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完成世界首个胃病疫苗Ⅲ期临床试验

【字体: 时间:2007年06月1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我自主创新世界首个胃病疫苗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我自主创新世界首个胃病疫苗完成Ⅲ期临床试验

来源:科技日报  

        由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药中试研究基地暨临床免疫及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邹全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10余载完成国家Ⅰ类新药“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有望近期正式投入生产。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幽门螺杆菌胃病疫苗,是真正意义上由中国人研发的原创性疫苗。目前,该课题已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和沃伦发现了定居于人胃部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Hp),并研究证实了该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元凶。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将Hp菌定为Ⅰ类致癌因子,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因此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此后,如何有效预防与根治成为困扰国际医学界的难题。  

  1995年,邹全明带领课题组在没有相同疫苗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原有研究基础紧密相连,突破了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创分子内佐剂黏膜疫苗理论,并采取独特的基因工程疫苗分子构建模式,在黏膜表面产生免疫力,避免了以往因幽门螺杆菌在黏膜表面感染而难以防治的情况;建立了多种长期稳定的动物感染模型,为评价胃病疫苗提供了必要条件,成功解决了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采用特殊工艺剂型,克服了胃酸、胃蛋白酶对疫苗的破坏作用,提高了疫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1997年,三军医大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了产、学、研模式的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先进的GMP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项目的资金、研发设备有了保证。该项目先后被列为国家“九五”攻关重点课题、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新药基金项目、军队医学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华裔研制乙醇新方法获突破 获美能源部拨款500万 

 来源:中新网  

 
美国普度大学的华裔科学家何南施带领的小组,发展出一种酵母菌,可以把木屑或干草之类的植物废料变成纤维素乙醇,可作为新能源有助减少石油需求。


        据美国《世界日报》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南京生长、在中国台湾念大学,现年71岁的美国华裔何南施(译音,Nancy  Ho)博士,在美国普度大学再生资源工程实验室主持分子基因小组,致力于寻求制造乙醇的新方法获得突破。普度大学今年获得美国能源部提供500万美元赠款,以协助她的研究工作。  

  乙醇的制造新方法这个领域原来很冷僻,现在却是全美热门议题。民主党及共和党主要总统参选人和布什总统,都支持多使用乙醇因应能源需求,而何博士的研究正顺应所需。  

  乙醇通常用玉米制造,何博士却认为有更好的方法,不必仰赖可以食用的作物。她的小组发展出一种酵母菌,可以把木屑或干草之类的植物废料变成纤维素乙醇,除了来源之外,性质与乙醇完全相同。这是何博士花了十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

  何南施1980年率领研究小组,开始寻求用基因工程方法制造常见的酿酒酵母。一般认为这种酵母可以把各种植物所含的木糖(xylose)发酵变成乙醇。世界各地有好几组人马都在进行这种研究,可是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仍毫无所获,许多科学家甚至断定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何博士却锲而不舍。  

  1993年她的研究小组终于宣告成功,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出一种酵母,除了让木糖发酵,也可以把果糖变成乙醇,因此能够利用稻草之类的非食用材料大量制造乙醇。  

  美国生物科技业组织主管Brent  Erickson说,这是这一行的重大突破,不必再靠玉米,能够利用农业纤维废料制造乙醇,也有助于减少仰赖进口石油。今年初何南施博士获得白宫邀请,在布什总统发表国情咨文时,与第一夫人坐在一起。白宫推崇她是“眼光远大的研究员”。  

  何南施表示,她当前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就是促进纤维素乙醇的普及。她的小组正开发各种他们希望能够更快速制造更大量乙醇的酵母菌。普度大学今年更获得美国能源部提供500万美元赠款,以协助她的研究工作。何博士说:“我相信只要更加努力,大部分科学问题都可以解决。”
 
 
陈梅红:探究小RNA操纵基因之谜

来源:光明日报 

        陈梅红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小RNA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规模功能相关小RNA筛选及应用技术平台,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大容量全随机siRNA文库,她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国际知名SCI刊物上,累计影响因子43.2,在小RNA文库的研究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RNA产业化项目奠定了基础。  

 

     在细胞这个小小空间中,成千上万的基因有一位精确而高效的管理者——小RNA。它就像一把精巧的小锤子,可以精确地敲在一个基因上面使之关闭而停止工作。传统医学基本是以毒攻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损害了健康的细胞。因此,科学家们设想,通过小RNA加强细胞的自我管理技能,使有害因素无法破坏健康细胞的功能。近年来,各国在小RNA研究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试图破译这个王国里的种种奥秘、找到对付顽疾的手段。  

 

  当“海归”回国创业  

 

  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陈梅红苦读12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她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深造,后又转入康奈尔大学Weill医学院病理系博士后站点。她在美国的研究得到了导师的赏识。  

 

  回国探亲期间,陈梅红了解到国内科技主管部门对于小RNA研究的重视。她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留在国内搞自己的课题项目!  

