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学家最新《PNAS》文章发表生物进化重要发现

【字体: 时间:2007年06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爱荷华州大学人类学系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侏儒型(pygmy-sized)”的大熊猫的头骨,这种大熊猫被认为是大熊猫的祖先,200万年前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南方。这一发现进一步帮助确定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代(大约300万年前)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的变化情况,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爱荷华州大学人类学系等处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侏儒型(pygmy-sized)”的大熊猫的头骨,这种大熊猫被认为是大熊猫的祖先,200万年前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南方。这一发现进一步帮助确定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代(大约300万年前)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的变化情况,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这个新发现是由中国科学院的金长竹( Changzhu Jin,音译) 和刘金义(Jinyi Liu,音译)历时18个月在中国南部的喀斯特山洞里发现的,本文的第一作者是金长竹,通讯作者是来自爱荷华州的Russell L. Ciochon。

原文摘要: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June 19, 2007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073/pnas.0704198104
The first skull of the earliest giant panda [Abstract]

Russel Ciochon教授表示,现存大熊猫的祖先是一种侏儒熊猫,这种古代大熊猫称作“Ailuropoda microta”,大概只有3英尺高,而现代大熊猫平均身高为5英尺。同时古代大熊猫与当代熊猫较为相似,均以竹子为生,这是由牙齿上的磨损形状,和肌肉上的斑纹推断的。

Ciochon说发现的头骨大约只有现代大熊猫头骨的一半大小,但在解剖形态上十分相似。这表明熊猫是由熊系的一个分支经过300多万年演化而来,在演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以竹叶为生。

熊猫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熊科动物。是唯一一种以素食为生的熊。这种独特的食物习惯的进化大约需要200多万年修练而成。我们的发现为确定竹食熊猫的时间深度做出了贡献,Ciochon说。即大熊猫以竹子为生已经有200万年的历史。

Ciochon说,该发现进一步帮助确定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代(大约300万年前)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的变化情况。大熊猫生活在热带低地竹林里,并且发现与猛犸、巨猿等生物同代出现。而当代的熊猫主要生活在高地的竹林里,原因可能是由当代气压有关。

Ciochon是Iowa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他计划今年11月重新回到中国与中国同事一起探索新洞穴。Ciochon教授在灵长类古生物和古人类学上享有国际声誉。
(生物通:亚历)

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创建于 1929年。全所现有职工124人,科技人员9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研究员21人,副研究员15人、高级工程师19人。现有博士生13人,硕士生26人,另有博士后3人。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全所设有三个研究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即古低等脊椎动物研究室、古哺乳动物研究室、古人类及旧石器研究室和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综合研究工作。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为国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中心,标本的采集和收藏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研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 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研究所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化石及石器标本的收藏、展示场馆,近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项目的支持下,研究所对标本馆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目前标本馆的馆藏标本已达20万件,其中正型标本2100余件,国内外交换、赠送的标本、模型1000余件;另有现代脊椎动物骨骼标本2100余件,其中不少是20世纪20年代收集的南美和澳洲稀有兽类的骨骼;此外,所内还藏有现代人头骨对比标本600多件。近年来,采集收藏的珍贵标本日益增多,大量产自辽西的“带毛”恐龙和古鸟类化石及产自贵州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标本典藏入库,仅在 Science 、 Nature 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正型标本就达近百件。 

先进科研装备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试点后,研究所购置了 SOFTEX软X射线仪等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并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条件最齐全的标本修理室,为化石标本的室内修理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所沿着“ 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永争第一” 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科学创新,增强研究所科研整体竞争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和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2005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1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1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 973项目子课题3项;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3项;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2005年底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有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2005年研究所专业基础研究成果丰硕,并在国际古生物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早期哺乳动物研究方面,两种爬兽化石的新发现,打破了此前人们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认识。除此之外,翼龙研究又有新成果。本年度研究所在《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2篇,全部为第一作者论文。我所吴新智院士等主编的《解读生命丛书——人类进化足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普二等奖。 

促进学术交流,扩大研究所的国际知名度是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005年研究所在广西百色成功地主办了“纪念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发现30周年暨旧大陆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八个国家的约三十位代表以及国内代表共约六十人参加了会议。此外,研究所还与英国、加拿大、瑞典、法国、美国、俄罗斯、日本、芬兰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博物馆开展涉及早期脊椎动物、恐龙、早期人类活动、旧石器研究、古地理环境研究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国际合作项目 

挂靠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会有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分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层专业委员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化石》、《恐龙》杂志。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