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交大同济三所高校明年读研全部收费

【字体: 时间:2007年06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复旦交大同济三所高校明年读研全部收费

  

复旦交大同济三所高校明年读研全部收费

 来源:上海青年报

核心提示:经教育部批准,2007年全国将有17所高校首批试点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中上海试点的高校有三所,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明年起这三所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将不再分公费和自费,但优秀研究生学校将通过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


  上海青年报6月18日报道  经教育部批准,2007年全国将有17所高校首批试点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中上海试点的高校有三所,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明年起这三所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将不再分公费和自费,但优秀研究生仍能享受到“全免”待遇,学校将通过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


  虽然采取了研究生试点收费,但从三校的研究生招生章程中可以看到,各所学校的奖助学金非常丰厚。复旦的博士生奖学金覆盖面为100%,硕士生奖学金覆盖面不低于90%,除此之外,所有研究生都可申请助学金。交大80%的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当年可以获得“全免”或“半免”的奖助学金,“全免”为免除每年9800元的全部学费,“半免”为免除每年4900元的半额学费,符合资助条件的硕士研究生还都能获得每月240元的基本助学金。


  同济大学的招生简章中则明确:博士研究生每学年学费1.18万元,硕士研究生每学年学费1万元。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全额资助学费。助学金资助采取导师责任制,每位博士研究生由导师资助的助学金上限不超过1.5万元/学年。硕士研究生则可获得不同等级的学业奖学金资助,对采用助研岗位资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资助每个岗位0.1万/学年,由学校配套0.3万/学年。导师可在此基础上追加资助,每位硕士研究生由导师资助的助学金上限不超过0.8万/学年。


  据悉,实行这一收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提高,不追求数量,保证质量。收取研究生学费的收入其实是以奖学金形式全部返回学生,表现越优秀的学生所获取的奖学金越高,这能激发学校导师和优秀研究生的积极性。据介绍,同济实行导师责任制后,无论是博导还是硕导原则上每学年最多就只能招收4名全日制研究生。

 

高校试点硕士招生收费 学生考研仍热情不减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未影响考生考研热情

  上海市四所高校2007年将实行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摊政策,但这并没有影响考生考研的热情。日前在东华大学举行的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上,考生们关注的仍然是录取比例和考试内容,培养成本分摊政策几乎不在考生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此次现场咨询会有40余所高校参加,咨询活动还将在全国11个城市的知名高校巡回举办。据四所高校负责招生的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成本分摊政策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据复旦大学的招生人员介绍,该校的具体细则还在拟订之中,不过享受新生全奖的人数比例不会低于90%。华东师大有关负责人称,实行成本分摊政策后,2007年招收的硕士生有70%能够享受全奖待遇,与往年公费学生占50%的比例相比,反倒有所上升。上海交大和同济大学的比例也与上述两校相当。不过,这70%的全奖待遇对学生来说不是一考定终身,新生入学后各个院系还将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根据学生入学后的成绩和研究能力每年重新核定享受奖学金的学生。

 
研究生院长会议:研究生收费时机不成熟


    昨天在复旦大学开幕的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2005年年会上,来自全国56所高等学校研究生院的代表们共同谋划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蓝图。针对最近很受关注的研究生培养费用分担改革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卫表示,目前的改革时机暂不成熟。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张振刚昨天公布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草稿)》,《纲要》提出,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规模将达到200万~260万之间,研究生院的数量扩大到100所,同时建立3~5所世界一流大学。这份报告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下,由10多所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组成课题组经过一年多时间完成的。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卫作了《研究生的和谐发展》的报告,同时表示有关方面要深入探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可能性,特别是最近很受关注的培养费用分担改革。杨卫表示,暂时不改革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同时要改变各校“改革就是收费”的意识,以便今后小范围开展不涉及收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高校学费不会随物价提高 标准稳定为2000年水平


