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高校近期研究成果一览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5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高校近期研究成果一览
生物通报道:
香港中大研究基因排序 评估乙肝抗药性
近日了解到,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目前正计划与澳大利亚一所实验室合作,为乙肝病人进行基因排序图谱,评估病人出现抗药性的情况,6月将举行工作坊,向医生介绍有关详情。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学系教授陈力元指出,病人服用旧式药物4年后,七成人会出现抗药性,透过基因解碼,医生可为病人挑选更合适药物,减低出现抗药性风险。
据了解,超过八成肝癌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透过药物可减低乙肝患者病情恶化,但长期服药容易出现抗药性。
华东师大发现编码“窝”概念的脑细胞
该发现对研究人类大脑抽象概念及高级认知功能具有指导意义
家具城里的各式家具,我们为何能毫不费力地判断出床、椅子和桌子?记者近日获悉,华东师大科研人员在小鼠大脑中发现能编码“窝”概念的脑细胞,这一发现对研究人类大脑的抽象概念及高级认知功能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虽然不一定见过,但依靠大脑的抽象概括能力,我们能作出正确判断,从而产生相应合适的行为。可见,抽象概念在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
抽象概念在大脑中如何形成?华东师大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林龙年与钱卓,研究了小鼠对“窝”概念的神经编码机制。他们运用先进的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即用世界上最轻巧的精细微电极推进器,把96根比头发还细得多的微电极插入小鼠海马脑区。戴在小鼠头顶的“电极帽”传送神经元动态,研究人员可以成功记录到多达几百个神经元的活动情况。记录显示,在小鼠大脑有些特定脑细胞,对它自己睡觉的“窝”有特定反应。研究人员把这些脑细胞命名为“窝细胞”。
一系列实验显示出许多有趣现象。研究人员给小鼠呈现不同形状的新“窝”,比如圆形、方形或三角形,这些“窝细胞”都有很好的反应;用纸板、塑料、金属和棉花等不同材料制作的新“窝”,也能引起“窝细胞”的反应,虽然这些新“窝”小鼠以前从没见过。实验表明,小鼠大脑“窝细胞”对“窝”的反应,并不依赖于各种“窝”的具体形状、质地、味道等属性,而体现出一种编码“窝”概念的特点。
“窝细胞”到底是如何来编码“窝”概念的?研究人员为此又设计了一些实验。其中一个实验是给小鼠呈现一个在地面上凹下去的“窝”,另一个实验是把“窝”放在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下,结果“窝细胞”对前者仍有反应,而对后者却没有反应。这说明小鼠对“窝”概念的编码,是通过对该物体的潜在功能的探索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只要物体能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大小合适的空间,小鼠大脑内的“窝细胞”就会被激活,小鼠就会把它当做可以睡觉的“窝”,而不在乎这个“窝”的一些其他物理属性。这一神经编码过程,反映了大脑对日常生活中各类物体形成抽象概念的神经机制。
该研究课题是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利用模式动物研究高级认知机理”资助下完成的,也得到了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华东师大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两年前在记忆编码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后,在脑高级认知研究领域获得的又一项重要进展。
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论证
国家科技部日前批复“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资助政府立项建设经费1000万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山东大学“山东省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功能糖、药物糖和资源糖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动了山东省糖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此次,以山大“山东省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联合山东省生物药物研究院、禹城市相关功能糖企业共同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科技部的专家评审,表明专家对山大及联合单位在糖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对山东大学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将产生推动作用,对带动和辐射山东省乃至全国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06年12月24日,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组织专家组对山东大学及合作单位申报的“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姜代晓、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副校长娄红祥出席了论证会。会议由科技部社会发展司杨哲主持。
会上,展涛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介绍了山东大学在糖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学校将加快糖工程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姜代晓在发言中指出,山东大学是山东省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院校,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在糖科学研究领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山东作为糖产业大省,是组建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理想地点,山东省将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方面给予全力支持。马燕合对山大高度重视此次评估工作给予肯定,希望山东大学加大糖工程中心的建设力度,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随后,专家组组长邓子新院士主持了汇报和现场答辩。王鹏教授作了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涉及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依托单位的基础条件,中心发展目标和任务,运行机制等。此外,他还就山东省作为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最理想的组建地,山东大学作为最佳的依托单位进行了充分论述。
汇报结束后,专家进行了现场提问。邓子新认为山东大学在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与化学、药物学等学科交叉联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希望山东大学做好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无缝联接,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在推进地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前提下辐射全国。其他专家在发言中也对山东大学及合作单位在糖工程科学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做出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中心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论证会结束后,专家组现场考察了山东大学基础条件和仪器设备,随后到中心的合作单位之一的正大福瑞达公司就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
专家组经过讨论,形成了可行性论证意见。专家组认为,基于能源糖、功能糖和药物糖的开发利用为目标的研究工作已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家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中国糖科学研究基础比较雄厚,但在糖工程化研究方面明显存在不足,建立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分必要。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长期坚持糖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在糖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奠定了“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山东建立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切实可行的。专家组认为,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的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建议纳入科技部组建计划,尽快组织实施。
