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北大心衰早期分子机制研究引起学界关注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4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北大关于心衰早期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关注
生物通综合:
北大关于心衰早期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引起学界关注
日前出版的2007年第4期《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在“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专栏发表了由该刊编辑Charlotte Harrison博士撰写的述评,题为“心脏疾病:解开分子机制的面纱(Heart disease: Unmasking molecular mechanisms)”。该文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世强教授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幼怡教授实验室联合完成的关于心衰早期病理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见徐明、周鹏、许师明等, PLoS Biology, 5:e21,期刊影响因子14.6)。文章说,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心衰方面已取得进步,但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仍然十分必要。最新发表的两篇科学论文(PLoS Biology, 5:e21为其中之一)分别揭示了该疾病的部分分子机制,有助于寻找治疗心衰的新靶点。
细胞钙信号是决定心脏泵血能力的关键。《自然•评论•药物发现》的述评详细介绍了王世强教授与同事对心衰早期细胞钙信号转导分子过程的研究。指出其重要发现是,在心衰之前的代偿期心肌肥厚阶段,当细胞水平的功能尚未出现变化时,细胞膜L型钙通道与肌质网ryanodine受体两种钙信号分子间的耦联效率已经衰退。分子耦联衰退的部分原因是一种联系细胞膜和肌质网的蛋白junctophilin的表达量下降。因此,该研究为早期发现、早期防治心衰提供有益的思路。
王世强教授与张幼怡教授的上述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前,曾在2006年国际心脏病论坛、第5届世界病理生理学大会和中国生理学会第22届全国代表大会等国内外学术大会上作特邀学术报告,受到国内外学者赞赏。今年2月在PLoS Biology上发表后很快收到《自然•评论•药物发现》将该文选为“亮点”的消息。该成果被国际著名学术评论期刊重点评介,标志着其重要科学价值已引起生命科学和医药科学相关领域广泛关注,正在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湘雅医院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湘雅医院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在肿瘤蛋白质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对人体血清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进行筛选,发现肺鳞癌患者血液中特异性存在较高频率的磷酸丙糖异构酶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自身抗体和游离抗原,这两种蛋白质极有可能成为肺鳞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指导肺鳞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于近日发表了这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
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生导师、课题组负责人肖志强教授介绍,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清、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缺乏,因此至今在治疗上尚无显著的进展。该课题组自2002年开始,采用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以鼻咽癌和肺癌为对象,重点开展以筛选肿瘤标志物和药物靶标为主的临床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国家973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湖南省重大科技项目资助下,经过几年的探索,近期又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悉,美国化学学会刊物《蛋白质组研究》、欧洲生物化学学会联合会刊物《欧洲生化学会联合会快讯》、韩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刊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SCI杂志《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最近分别报道了课题组的这些最新研究成果。
从中药到生物药:实现“三级跳”
尤金花: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们总疑问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阿胶产业的领军企业,突然涉足于不熟悉的基因工程药物,他们能否走得长远,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生物工程药物市场中站稳脚跟呢?
听说传统中药企业搞生物药,当时业界内外许多人都觉得这简直像农民造原子弹一样不可思议,但是东阿阿胶人不信邪,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之后,终于在1998年将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EPO成功推出市场,继而又将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开始着手进行重组人白介素-11的研发。重组人白介素-11临床应用于治疗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目前,国内肿瘤患者逐年增长,据统计,全国共有肿瘤病人800多万,由肿瘤放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人也日益增多。应用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可以免于血小板输注,减轻病人负担和减少受感染的机会。目前只在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类似品种。
我们在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勇敢地对工程菌株目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大胆创新改进,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的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并且由于该产品具有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优势,代表了目前国内生物制品的研发水平,故经过科技部的严格筛选,最终被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该课题也是我公司承担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已顺利通过验收。该课题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公司生物工程新药研发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公司的科研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现在东阿阿胶的主业仍然是中药保健品,但是东阿阿胶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是大趋势,为此东阿阿胶在涉足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同时,也将这些高科技技术引入了中药研究当中。公司于“十五”期间便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生物技术、微机自控制技术、微波技术应用于中药、保健品生产中去。目前已经成功运用DNA技术鉴别阿胶原料驴皮的真伪。在成品的鉴定方面也采用了大量的生物技术,如用世界公认的特异性序列、指纹图谱等先进的技术来提升中药的质量标准,将仿生技术运用到阿胶的机理研究中,用事实化的、数据化的材料直观地表达出产品的疗效。
目前,国家科技部等16部委联合出台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争取要在医学和生物科学方面有所突破,而我公司同时涉足中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有效地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不仅给公司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巩固了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
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被发现
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尹磊明研究员为首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最近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在宜昌晓峰河剖面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该项成果刊登在4月5日的《自然》杂志上。