  收费标准稳定为2000年水平,违规提高将追究责任

  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在昨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2000年以来一直到去年秋季,高校学费的总体标准是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将来也不会因为物价上涨来提高收费。杨周复指出,如果有的地区学校违反规定,提高收费标准,将按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杨周复称,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家每年都发了一个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高等学校住宿费和学生的学费都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到今年已经七年了,其中住宿费对于个别地区学生公寓式的住宿做了一点微调,其他的都没有动。在此期间有个别地区根据各地区经过地方政府的批准,由于过去他们学费偏低做了一点点微调,这种省份并不多,学费2000年以后一直到去年秋季的统计数据我们是有的,但是总体标准是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

  杨周复指出,这次意见下发以后,如果有的地区学校违反规定,提高了收费标准,我们就要按照部里面有关乱收费的规定要给予必要的处罚,而且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杨周复强调,高校收费标准制定跟物价应该不挂钩。培养成本提高以后,高等学校还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物价提高了以后培养成本如果提高了,学校入不敷出了,如果收费标准不够国家财政要适当的增加给高校的拨款。特别是这次调整工资,调整工资是国家拨款了,不会因为物价上涨来提高收费,这里面没有直接的关系。

  《成本核定办法》将成学费实收依据

  近来,社会上质疑高校学费太高的声音不断传出,但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大学学费标准一般来讲是按照每名学生培养成本的25%来收取的。“但学生培养成本确实很难计算,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教育部称,今年内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也表示教育部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

  高校以后再设置新专业,必须要充分预测到该专业的就业形势。2007年,教育部将适当控制高等学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对于高职学生,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在2007年进一步进行,建立和完善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别与质量标准,统筹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审核改革和专业目录设置,推进初试、复试和推免生制度改革,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新友

  时评:高校学费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高等院校学费对于交费方来说是一本糊涂账:绝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不知道学校收费的标准是什么。成都一名大学毕业生近日为此向成都市中级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令母校成都理工大学就学费的组成项目和具体去向履行告知义务,维护受教育者的消费知情权。

  这名毕业生在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上学时,学费每年高达9800元(2004年涨至每年1.2万元)。据说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这样的收费还不算高。但对于这名出身普通农家的毕业生来说,全家人一年的总收入还不够他一年的学费。

  政策规定的模糊性,给了高校学费的“糊涂空间”。像“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应当是因校而异的东西,不是专家、知情人士,肯定弄不清楚,那么“不得超过25%”的规定又怎么能落实呢?何况,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师资质量,加上冗员多、管理漏洞大等因素,培养学生的成本当然随之上升,即使严格执行规定,又有谁能管住哪个学校、哪个专业该收多少学费呢?

  当然,还有一直存在的财政投入问题。某高校计财处长说,如果严格按《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收取学费,学校就得关门。财政拨款不足的部分,只好让学生埋单。但财政投入多少才算足呢?早就有媒体提出,在学校乱收费、高收费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财政投入不足成了一块遮羞布。

  不管怎么样,高校收取学费都不应再打马虎眼了。虽然政府在高校推行助学贷款等措施,但仍有不少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少数家境贫寒的青年因此被迫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教育的公平性正在遭遇挑战。这种情况下,把高校学费问题说明白很有必要,如能以此为契机给高校学费一个合理的定位则更好。
 
稿源: 中国青年报 编辑: 韩怡 
2008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将作调整3大变化 


  2008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将作调整,主要有3个变化:

  1.部分高校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2.教育学、历史学和医学三个学科门类,初试科目将由4门调整为3门,并实行专业统考,其中政治理论和外语不变,满分仍各为100分;两门专业课考试将合并为一门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满分300分。上述三大学科研究生考试实行全国统考,这是教育部首次将这些专业由以往由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调整为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3.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不作硬性规定,由学校根据专业和质量要求来决定弹性学制。(来源:三晋都市报;张炯强)
 
 
研究生招生高考化之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17:22 观察与思考
  研究生招生“高考化”之忧

  -李 琳

  过去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用来形容研究生考试也不为过。考研热、考研经济、考研村等字眼不断地出现在媒体上,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刷新。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日益成为一种“学位教育”,计划拿一个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起点,但将来并不打算从事高教或科研的报考者越来越多。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次高考,且竞争激烈程度远大于高考。

