而且国际综合评估排位比前年上升26位,目前在SCI收录的细胞生物学领域156种期刊中居第62位,已超过一些国际知名的老牌生物学杂志。
《细胞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自创刊以来便坚持“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如,建立了国际性编委会,实行全球征稿和国际同行审稿,实行编辑流程国际化,开展与《Nature》(自然)出版集团的实质性合作。现任主编、中科院院士裴钢认为,《细胞研究》影响力的显著提高,得益于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生命科学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科技界自主创新,亟需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名词解释】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指一种期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章在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即该刊载文的被引用率越高。
《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居国内科技期刊首位
来源:文汇报
前天,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公布《期刊引用报告》,我国科技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IF)达3.426,综合评估位居SCI收录的细胞生物学领域156种期刊的第62名,比上一年上升26位,已超越一些国际知名的老牌生物学杂志。同时,其影响因子现居我国入选SCI的75种科技期刊的第一名。
《细胞研究》由中科院主管,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现任主编为裴钢院士。
权威期刊《自然》“进军”中国
中国新闻出版网
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自然》将启动网络出版物《自然中国》网站(WWW. NATURECHINA.COM.CN)。今后任何读者都可以通过《自然中国》,免费阅读《自然》期刊上刊登的中国科学家的科研论文,该网站也会将优秀的中文学术论文推荐给世界。
与该网站启动同时进行的,是6月9日在中科院图书馆举行的“如何让您的论文问鼎《自然》系列期刊”论坛,《自然》集团核心人物进行了演讲。
据自然出版集团出版董事,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大卫·斯万班克介绍,目前《自然》在亚洲的最大市场还是日本,但中国学术界这几年发展迅猛,尤其是在论文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韩国和新加坡,仅次于日本、英国和美国了,这次《自然中国》网站的启动,就是希望增加中国科学论文的国际影响力。
《自然中国》网站编辑张文浩告诉记者,任何读者只要在《自然中国》网站注册,就可以在该网站上免费获取《自然》系列期刊中刊登的中国科学家的论文简介或全文。
动物所孙青原受聘担任5种SCI期刊编委
动物研究所
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青原在国际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受精和早期胚胎(包括克隆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近期,他分别接到美国Landes Bioscience公司出版的Cell Cycle杂志主编M.V. Blagosklonny和美国Wiley-Liss, Inc出版的Molecular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杂志主编Ralph B.L. Gwatkin的邀请,分别担任这两个杂志的编委会委员和Associate editor。这两个杂志2006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214和2.379。目前,他还担任着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F=1.737)、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F=1.149)和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IF=0.537)三种SCI期刊的编委。
孙青原研究员自2001年回国以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已在SCI杂志上发表了120多篇相关论文,他本人曾12次受邀在国际会议或国外研究机构作大会或特邀报告。在Molecular Endocrin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10余篇特邀综述,并参与编著了2部美国出版的专著。
《自然》杂志总编辑坎贝尔:《自然》不代表一切
文章来源: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2006年中国科学家发现了已知最早会飞的哺乳动物,登上了06年12月14日《自然》封面。
6月9日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人头济济,演讲厅被年轻的中国科学家和学子挤满。站在演讲台上的是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讲解“如何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自然》现任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他对《自然》期刊发展、科学界发展的预测精确到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谈到了《自然》作为一本顶级学术期刊的定位,“《自然》不是一切”;谈到了编辑的标准,“科学论文不是为了上头条”;也谈到了对中国的希望:“希望基础科学更多自由”。
关于《自然》
惟一要传递的是科学本身
新京报:和其他学术期刊如《科学》相比,自然编辑在选择论文上有什么标准?
坎贝尔:《科学》杂志很重视创新,而《自然》不仅需要创新的科学,更需要那些能在各领域中起到影响的研究;另一个标准是,有些研究可能并没有很大的科学创新,但却能对政策有所影响;最后一个标准就是研究的广度,是否能对其他领域的研究起到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新京报:作为编辑,你们想通过论文的选择传递一些政策、伦理、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吗?
