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连发两篇《自然》子刊文章

【字体: 时间:2007年04月2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在4月份的《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分别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与心脏血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miRNA研究,以及患癌症风险相关的CASP8基因变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了相关成果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4月份的《Nature Genetics》和《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分别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与心脏血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miRNA研究,以及患癌症风险相关的CASP8基因变异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了相关成果文章。

原文摘要:
Nature Medicine - 13, 486 - 491 (2007) 
Published online: 1 April 2007; | doi:10.1038/nm1569 
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 miR-1 regulates cardiac arrhythmogenic potential by targeting GJA1 and KCNJ2
[Abstract]

Published online: 22 April 2007; | doi:10.1038/ng2030 
A six-nucleotid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in the CASP8 promoter i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multiple cancers 
[Abstract]

在第一篇文章中,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与心脏血管研究院,黑龙江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State-Province Key Laboratories of Biomedicine-Pharmaceutics of China),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学院(Montreal Heart Institute),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肌肉特异性miRNA:miR-1可以通过抑制两种基因调控心肌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ogenic),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靶标。

这一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杨宝峰教授,其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早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曾于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抗心律失常和离子通道领域,曾首次于国内外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学说,并被编入本科生、研究生国家统编教材。

目前对miRNA功能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其在组织特异性或者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以及其进化保守性方面,因此主要受限在发育调控和癌症形成的研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miR-1在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身上会过量表达——300多个miRNAs中,miR-1和 miR-133是肌肉特异性的,并且通过正常的或者血管梗塞的大鼠心脏实验,他们也发现了miR-1的过度表达,而这会加剧心律失常(arrhythmogenesis)。

进一步实验将血管梗塞大鼠心脏中miR-1通过一个反义抑制剂(inhibitor)进行删除,则可以减轻心律失常,同时miR-1过量表达也会通过转录后抑制KCNJ2(编码钾离子通道亚基Kir2.1)和GJA1(编码connexin 43)减慢电传导,导致细胞质膜去极化。因此,研究人员认为miR-1在心脏中也许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功能,可以作为潜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标。

在第二篇文章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过去6年多的时间里以将近10000名中国人的基因为样本,确定了一个与患癌症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CASP8,有助于确定癌症的高危人群,从而更快更早地发现和治疗癌症。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林东昕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另一位通讯作者为曾长青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研究人员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知道CASP8基因能够调控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对防止细胞无节制的分化和扩散至关重要。但是对这个基因的各种变异及其在患癌症风险中的作用科学家们所知甚少。

林东昕在接受路透社电子邮件采访时介绍说,他们确定的这个变异与中国人较低的患肺癌、食道癌、胃癌、直肠癌、子宫颈癌以及乳腺癌的几率有关。

林东昕介绍说,“这种基因变异的携带者的白细胞在抵抗恶性细胞的时候,可能凋亡率更低。免疫系统的状态在癌症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免疫系统中的基因变异被认为与患癌症的可能性有关。因此,发现的这个基因变异有助于确定癌症的高危人群,从而更快更早地发现和治疗癌症。
(生物通:万纹)

附:
杨宝峰教授

1957年出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博士、博士后指导教师。

1985年至1988年在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0年至1992年于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作为药理学博士后,
1995年至1996年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 
2004年被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聘为名誉科学博士,
2005年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6年被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6年被俄罗斯彼尔姆药学科学院聘为名誉教授。

为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度被国家教委及劳动人事部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荣获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宝峰教授为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平洋国际医学协会委员,《中草药》杂志副主任,《中国药理学报》、《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等7家国家级核心期刊编委,国家新药评审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北药开发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新药评审专家,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1035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攻关课题16项,并于2004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在其研究的抗心律失常和离子通道领域中,首次于国内外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学说并被编入本科生、研究生国家统编教材,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临床疗效较弱的原因,并提出增强中草药药效的新理论,首次在国内外发现7—溴化乙氧苯四氢巴马汀、苦参碱、小檗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首次阐明氟卡胺诱发心律失常原因及解决方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赞誉。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为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第七版)、教育部推荐本科教材《药理学》主编,出版英文论著一部,其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200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