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综合计划司相关负责人,省科技厅农村与社会发展处、计划处、条件财务处有关负责人,山大生命科学院、药学院等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铝与中南大学共建创新“航母”
4月27日,中铝公司与中南大学签署了《组建“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书》,并与中南大学以及14家科研院所签订了《“中国有色金属产学研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建协议书》。
中国铝业公司作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唯一的中央大型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世界铝工业前三强;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有色金属学科体系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两家单位合作开发的“电解智能控制技术”和“大型预焙槽物理场仿真优化技术”,在全国铝行业企业推广应用面积达95%%,与1995年相比,仅2004年节约的用电量就相当于同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联合开发的“选矿脱硅—拜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使我国铝土矿资源保证年限从原来的10年延长到现在的40年。
中铝公司总经理肖亚庆说,公司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亿元,进一步加大与中南大学及其他科研院所产学研的深层次互动,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联手打造产学研科技创新航母,在更高的层面上共建“制度化持续创新”的自主创新大型战略平台。
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对这种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将增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国变为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山东大学成功研制3英寸碳化硅单晶
科技日报4月30日电 一块月饼样大小,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灰色的晶体块。这是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出炉的3英寸碳化硅单晶。该实验室宣布,这是我国在研制2英寸碳化硅单晶获得成功以来,在大直径碳化硅单晶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我国在“十五”期间获得2英寸碳化硅单晶,但更大直径的生长技术进展缓慢。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依靠2英寸碳化硅单晶小批量产业化基础,首先利用理论计算,对大直径单晶的温场进行模拟,不断试验优化设计,最终在2000℃高温和真空的环境下,成功生长出3英寸碳化硅单晶。
自然界的晶体以绚烂的色彩赢得人们的喜爱,不仅如此,还具有奇异的物理性能:能够实现光、电、磁、热、声和力的相互作用和转换,是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固体激光器件的重要材料。据了解,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如何生长晶体,碳化硅单晶就是人工晶体科学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它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目前美国的碳化硅单晶直径达到4英寸,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清华大学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清华大学科研院 万荣 刘嘉 申艳菊 金勤献 嵇世山
大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三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而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将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为社会创造财富。秉承“清华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清华大学一贯非常重视“产、学、研”联合工作,将产学研联合作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积极为发展区域经济服务。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是学校产学研联合工作的主管部门,该部门以学校的技术成果为标的,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合同为主要内容,通过实施技术转移,与全国各省市地区、厂矿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科技开发部始终强调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工作方针,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清华大学近年来在产学研联合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已初步证明了内涵与外延并重战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仅2000年到2004年,学校与企业签订的各类技术合同数总计超过4100项,合同额总计超过19亿元。目前合同额仍旧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清华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学校产学研联合工作,科技开发部始终高度重视自身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建设,也就是所谓“内涵”的建设。
1.大力提高员工素质
科技开发部首先从提高本部门员工素质的角度入手来加强内涵建设。开发部提高员工素质有两个做法,一是引进新鲜血液,二是建设学习型开发部。
近年来,开发部引进了一大批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博士。管理与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程度的提高是开发部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的基础与保证。目前开发部已有博士10余人,这样多的博士人数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机关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些博士的聘任,为开发部的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活力。
此外,开发部还非常注重学习型开发部的建设。开发部不断创造各种条件,为所有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不断提高员工能力。例如,开发部鼓励员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与自身业务有关的讲座和培训班,如接待礼仪讲座、合同法讲座等等;经常聘请一些专家到开发部举办报告会,如专业技术报告、办公自动化报告等等;此外,还由部门出资派员工参加各类专业认证和学习,如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举办的技术经纪人的学习和认证等。在日常工作中,开发部非常重视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的分析,经常在开发部全体会上就某个专题进行讨论,以使所有员工从身边遇到的问题中得到提高,例如对一些合同纠纷的分析促使大家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主动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发生。
2.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开发部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由于要涉及到大量不同学科领域的项目,因此,对这些项目的充分理解与掌握,便成为开发部员工有效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面对这一问题,开发部根据员工专业背景的不同来安排他们分别联系相关的院系,使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都至少有一个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员工来负责有关的工作。此外,开发部还经常邀请校内专家教授到本部门举办项目讲座,使员工对项目有深入的了解。开发部还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到各院系进行项目调研,了解院系科研进展和教师需求,收集可推广项目。这些工作使得开发部员工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3.强化对重点推广项目的调研
科技开发部非常重视对本校适于产业化项目的调研和推广工作,对那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的重点项目尤其如此。开发部每年都会从学校的可推广项目中筛选出一部分非常重要的项目,对这些项目展开细致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有关这些项目的业务学习,以便做到对项目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对项目的推广力度和效率。例如,科技开发部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校的重点推广项目“有机电致发光新型显示器生产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该项目的技术信息,还从中试、产业化生产、融资、生产基地选址等各个方面为该项目提供信息、渠道和其它服务,为该项目2005年11月初最终选择昆山作为其产业化基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开通信息化办公系统