坎贝尔:不,没有,我们惟一想传递的信息就是科学本身,这些研究可能对政策改变起到了影响,但我们选择的时候还是立足于科学本身来选择的。
新京报:举个例子,如果《自然》此前发表了带某种观点的文章,还会发表另一篇文章反对这个观点吗?
坎贝尔:绝对会。我们避免做的就是带立场,尽力做到中立,我们不会说这个理论比那个理论更优越,只是看每份论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自然》要做的不是偏向哪边,而是选择最好的论文,最好的实验。
新京报:即使之前的论文是错误的?
坎贝尔:对,即使是显示之前的论文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发表。有时候,我们可能格外注意和以前发表文章持相反观点的论文,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错误。
比如多莉羊是我们发表过的最好的文章,但这时有篇文章出来,指出这文章里有个很大的错误,我们毫不犹豫就会把这篇论文发表出来,哪怕心里有些不愿意。
新京报:《自然》和《科学》等其他专业期刊竞争激烈吗?
坎贝尔:我们和他们竞争,特别是都想得到最好的论文,得到新的重大科研发现,但这是种非常友好的竞争,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科学家论文被拒绝,无论是正确地还是错误地被拒绝,都还有在其他期刊上发表的机会。
关于编辑
编辑的权力来自科学价值
●每年全球大约有1万篇论文提交,我们当即否决掉60%-70%,此后我们在听取评审团意见后再否决大约2千到3千篇,最后只剩下1千篇发表,最后的总发表率是10%.
●我的编辑得到很多“投诉”,指责为什么《自然》编辑拒绝他们的文章,不过投诉的接受率是很低的。
新京报:《自然》虽然很专业,但同时也是一份媒体,编辑如何处理这一层身份?
坎贝尔:《自然》的确是一份媒体,它会用科学语言撰写新闻、时政,同时也发表专业论文。当发表论文时,它会聘请专业评审团,他们常年呆在实验室里,去开各种专业大会,阅读专业期刊,他们在专业方面比我懂得多,我依靠他们来做决定。
我们永远不会为迎合媒体头条而选择论文,相反,我们的论文发表后可能对政策决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后来成了报纸头条,这个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耸人听闻的科学,不需要吸引眼球的科学,不需要头条,真正优秀的科学研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新京报:编辑是最终做决定的人,他们究竟有多大权力?
坎贝尔:我不会用权力这个词,权力意味着你要施加影响,而科学是不受影响的。我们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寻找最优秀的论文。
如果从科学评判的角度看,我们是没有权力的,但如果从科学价值的角度看,我们是有权力的。我们有最后做决定的权力,要对所有评审团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审团评定这篇论文在专业技术上能不能通过,但编辑是最终评定其意义多大的人,并从公共的角度来决定是否要发表这篇论文。
为了向你说明从这点意义上我们有多大权力,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们有非常多,覆盖完全不同领域的评审,大部分时候编辑会完全同意评审的看法拒绝论文,而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最终还是选择用。最近就有一篇论文让三个评委都反对,但我们还是采纳了这篇论文,最后这篇论文得到了大量的引用。
新京报:你提到评审在专业领域上更有权威,那为什么还要反对他们呢?
坎贝尔:评审的确在专业领域上更有权威,他们拥有编辑没有的非常具体、深入的专业知识,但他们没法给出一个宏观视野图中的评价,在一个大科学发展的视野而言,他们不如编辑,我们的编辑来自各个领域,经常互相沟通,而且我们关注宏观层面上的科学发展,《自然》需要的是在宏大视野图中起着大的影响的研究,我相信我们的编辑有这个能力判定研究的重要性。
新京报:能介绍下《自然》大致的评选体制吗?
