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项目发表世界顶尖医学杂志文章

【字体: 时间:2007年05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华山医学院等处研究人员历经6年艰难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成人神经干细胞克隆移植治疗开发性脑外伤,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疗期刊)上。《NEW ENGL J MED》是国际顶级杂志,影响因子在2005年排名全球杂志第三(44.016)。

  生物通综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华山医学院等处研究人员历经6年艰难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成人神经干细胞克隆移植治疗开发性脑外伤,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兰医疗期刊)上。《NEW ENGL J MED》是国际顶级杂志,影响因子在2005年排名全球杂志第三(44.016)。

这一研究属于国家973项目,领导这一研究是来自华山医院的朱剑虹教授,早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曾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世界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大奖"第一名等奖项。

家住青浦的一位搬运工在启动驳船马达时,衣服被卷入马达中,巨大的冲击力将他一下子甩到身旁的钢筋上,当场造成颅内脑组织飞溅而出。病人被送到华山医院后,课题组医学专家从他的头发上刮下已经破损的脑细胞,经过单细胞克隆培育出了新的神经干细胞。在植入这些全新细胞后的4个月,原先完全瘫痪失语的搬运工病情出现转机,再经过1年随访,目前他已经能够独立做家务、骑助动车和工作。 

课题组领衔专家朱剑虹教授2001年作为特聘教授从哈佛大学回国后,在华山医院建立神经干细胞研究室,带领课题组开始分离克隆多种人神经干细胞的尝试。“在重大交通事故或坠楼重伤后,如果伤者第一时间送到医院,那么我们就能从他们的衣服、头发中收集到新鲜的破裂脑细胞”,朱教授解释了整个技术过程,经清洗后将不完整的脑细胞放在特殊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从中分选出一个质量较好的原细胞,单细胞再克隆成多个干细胞。整个过程约需1—2个月,最后,将新的干细胞植入伤者身上。而为了进一步观察植入干细胞在人脑中的运动状况,课题组创造性地将纳米粒子植入干细胞中,通过核磁共振长期定位观察新生细胞的运行状况。 

该研究进展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后,今年白宫发表的有关干细胞研究的报告中专门引用了该论文。第13届世界神经外科大会评价说,这一课题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开放性脑外伤的干细胞研究,第一次无创伤探索到脑细胞在人脑中的真实运动图像。 

据悉,因事故导致的脑外伤已成为全球青壮年最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朱剑虹表示,就整个研究课题来看,目前的进展是打开了一扇能见曙光的窗,这一克隆技术的推广至少还需2—3年的病例研究。

附1:
朱剑虹教授


性别: 男 院系: 附属华山医院 
出生年月: 1955年11月 学历: 博士 

1982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89年获苏州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联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基因治疗联合会会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会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凯思利威尔奇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外科前沿-干细胞的研究,承担多项科项目,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Preclinical Trials with Monoclonal Antibody-Adriamycin Immunoconjugates for the Targeting Chemotherapy of Human Brain Gliomas" 1989年获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世界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大奖"第一名,"单体携带化疗药物导向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体内"1991年获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优秀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奖,"人脑胶质瘤系列研究"1997年获国家教委二等奖,"Brain Tumor Anyi-angiogenic Gene Therapy with Endostatin and Soluble VEGF-Recepyor"1999年获国际癌症基因治疗大会最佳论文奖。 