先后获得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5项,2000年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科学进步奖,“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获200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首届黑龙江省留学人员报国奖,2002年荣获黑龙江省第九届劳动模范,2001-2002年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3、2004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于2005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颁奖。
 

林东昕

1955年10月出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1986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学位。
1988年8月至1990年6月先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肿瘤研究所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
1990年7月至1994年8月在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室从事肿瘤基础研究。
1995到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工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2004年度);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
 
学术兼职:中国抗癌协会理事、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理事;国际专业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Pharmacogenetics and Genomics》,国内专业期刊《中华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癌症》、《肿瘤研究与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癌变畸变突变》编委。研究领域:常见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机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个体化医学。曾承担和正在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规划、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项目等重要的科研项目。

主要学术贡献:较系统地研究了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至2006年已发表研究论文110多篇,其中发表在J. Exp. Med.,J. Natl. Cancer Inst.,Gastroenterology,Cancer Res.,Clin. Cancer Res., Oncogene,Hum. Mutat., Pharmacogenet Genomics, Int. J. Cancer 等著名或重要的国际专业期刊的论文70多篇,累计SCI影响因子300多分,论文被引用900多次。参与主编或编写《肿瘤遗传学》、《肿瘤学》和《临床肿瘤学》专著3部。研究成果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曾长青(Changqing Zeng)
教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博士
电话:(010)80481146
E-mail: czeng@genomics.org.cn 
http://hapmap.genomics.org.cn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从事人类基因组多态性研究,构建用于人类疾病遗传研究的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负责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的实施与协调。在这一重大国际项目中我国承担3号染色体、21号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单体型图绘制。主要内容为结合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已发现的序列差异及高通量的数据分析软件,通过对世界上亚、欧、非三大种群的多个个体进行SNP分型,找出人类不同群体中存在的共同始祖片断(单体型板块),提供一套SNP检定位点用以标记基因组中每一个常见单体型,供全球使用这些数据进行疾病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或全基因组扫描研究。 

在人类基因组多态性的有关课题中,还开展中华民族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从事疾病相关的基因多态位点的筛选,以及取样的生命伦理问题研究等。 

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主持对细胞核微管结合蛋白群和有丝分裂细胞的中心体的有关研究项目。 

承担国家课题及基金获得情况: 

200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对细胞核微管结合蛋白群的研究
2002 中国科学院**** 基因组多态性
2002 科技部863重大项目 人类基因组3号和21号染色体单体型图的构建,课题组长
2002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宿主易感性及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子课题组长 

主要科研成果:

在美从事微管结合蛋白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细胞核内有丝分裂器蛋白[Nuclear Mitotic Apparatus Protein,NuMA]的研究中发现NuMA在细胞周期中的两种特异存在方式的双重功能,即对细胞分裂期纺锤体构建中的作用及间期在核内与RNA剪接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细胞核微管结合蛋白群的理论并应邀进行综述。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包括J. Cell Biol.和PNAS等多种杂志上。目前这一项目将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下以与国内外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国内继续深入下去。

在RNA剪接加工研究领域,用半体外核内BrUTP原位标记结合免疫定位Pol II CTD等方法,修正了当时流行的“speckle”学说,确定了核内RNA代谢有关因子富集的特异“点状 [dot]”分布结构为RNA合成与剪接加工的真正场所。在此基础上,用RNA体外合成与剪接,免疫删除等方法首次发现Pol II CTD片段自身在RNA剪接加工中的独立促进作用。两项结果分别应邀在1997年第34届国际形态学大会做专题报告和1999年第四届国际RNA年会上做大会报告,并发表在EMBO J.和Mol. Cell Biol.杂志上。

学术职务: 

学位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