坎贝尔:编辑首先决定这篇论文到底有多少分量,这个决定要在几天内就完成,如果不够有分量,他们就不劳驾评审了,直接拒绝,每年全球大约有1万篇论文提交,我们当即否决掉60%-70%,此后我们请雇用来的专业评审团进行评估,大约三个左右,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评审通过率大约是20%,在听取评审团意见后我们再否决大约2千到3千篇,最后只剩下1千篇发表,最后的总发表率是10%.我们整个体系中当然也有“发表前咨询”一块,就是在投寄论文之前先跟《自然》编辑咨询一下这样的文章有没有可能发表,不过这块询问的人并不多,还有论文被拒后“投诉”一块,这块参与的人就挺多了。
新京报:每年拒绝这么多篇论文,你有被抱怨过吗?
坎贝尔:我本人没有,我去很多地方,偶然会听到抱怨《自然》对国家有偏见的说法,但大部分都还是很理解《自然》的。但我的编辑得到很多“投诉”,指责为什么《自然》编辑拒绝他们的文章,不过投诉的接受率是很低的。
关于中国
中国基础科学应享有自由
●科研必须有好的道德标准、透明度和强力的本地培训系统,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当地是不是有一个好的、高的审查标准很重要。
●我想告诉年轻科学家:给《自然》的关注太多了,《自然》并不是一切。年轻科学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期刊拒绝了你,这不代表一切,期刊也会犯错误。
新京报:谈一下你做编辑这些年来对中国论文参与《自然》的印象。
坎贝尔:我能直观感觉到来自中国论文数量增加非常快,另一方面,中国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也在增加,而且中国参与的国际合作的项目也在增加。
新京报:为什么中国论文一下子出现很多?
坎贝尔:作为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必定有一些方面的科学在迅猛发展。这个时期产出的科学研究,可能不一定有很重大的科学影响,但是会有很重大的实际效益,这些也是很好的研究。在我看来,中国一直很坚定于自己的科研,顶级研究丝毫不低于其他国家。
新京报:但是你也提到了中国论文的质量还是比较低,是吗?
坎贝尔:质量低的论文世界各地都有,并不只是中国有,我也听说了中国科学家在担心一些论文的质量,尽管这可能是事实,但我并没有把中国单独列出来。
新京报:只关注短期效应,这可能是中国科研的问题吗?
坎贝尔:这个问题在全球都会遇上,但有些国家在鼓励实际效应研究的同时,也鼓励出产长期效应的科研。我担心中国的是,不少项目要求科学家把目光放在短期实际收益上,所以我鼓励中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鼓励短期研究,也要鼓励长期研究。
新京报:如何看待科学领域的腐败现象?
坎贝尔:科研必须有好的道德标准、透明度和强力的本地培训系统,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当地是不是有一个好的、高的审查标准很重要,我见到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希望能够在中国的这些方面提高。
最近有一些科学家面临的压力就是迅速出成果,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危害的。文化应该培养一种创造力,而且培养独立思考,高水平的阅读。但是这种要求,不应该构成比较大的压力。对中国比较重要的毫无疑问是增加自己的产出,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应用科学,但基础科学必须享有自由,不应该承受太多的压力。
新京报:语言和格式会成为中国论文发表的障碍吗?
坎贝尔:我不觉得语言是障碍。我也问过我的编辑,他们都说语言不是问题,研究论文的核心是关于数据,而不是语言,而数据是全球的,通过数据,任何科学家都可以很容易地判断科研价值,语言只要达到不妨碍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不成为影响数据判断的理由。
新京报:中国科学界在哪些领域表现比较突出,哪些领域表现比较弱?
坎贝尔:有一些很好的基因学、考古学研究,尤其考古学,在《自然》发表了很多非常出色的考古学研究论文。但是在化学方面出版的文章并不是非常的多。
我们特别想吸引中国的化学家在我们的杂志上发表更多的文章。
新京报:不少中国年轻科学家觉得能有一篇文章在《自然》上发表就能改变一切,《自然》成了他们的梦想,你觉得“《自然》是一切吗”?