附2:一次里程碑的突破:华山人的终身教授制
 
文章来源:新浪网  
 
对于已在华山医院工作了58年的张延龄教授来说,他的头衔太多了,“终身教授”不过是其中一个。每天上午,年过八旬的张教授都会“散步”到病房看看住院的病人们,他的到来每次都会让住院医师和护士们紧张一阵子。但要是遇到疑难的病例和手术,医生们最想见到的还是这位时常回来散步的老人。
  张延龄教授的步子很快。匆匆走过华山医院红会老楼前修葺一新的道路,张教授停在了一幅海报前。
  阳光下,优秀青年药剂师的笑脸让张延龄教授的眼角爬满笑意。“你看,我们华山的年轻人都有榜样,这样他们才有进取心,才会懂得不断竞争和创新。”
  一位终身教授的学习生活
  外科的医生们说,如果碰到疑难病例需要启用一些创新的治疗手段,大家最希望得到的无疑是张教授的鼓励。“只要张教授站在这里,我们的心就放下了,大家的胆子也更大了……”
  创新,这是张延龄教授始终强调的字眼。因为要不断了解国际上新的医学科技成果,耄耋之年的张教授订阅了国际国内外科领域的所有学术杂志;因为要不断迅速汲取新的学术发现,张教授在古稀之年开始学习电脑,并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电脑检索资料查看手术模拟图形。
  学习是张延龄教授每天晚饭后到午夜十二点之间主要进行的工作。张教授说,学习也是为了创新。相对于医院手外科、神经外科这些不断有新技术产生的科室,外科因其工作量庞杂和巨大而多少让医生们失去了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为改变这样的局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华山医院的专家们亲自编写很多教材,将手术中常见的问题、临床中最常遇到的情况逐一记录在案。通过改善阅览室条件等手段来吸引年轻的医生们爱上“学习”。
  在这位高龄的终身教授的眼睛里,学习、研究、突破、创新是一个永远画不完的圆圈。
  在提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时,张教授的眼光突然变得温和而执著。“如果能找到胰腺癌的标志物,那么早期诊断的目标就不远了。”
  终身教授制的创设历程
  1996年,华山医院在上海市卫生系统率先推行了终身教授制度,一批诸如国家一级教授———皮肤病科创始人杨国亮教授、神经外科创始人史玉泉教授等老一辈专家,被授予华山医院终身教授。
  2004年,华山医院红会老楼修缮一新,华山医院随后将近年来聘任的终身教授的油画挂在红会老楼墙上,作为院史陈列的一部分。
  华山医院相关负责人说,11间每间20平方米的终身教授荣誉办公室的设立,对终身教授本人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终身教授是一面旗帜,他展示了百年华山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这又是一种财富,引领着医院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相关负责人说。
  在张延龄教授的眼里,终身教授更是一种激励,可以鼓舞着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不断进取。
  有人开玩笑说,你看吧,在医院的一些研讨会场上,你只需要找找看就知道不系领带的多半是终身教授!
  的确,这些医学前辈们从来没有过分注意过自己的生活条件。“皮肤科的祖师爷”杨国亮教授曾经最宝贝的是自己历尽艰难搜集来的各种皮肤科疾病的彩色资料照片;神经内科创建者张沅昌教授在“文革”时被抄家,他对抄走的红木家具从来不过问,却唯独盯着盘问自己一本记录着病人资料的笔记本。
  “只有对生活没有过多要求的人,才能真正醉心于学术,也只有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用在医学上,顾玉东院士才会有这样出色的创新成果问世。”张教授说。
  终身教授制的传承
  对终身教授制度,张延龄教授评价说,终身教授制度打破了以往学科带头人搞创新畏首畏尾的局限性。被返聘回来的终身教授们不但感觉到在学术中有了发言权,更在群众中有了威信,这样不但有助于他们继续在医学研究的领域搞科研创新、扶持年轻的领军人才,也让整个老一辈的专家们感受到了华山医院的凝聚力。
  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论、创新的研究,老专家的言传身教让更多华山的青年专家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更坚定了在医学上求索的信心。而为了发挥老一代专家教授的作用,华山医院的终身教授制度目前在上海多家医院都建立起来。
  在结束对张教授的采访时,早报记者希望张教授能说几句对百年华山的感言。他垂下眼睑略作思考,而后目光炯炯地看着早报记者说:“为了能多来医院转转,我用泰兴路的大房子换了医院边的小房子,五十几年了,无论出国还是出差,我心里始终放不下华山医院,可能对于我来说,这里更像我的家……”
  凝聚华山人梦想的红会老楼
  早报记者龚莲
  因为华山医院的百年院庆,我得以第一次走进华山医院最神圣的地方,华山红会老楼。
  红会老楼内很安静。到的时候,只有负责红会老楼日常管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或许是因为少了喧嚣,走在红会老楼铺着木地板的长廊上,便多了份肃穆的感觉。
  红会老楼一楼的长廊上,挂着华山医院历任院长的油画肖像。二楼的长廊和一楼的装饰差不多,只是墙壁上挂着的油画肖像,换成了华山医院的终身教授。
  在华山医院,每个医护人员都知道红会老楼是华山精神象征。之前,就在红会老楼入口前的华山咖吧,徐建光告诉采访他的记者们,他希望华山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从红会老楼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荣誉感,再以这种荣誉感作为他们今后奋斗的动力。
  当然,除了给自己的员工动力,华山医院也在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员工创造机会。华山神经外科副主任毛颖在采访中十分肯定地表示,自己就是华山人才培养的受益者。
  2002年10月,华山医院与哈佛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开始了与哈佛医学院联合结盟的长期合作关系。2005年,毛颖和另几名同事一起,作为两院建立合作关系后华山送出学习的一批人员,有幸在哈佛医学院接受3个月的学习。
  “你知道吗,在哈佛医学院,我们可以直接和哈佛医学院的院长交流。”在采访毛颖教授时,他非常感慨地表示,如果没有华山与哈佛院际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即使他有机会去哈佛医学院学习,也不会有那么多机会和哈佛的同行们进行深层次交流。
  红会老楼每一处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历任院长和终身教授们的画像,是请人专门制作的。和华山医院同龄的华山红会老楼也在经过2004年的修旧如旧后,在厚重中多了份精致。
  红会老楼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红楼入口前的咖吧,原本是堆放垃圾的旮旯角。而现在,这里铺着暗棕色的木地板,摆着漂亮的藤椅,放着令人愉悦的跳舞兰和绿色植物。工作人员对我强调:“这些可都是我们院长的创意啊!”
  因为跑卫生条线的原因,平时要经常出入上海的各大医院。但说实话,很少看到像华山红会老楼这样精心的布置。华山对荣誉的珍视,正是华山对人才的尊重。院长徐建光教授就曾表示,华山要把自己打造成有底蕴的医院,而这些底蕴就来自于医院人才不断创造的荣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