  然而,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毕竟不同,它本来是为了培养专业研究和应用性人才,如今却像高考一样,承担了额外的非学术性使命。研究生招生“高考化”的趋势引发了众多教授以及关心高等教育人士的忧虑,他们强烈呼吁改革研究生招生制度。

  考研变成了第二次高考

  2003年以后,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三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7.2万人;2007年,不少知名高校研究生毕业人数开始超过本科生。

  考研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对考生来说,考研的理由有很多种,或缓冲就业压力,或再次选择专业,当然也有部分是为了自己的学术理想,但不争的事实是考研承载了太多人的希望,考研成了时间、精力、财力的综合竞争。有人戏称,考研已经成了人生当中的“第二次高考”。这使得很多考研者的大学生活不过是“高三”生活的继续,尤其是在内地一些非名校中尤为严重,这些本科院校往往成为考研培训基地。

  可以说,考试的规范化、标准化、流于形式化的程度,与考生数量造成的社会压力成正相关。高考即是如此。如今,研究生考试也日益“高考化”:专业考题重死记硬背,应试教育思想表现的厉害;考研很大一部分是考政治和英语,专业课形同虚设;限制单科分数,调剂程序存在重大缺陷……这使得研究生招生成为获得学历资格的门槛而不是学术研究的钥匙。2006年教育部出台通知,规定在教育学、历史学、医学三个学科的2007年研究生入学的专业课初试中实行统一命题。改革后的方案将基础、专业基础两科合并为专业基础综合。初试科目调整为三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其中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为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课的综合考试,考试内容为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相应能力。因为考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一旦“统考”,就将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很难在标准化考试中表现出来,大学生的学习将围着“统考”转,将如高考一样死记硬背,“大四”将变成“高七”,大学生的创造性将就此被扼杀。

  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最大弊端还在于往往不能通过考试,特别是初试的卷面考试检验出学生的实际思考和研究能力。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以考察记忆为主,应试性强,缺乏对考生能力的全面考察。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实施了多年,由国家负责的英语、政治、数学等公共课出题类型、内容等已经基本定型,且以考察对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为主,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考察则仍显不足。这样的考试无法考出考生对知识的运用和思辨能力,只是培养出一批善于钻研考试题型、做题技巧的考试高手。那些有学术潜力,综合能力强的考生由于并不一定善于考试,在试卷中也很难表现自己的能力。这种以卷面考试检验学生的方式,往往不能判断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所必备的基本科研素质,不能有效地选拔合格和优秀人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因而使得研究生导师可能招不到合适的学生。清华大学陈丹青教授的愤然辞职,清华大学法学专家贺卫方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包伟民教授先后发表罢招研究生的声明,便是对这种制度的最直接抗议。

  程序正义与社会公平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环节的重要一环,它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所招研究生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成败。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其中的潜规则,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严厉批评,使得公众对高校怀有相当的不公正感;社会学家的研究也显示,中国社会分层日益固定化,社会流动有减少的趋势,甚至对大学生入学和就业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上层居优、权势者居优。在这种压力下,要如何选择招生方式,是一种更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和科学研究的方式,还是一种更能保障社会公正与社会流动的方式?当这二者不完全一致时,选择何种招生模式是非常困难的。

  北大校长许智宏曾对“取消研究生考试”发出接二连三的呼吁,他在公开演讲中指出:从培养人才角度考虑,应该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

  站在高校学术建设的立场上看待研究生入学考试,现行研究生选拔机制过于僵化,把许多有研究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导致研究生质量下降厉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取消现行的研究生考试,就必须考虑一个更广阔也更重要的公平问题。

  研究生招生考试纵有千般不是,但却“程序正义”—研究生笔试的分数线一旦确定,就成为无法通融的硬性标准;在这道门槛前,人人平等。这一程序,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暗箱操作者的难度与成本,从而保障了普通考生的公平竞争权。而一旦取消入学考试,这道程序也将随之消失,到时候,又用什么来维护普通考生的权益?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受教育是改变个人地位的惟一途径。现今中国的社会已经日益变成了一个赢者通吃的社会,不成功的人或在底层生活的人正在丧失最起码的做人的尊严,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惟有想办法挤进上层。于是,底层社会的莘莘学子们,纷纷踏上考研这条路。虽然现行研究生考试选拔出来的考生,可能不是最优秀的研究人才,但恐怕谁也无法否认这个社会事实:没有什么背景的广大平民子弟,就是通过研究生考试这个公开竞争的平台,获取改变命运的机会。考试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选拔优秀学生,还在于维系社会公正和社会流动。