坎贝尔:我想给年轻科学家三条信息:第一、给《自然》的关注太多了,但有太多的期刊都和《自然》一样优秀,《自然》并不是一切。
第二、年轻科学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期刊拒绝了你,这不代表一切,期刊也会犯错误,任何科研成就都是重要的,所以要继续努力。第三、别把发表论文作为惟一途径。不是论文发表越多,学术成就就越高,有很多优秀的科研并没有把论文发表作为目标,它们的目标是应用。
中国CNKI学术趋势发布
青岛社科院郭先登研究员在CNKI五大学术趋势中进入前三名
日前,中国学术期刊(CNKI)在综合分析1994年-2006年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布了以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为主导的百余项“CNKI学术趋势”,青岛社科院郭先登研究员在五大学术趋势高频浏览文章相关作者的排序中进入前三名。这是青岛社会科学院作为地方社科机构长期坚持品牌立院,精品立院,既重视应用对策研究,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
郭先登研究员在“会展产业学术趋势”中列首位;在纺织经济领域的三大学术趋势,即“中国纺织学术趋势”、“中国纺织工业学术趋势”和“纺织企业学术趋势‘中,分别列第三位、第三位和第二位,成为全国惟一一位在该领域三大学术趋势中均进入前三名的作者;在“城市产业结构学术趋势”中列第二位。同时公布的CNKI学术定义搜索“品牌经营”定义中,郭先登教授对“品牌经营”定义的诠释列首条。
中国学术期刊(CNKI)包含了近8000种期刊杂志,300所大学研究院所博士硕士论文,1000种学术会议论文集,1000种重要报纸文章,数据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业、生物、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文献资料。CNKI学术趋势则是中国期刊网中以关注学术热点、展示学术发展历程、发现经典文献为主要目标的一个栏目。
青岛社科院郭先登研究员长期从事现代纺织经济学、现代城市学、开放经济理论研究,出版著作10部,代表作有《现代纺织经济学大纲》、《区域纺织经济学》、《开放经济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74篇;45次获全国、省、市优秀成果奖;主持的89项研究成果得到省或市领导批示,进入决策,保持了对策研究成果100%的批示率;多次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品牌评审和认定。郭先登教授发表的纺织经济类论文超过300篇,是在《中国纺织》、《中国纺织经济》、《中国纺织管理》、《山东纺织经济》等四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至今无人超过;他是中国惟一连续三届“纺经奖”获得者,同时获得“纺经金奖”,提出的许多观点影响着行业的发展。郭先登教授是2001年举办青岛首届时装周的建议者;发表的《关于城市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研究》成为同期被引用最多的经典文章;发表的《关于山东纺织业发展现代会展产业的思考》等两篇文章也被列为经典文献。正是他在五大研究领域的丰硕创新成果奠定了其在CNKI学术趋势中的领先地位,具有重大的行业学术影响力。
目前,郭先登教授兼任国家轻纺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青岛市经贸委首席经济顾问、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青岛潜力品牌调查评选专家委员会主任、青岛市工业行业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青岛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青岛市女装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等。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2002年、2006年连续三届获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论文被引频次与学术质量无直接联系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合肥6月20日电(记者齐芳)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日前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辑游苏宁在大会报告中表示,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质量直接联系,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我国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经常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引用次数作为评价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游苏宁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被引次数并非与论文的科学价值成正比。
游苏宁解释说,所谓“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就是指该年引证该刊前2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2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其大小受期刊学科性质、时滞长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论文的引证中存在有大量的作者自引、反引、合作者和小团体间的“友情互引”,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罗列式引用”。因此,文章被引用得多,并不代表文章学术水平高。
游苏宁举例说,国内一本学术期刊曾经提出要求,如果想在该期刊上发表文章,就必须在文章中引用该期刊曾经发表过的文章50次以上。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少见,游苏宁透露,SCI官员曾经对国内部分被收录期刊提出降低自引律的要求,否则将不再收录这些期刊。游苏宁认为,正是这种对学术评价的过度量化,导致堆积虚假学术成果、追求名利现象频频出现,违反科学精神,严重危害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