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名生物学家神经新研究发表《Developmental Biology》文章

【字体: 时间:2007年06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消息,饶毅教授课题组在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 “Role of the 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in Determining Neuronal Polarity” 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参与了神经元极性的决定,并且在神经元极性的决定的信号通路中处于Akt和GSK-3β的上游以及PI3K的下游。

  生物通综合: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消息,饶毅教授课题组在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 “Role of the 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in Determining Neuronal Polarity” 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Integrin-Linked Kinase (ILK) 参与了神经元极性的决定,并且在神经元极性的决定的信号通路中处于Akt和GSK-3β的上游以及PI3K的下游。 

神经元极性的研究是神经系统重要的基本问题之一,我们在发现GSK3β能够影响海马神经元极性的形成和维持的现象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神经元极性的信号传导机制。仍然采用经典的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系统。我们发现ILK的抑制剂能够抑制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的Akt和GSK-3β的丝氨酸位点的磷酸化;ILK在神经元中的分布倾向于更多分布在极化的神经元的轴突尖端,ILK的抑制剂能够抑制海马神经元轴突的形成即神经元极性的生成,用siRNA的基因沉默的方法以及ILK失活突变cDNA来降低ILK的活性,同样能抑制神经元极性的生成;而用转染高活性的ILK突变cDNA则能诱导多个轴突生成。因此,ILK的活性对于神经元极性的生成是必要且充分的条件之一。此外,我们还通过同时操作两种分子的方法来确定ILK和其他分子包括PI3K,AKT和GSK-3β的上下游关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发现在神经元极性生成过程中,ILK是作用于PI3K的下游, 和作用于Akt和GSK-3β的上游。以上这些结果表明了ILK在神经元极性决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个对神经元极性决定十分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 

博士生郭炜为本论文第一作者,论文的其他作者还有博士后蒋辉,加拿大BC Cancer Research Centre的Virginia Gray和Shoukat Dedhar博士。饶毅博士为本文通讯作者。 

此项研究为科技部863,973和北京市科委资助课题,于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内完成。 

附:
饶毅教授 

在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的A. Goldstein教授、圣迭哥加州大学T. Bullock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冯德培教授) 推荐后, 饶毅于1985至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读研究生,1986年起随美国科学院士Y. N. Jan和L. Y. Jan教授做博士论文研究,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果蝇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1991至1994年在哈佛大学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作博士后, 随美国科学院士D. A. Melton教授,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至2004年任教于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神经科教授、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目前主要工作是细胞迁移的分子机理。

任国际刊物的编委: 美国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杂志》、日本的Neuroscience Research 《神经科学研究》、瑞士出版香港科技大学主编的NeuroSignals《神经信号》、荷兰出版美国主编的Developmental Brain Research 《发育脑研究》、中国的《科学通报》(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英国的生命科学网络评论刊物Faculty of 1000 《千位教授》。主持过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支持的Gordon国际会议。

1996年起,在周光召教授和许智宏教授支持下,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研究员,并发起中国香山会议与美国戈登会议的联合会议。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主持过“分子发育神经生物学”暑期讲习班。1998年在北京大学参与讲授“发育遗传学”暑期班。1999年在路甬祥教授支持下,和浦慕明、吴建屏、鲁白、梅林等一道推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立、任理事会成员。2000年起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生课程、参与神经生物学课程。2001年起在路甬祥教授支持下,主持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论坛、有规律地促进国际专家权威与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交流和合作。2002年起在香港科技大学讲授“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 研究生课程。200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SIAS被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称为中国推进学科交叉的新措施。 

1996年起,发表过有关科学史的文章,1999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2003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编委、和《科技中国》杂志编委。2002年起兼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所在实验室主页:http://thalamus.wustl.edu/raolab/website/

联系方式:Raoyi@thalamus.wustl.edu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