为了提高开发部内部信息的共享程度和办公效率,开发部建立了一个内部办公信息系统,几乎一切与日常工作有关的信息都可以方便地在该系统中找到,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和部门内部的管理。此外,开发部还建立了学校教师综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中记录了学校各院系教师的基本信息,尤其是与学术和项目有关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给有技术需求的企业提供项目的效率,加强了对内对外的服务能力。
5.加强建设对外宣传与沟通渠道
除了通过在各地举办的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加强学校项目的对外宣传以外,开发部还非常重视其它渠道的建设。开发部每年都系统收集学校所有院系的可推广项目,将这些项目整理编纂为成套的“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编,通过图书、光盘等媒体方式向社会进行宣传。开发部还精心设计并开通了对外宣传网站,将学校的科技项目信息在网上无偿提供给企业,大大方便了企业对学校科研成果的了解。此外,开发部还对每一个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地区专门设定联络人员,由专人落实该地区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工作。
大力推进外延拓展,点面结合加强重点合作
相对于上述“内涵”建设工作,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的“外延”拓展就是加强对外合作。在加强外延拓展的过程中,开发部非常注意点面结合,在全面落实清华大学与全国各省市合作的同时,特别加强和某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力求模式创新,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1. 加强与重点地区的合作
重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居全国之首,所以这里对技术也有着最旺盛的需求。有鉴于此,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与这三个地区之间的合作之上。
科技开发部多次到这些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工厂企业了解不同企业对技术的需求状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校各院系专家教授到这些地区举办科技对接活动,或者为企业进行技术诊断,促成了大量的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两年来,开发部曾多次组织本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专家赴天津、无锡、苏州、常州、张家港、佛山、顺德、东莞等市区进行企业需求调研,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以需求为导向,组织整合学校有关院系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解决了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例如,在开发部的帮助下,清华大学正在帮助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电磁炉公司解决电磁炉制造方面的技术难题,帮助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解决蛇油系列化妆品档次提升的问题等等。
科技开发部还大力协助学校设在这些地区的分支机构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如协助北京清华工业发展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和深圳清华研究院与当地的合作工作。开发部还作为主要力量之一参与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筹建。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工作,学校与这三个经济圈的技术合同额明显提高。2004年,京津冀鲁(环渤海)地区合同总额比2003年增长了25.1%;长三角地区合同总额增长19.4%;广东省(珠三角)合同额增长24.9%。
重视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合作
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开发部在2004年“两会”期间主动出击,邀请东三省政府代表团访问学校,加深了学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相互了解,为与这些地区进行实质性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清华大学与东三省的科技合作正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例如,2003年,学校与黑龙江省签署的技术合同额为498万元,而2004年则达到1150万元;而今年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与吉林省的技术合同额已经达到去年的2.7倍以上。
成立地方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加强与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合作
为了加强与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合作,开发部开拓创新,于2003年提出了与这些城市共同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合作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设在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有专门的办公地点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科技开发部派专人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针对该城市的科技及其它需求,整合和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为该城市提供全面的服务,促进城市与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此外,科技开发部还促成了在这些城市设立“科技合作引导基金”,专门用于支持该城市的企业与学校的科技合作项目。实践表明,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仅避免了以往常出现的城市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协议难以具体落实、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使城市与高校的合作有一个具体的执行机构,合作协议得以贯彻,而且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科技合作引导基金的相互配合下,可以极大地促进该城市与高校的全面合作,尤其是科技合作。
目前,科技开发部已经与苏州、无锡、常州、张家港、马鞍山和包头等8个城市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另外,与济南等一些城市的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2.加强与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合作
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合作,是科技开发部大力推进“外延”建设的又一个重要举措。在开发部的安排下,清华大学与石油石化行业进行了频繁的交流。2004年,清华与中石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签订了“大庆石油管理局与清华大学技术创新合作协议”,与塔里木油田、兰州石化等单位进行了交流和互访。2004年7月,清华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签署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清华大学全面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在同等条件下清华将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优先承担项目。此外,开发部还大力推进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者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强与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合作,科技开发部已经为学校促成了一大批科技合作项目的签约。2004年清华与中石油系统签订的合同总额比2003年增长了4倍以上。
在“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以内涵建设为出发点,通过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大力提高了自身对内对外的服务能力,以外延拓展为最终目标,通过点面结合、开拓创新有效推进了学校与地方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清华大学科技服务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