地球上最早的动物出现在什么时候?这是科学家们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地质古生物学界存在诸多争议的一个领域。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寒武纪早期地层(约5.4亿年前)含有无可争议的胚胎化石记录。而我国著名的“瓮安生物群”,又将动物化石记录向前推进到约5.8亿年前。然而,关于“瓮安生物群”中胚胎化石的认识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
2006年底,美国学者拜雷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把“瓮安生物群”中原被解释为动物胚胎的微体化石与从非洲纳米比亚海湾发现的一种巨大的氧化硫细菌加以比较,认为陡山沱组保存的球形化石是巨大硫细菌化石,而非动物胚胎化石。
与此同时,“瓮安生物群”的时代问题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如果不解决年代问题,“瓮安生物群”的化石是否代表地球最早的动物化石记录就不能肯定。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华南作了大量的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对“瓮安生物群”及相关地层的年代,即处于地球生命演化重要阶段的埃迪卡拉纪提出了新的年代划分方案。为验证和进一步解决这一时期的年代问题,以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于2006年下半年在三峡地区展开了相关研究。
他们在宜昌晓峰河剖面对陡山沱组大量发育的燧石结核逐层采集样品。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把这些岩石样品切成薄薄的石片,通过高倍显微镜的观察,有了惊人的发现:大量的长着刺状凸起的化石进入科研人员的视线!由于这些化石的身份不明,科学家们将其称之为“疑源类”化石,这些“大型具刺疑源类”化石在陡山沱组底部就开始出现,显示出可能的化石分带和潜在的生物地层价值。
尹磊明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以前被当作疑源类化石、名为“天柱山球藻”的微体化石,具有2至16个分裂球的动物胚胎发育特征。这些分裂球包裹在复杂装饰的有机质包被壁内,与现在的动物(如节肢动物)的滞育卵囊胞内含早期卵裂的胚胎很相似。从而否定了其藻类化石的属性,当然也不是贝雷等认为的巨大硫细菌,而是动物的休眠卵。
尹磊明的新的发现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与以“瓮安生物群”为代表的动物化石年代相比,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千万年。该研究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胚胎与其它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著刺状凸起的休眠囊胞。同时这一发现不仅打开了另一个探讨早期动物胚胎化石的窗口,即燧石结核中的硅质微体化石将是寻找早期动物化石记录的重要途径,也为探讨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出现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的思路。
( 科技日报 )
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晋升国家级
经过两年多的等待,上海生物产业基地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国家级“牌照”。来自市发改委的最新消息显示,上海生物产业基地已经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今后,上海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生产制造、研究开发、专业服务三业并举,重点聚焦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
“确切地说,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希望这里(张江高科技园区)能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殷宏昨天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与上海一同荣升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还有长沙、北京、广州。加上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长春、石家庄、深圳等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一共七个城市。此外,大连、天津、重庆的生物产业基础也不弱,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十一五”期间也有望被接纳为新的产业基地。
删掉“医药”两字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上海向国家发改委提交的名称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但最后获批名称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一词被国家有关部门“删掉”了。“此举意味深远,国家显然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规划上海的生物产业。”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的一位人士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原先申报的基地,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这一块,范畴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去掉‘医药’后,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环保等也纳入进来,这意味着上海生物产业基地的范畴得到大大拓展。”业内人士分析,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最终荣升“国家级”,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迈入新的发展能级。而上海将以这一基地为平台,加快推进生物经济的集群式发展。根据规划,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按“1+4”架构进行空间布局。“1”即一个核心区,就是张江高科技园区;“4”即四个扩展区,分别是徐汇枫林地区、青浦工业园区、南汇周康地区、奉贤星火地区。2006年底上海全年生物医药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其中医疗器械突破100亿元。预计今年医药制造业产值将突破350亿元。到2020年,上海生物技术产业年均增长率实现40%,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总值在全市GDP占7%-8%,在国际市场份额占2%-3%,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张江领跑
“上海的生物产业实力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张江扮演的是‘领跑者’的角色。”殷宏表示。特别是定位于核心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新药创制和合同研究方面占据优势,这里拥有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单位,还有中信国健、微创医疗、复旦张江等一大批国内外颇具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世界前20强的医药企业已经有4家入驻。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1994年,国际知名的罗氏制药成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引进的第一个外资项目,生物医药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10多年内,造就了30多个创新药物,创造了近百亿元的年产值,成为领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引擎”。四个拓展区各负重任在四个拓展区中,徐汇枫林是整个上海医疗资源和研发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已经被列入徐汇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这个地区集中了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还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90余家其他卫生医疗卫生机构,此外还有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医疗保健服务中心、现代医学中心、医疗教育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医学商务会展中心等七大中心。青浦工业园区位于上海的西面,地处青浦区中央,距市中心28公里,距虹桥机场17公里。其产业特色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天然药物的现代化,以及药物制剂的生产。南汇周康地区是规划建设中的国际化医学工程基地。该地区将通过引进国内外医疗器械优秀企业,创建具国际水准的研发、制造、服务、展示、流通为一体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奉贤星火地区位于上海南部,杭州湾边,距浦东国际机场35公里,是上海重要的原料药基地。该区域将建设成为一个能接国外订单的多功能制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