  但取消入学考试,并不意味着任何想读研究生的人都可以读研究生。先前考试是一个门槛,这个门槛一旦取消,新的门槛自然马上会出来。区别只在于,考试的门槛尚有国家教育部门的监管,而新的门槛可能完全在高校自身的掌控之中。那么,高校会选择什么样的门槛作为选择学生的标准呢?能否做到考试制度一样的公平?在考试制度下,招生丑闻尚且不断;考试一旦取消,高校马上就能“洁身自好”?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不现实的,唯有在现行的基础上改革,以期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和正义。

  优化考试内容和形式

  是更合适的选择

  “取消”过于刺激,社会比较倾向于“改革”。改革研究生招考制度,使大学招生和研究生招生更科学,关键是能够选拔出有创造力的人才,更能体现实质的正义。

  要减少这种僵化的全国统考的弊端,首先高校必须拥有自主权。与本科阶段通才教育目的不一样,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和研究所为了学术科研梯队建设而选拔一批优秀的本科生继续深造,因此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应该是由研究单位根据自身需要确立招生人数和招生标准的。

  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院系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其吸引力也源自于此。自主命题的入学考试是高校借以保持和发展自身学术优势和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教师有兴趣通过自主命题的考试为他所擅长的领域延揽人才,另一方面,有志于从事某学科或专业研究的学生也可以通过选择报考学校、专业和导师来实现自己的志向。

  其次,研究生招生的考试内容必须改进。作为选拔高级人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理应放在考生专业知识的考察上,应当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可以减少一门基础课,增加一门专业课。目前的考试形势下,由于学科基础知识和记忆能力已有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来衡量,专业课命题应该取消那些死记硬背的所谓客观题型,并废除让阅卷教师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答案评分的做法。在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的标准化和论述题答案的标准化,不但影响了学术人才的选拔,还严重地威胁着本科教学,事实上已经把本科教育变成了“高中后”教育。而且对于统考科目试题的难易程度,也应当有一个恰当的调整。要改变目前考研很大一部分是考政治和英语,专业课形同虚设的局面,必须降低统考科目的试题难度,与专业课试题难易程度保持一致,达到真正测验考生基础科目和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目的。

  再者,减少对考试分数线的限制,增加导师的灵活性,也是选拔人才的需要。

  对于招生单位来说,能否录取到真正具有培养潜力的考生一方面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上线生源进行挑选,另一方面在于那些专业素质好、具有创新潜力和培养前途的考生能否上线。这就需要大幅降低每年全国最低的录取控制线,增加上线考生的相对比例,让那些有创新能力的考生,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足够的专业知识深度。但公共课成绩存在一定程度偏斜的学生,拥有更多机会。

  而公共课的分数线更应该根据不同专业来划分,例如国际私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国历史、外国哲学、外国文学等涉外科目和计算机等发展速度快的理工农医专业规定一个较高的外语分数线,数理类专业规定一个较高的逻辑分数线,艺术、体育、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规定一个较低的外语分数线,艺术、文学、体育规定一个较低的逻辑分数线。让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能根据专业的实际需要来学习外语,真正达到学术应用水平。

  最后,还要要预防复试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必须加强监督机制,提高导师的道德素养。对于那些笔试成绩很好,而面试成绩很差的学生,应给予“申诉”的机会,设立专门的渠道让双方进行沟通,明确出现如此巨大“落差”的原因。如果确实是学生的原因,应该详细告知其失败的地方,如果是主考官偏见的问题,或者是考官的提问容易让考生误解等等,那么应该给予考生第二次机会。如果考生不满的情绪只能通过论坛或博客等非正式渠道表达出来,只会让双方误解更深、更对立,这既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形象的塑造。 -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