 

  从2002年开始,陈梅红担任了863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小片段干扰核酸在基因组研究和核酸制药方面的探索”的负责人,开始利用当时学术界方兴未艾的RNA干扰技术建立大容量随机小RNA文库。  

 

  为了节省开支,在组建实验室之初,陈梅红经常一个人又忙采购又忙研究,还要手把手地教课题组成员实际操作。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课题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  

 

  “搞科研有时是要冒险的”  

 

  2003年底,陈梅红小组在紧张研究中,发现国外也在从事相似的研究。一旦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抢先发表,自己一年多的辛劳就付之东流了。这使得课题组每个成员都高度紧张,加班加点拼命干活。陈梅红说,那几个月满脑子都是课题。  

 

  2004年夏,大容量随机小RNA文库终于诞生了,2005年2月论文《编码所有小干扰RNA序列的通用质粒文库》发表在权威刊物《PNAS》(美国科学院学报)上。陈梅红说,“后来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时我们才知道,当时至少有6个国际研究机构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再晚一步就发表不了论文了。”  

 

  四年的留学生活对陈梅红的影响很深刻。陈梅红习惯称自己的美国导师为“老板”,言语之间透出对他的敬重:“我的‘老板’对科研特别严谨,必须经过反反复复验证才会发表论文,经常要改很久。搞科研有时需要有点冒险精神,同时也需要谨慎求证。”陈梅红说,她能够带领课题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质做出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那段留学经历。“国外实验室里成员都是不同国家、种族的,必须学会怎样协调工作关系,学会与人相处。”“陪孩子比搞研究辛苦”  

 

  陈梅红有个两岁的可爱儿子,我请她一定要谈谈一个分子生物学专家的育儿心得。“平时工作太忙,孩子送到老家由我父母带。”因为觉得亏欠孩子,每次回老家,陈梅红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和他相处。“家庭是必须要尽可能顾及到的,尤其是孩子,培养感情很重要。”她说,放假回家的时间基本上全陪孩子玩了,稍微闲一会儿还得琢磨琢磨研究项目,比在实验室工作时累多了。  

 

  陈梅红并不鼓励课题组成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除非是紧急项目,否则我不提倡他们把全部时间都泡在实验室。他们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家庭,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陈梅红笑着说,“没孩子的时候,我的生活就是一半时间工作和一半时间玩,现在自己娱乐的时间都拿来给家人了”。此刻,她脸上洋溢着幸福。
 
 
西北农大合成烷基脒类杀菌剂中试成功 
  来源:科技部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新型杀菌剂丙烷脒中试与示范”,转化期间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属国内首家合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烷基脒类杀菌剂。其产品丙烷脒对作物灰霉病防效高,用量少,成本低,使用安全,具内吸杀菌活性,并对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是一种全新的无公害杀菌剂。

  项目执行期内,建成了年产丙烷脒原药10吨,制剂200吨的丙烷脒中试生产线,经过多批次生产性试验,完善了丙烷脒合成工艺条件、“三废”处理工艺、溶剂及副产物回收工艺,制定了丙烷脒生产操作规程,使丙烷脒的合成收率从65%提高到85%,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丙烷脒原药8吨,2%丙烷脒水剂58吨,建立了丙烷脒的市场销售网络,市场销售丙烷脒38吨,实现销售收入144万元,推广使用面积190万亩,有望成为杀菌剂类农药的主导产品。

  新型杀菌剂丙烷脒对蔬菜灰霉病防治效果明显,目前由于保护地蔬菜面积的逐步扩大,灰霉病已成为蔬菜的主要病害。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丙烷脒在6-12g/亩用量时,可有效防治番茄、黄瓜、草莓等作物上的灰霉病菌,防效达80%以上,尤其适合温室大棚等用药强度大、环境相对封闭场合的病害防治。新型杀菌剂丙烷脒以其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的显著特点,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化应用后,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进入国际市场的条件和潜力,必将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