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定位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字体: 时间:2007年04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定位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定位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最近经国家发改委认定,徐汇枫林生命科学园区定位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至此,规划中的枫林生命科学园终于带着“一城三中心”项目“悄然落地”。规划中的标志性项目:“一个融健康、科技为一体的生物医学城;一座国家级药物实验研发中心;一座中国生物技术学术中心(上海中心);一座国家专利技术上海生物医药展示交易中心”已陆续启动。  

  据了解,经认定的枫林生命科学园区,东至瑞金路,西到宛平路,北起建国路,南抵黄浦江。规划区域为5.46平方公里。整个园区以内环线为轴线,建筑体量在7万平方米以上,包括拥有4个专科的国际医院、诊断中心、手术中心及医学研究机构的生物医学城,将建在内环线外至黄浦江沿岸之间。  

  “三个中心”将建在内环线内。其中,规划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以临床药理研究、临床药物筛选、临床检测诊断等以临床医学为重点的中国生物技术学术中心(上海中心),坐落在枫林路、零陵路的东南侧;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以药物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国家级药物实验研发中心,坐落在枫林路、零陵路西北侧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院内;以提供由研发到专利、由专利到药证、再由药证到企业的一系列转化服务为主的上海生物医药交易中心,则坐落在枫林路、岳阳路口东北侧的伊泰利大厦内。  

  按照“一城三中心”的建设规划,将需要不少用地,徐汇区政府采取了不扰民少动迁的方案,通过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解决用地矛盾,推进规划安全“落地”。比如,规划中的中国生物技术学术中心(上海中心)的场地,原来的产权人准备在这里建一座休闲娱乐中心,拖了好多年,建了一半的楼宇成了烂尾楼。最近,在徐汇区政府的协调下,产权易主,在周边民居没有大拆大建的情况下,使原来的休闲娱乐中心用地转变成了生物技术学术中心。
 
 
 
 

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畅谈“药谷”发展 

  近日,上海生物产业基地已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被纳入国家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迈入新的发展能级。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区,与徐汇枫林地区等四个扩展区共同形成优势互补的"1+4"架构,以生产制造、研究开发、专业服务三业并举,重点聚焦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四大领域。在未来的几年内,在上海加快推进生物经济的集群式发展的过程中,张江"药谷"将是国内外目光聚集的焦点。

  从1994年罗氏制药在张江打下第一桩算起,张江"药谷"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身处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核心区,张江"药谷"的诸多入驻企业感慨良多。当初他们选择张江,看中的不仅是优美的环境,更是良好的产业集聚的效应。如今,张江"药谷"的升级,与各个企业的

  发展壮大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产业集聚的效应,使得张江"药谷"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提升。面对将来的挑战,各企业都认为,张江"药谷"应该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张江"药谷"发展至今,已经成功地在国际上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但是要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张江"药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把握产业链中各环节平衡发展,如何运用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刺激自主创新,是张江"药谷"在打造世界一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道路上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我国生物产业15年内有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本报讯    记者李治国报道:记者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中欧生物与医药技术企业对接会上获悉,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有望用5年至15年的时间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在会上表示,中国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大的生物产品潜在市场。据了解,去年我国用于这一领域的研发投入较之1999年增加了3倍,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99家科技园区中,有100多个有生物技术研发的项目。王宏广说,我国发展生物技术具有制度、资源、人才和潜在市场的四大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动植物、微生物约26万种,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拥有4100多个研究所,56万余名专门研究人员。其中,上海的生物医药研发力量全国领先。目前上海从事药品研究的单位已超过400家,上海医药产业每年有300亿元的产值。此外,上海医药产业凸现创新源头优势,如在“张江药谷”聚集了2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企业,2006年研发的一类新药达10个至20个。 
 
  
 
  生物经济产业全球“热”起来 上海优势明显 

   产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谁都想在这一轮重组中争取主动权

 

        竞争也在不断光明的“钱”途中日益激烈。日前,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第三批获得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全国已有七个城市获批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有一种产业

        每年增加值同比增速都在8%以上;

        每年的R&D投入都超过600亿美元;

        专家预言,这种高增长、高利润、高投入的发展态势,将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显现。

        这就是被喻为全球性支柱产业的生物经济产业。尽管目前生物经济聚焦的重点还是生物医药,但随着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生物经济的战略性意义和“钱”景将进一步放大。

        竞争就在不断光明的“钱”途中日益激烈。日前,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成为我国第三批获得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至此,全国已有七个城市获批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其余六个城市分别是石家庄、深圳、长春、长沙、北京、广州。

        无需惊奇,在生物经济产业的平台上,全球都在竞争。

        世界热点

        因为生物经济产业的产品研发周期比较长。早起步者,不可能马上有成果,需要不甘寂寞一步步积累;后起步者,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赶上。所以,生物经济产业领域的竞争,其激烈态势有时候未必很明显,某种重大研究往往就在不张扬中宣告尘埃落定。

        但生物经济产业的热效应,却是不容忽视的。

       世界许多国家都把生物产业列为发展重点,把其视为信息产业之后又一战略性产业,纷纷制定发展计划,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投入规模,都希望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像美国实施了“生物技术产业激励政策”;日本制定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欧盟批准了16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投资计划;印度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发展策略等,以期抢占产业技术前沿。

        与此同时,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生物经济产业的重要举措。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确立了其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头号地位。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并实行政策倾斜,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包括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和德里生物技术产业区,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人类和其他生命体基因组研究的带动下,基因克隆、合成、测序、扩增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全球生物经济产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谁都想在这一轮“资本重组”中争取主动权,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

        国家战略

        面对这样的全球竞争态势,抓紧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国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政府投入在逐步增加,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规模小、研发投入低、产业分布散等问题。建设国家级基地,正是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生产、实现生物经济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生物医药为例,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其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完整的生物与医学基础研究体系、雄厚的研究力量、充沛的资金供应、丰富的融资工具、强大的产业支撑等各种资源条件。

 

        上海是国家布局生物产业基地的一个点,但绝不是唯一的点。不同区域的点,其生物经济的产业优势也是不一样的,像深圳偏重医疗器械,长沙以生物农业和现代中药见长,石家庄在化学药研究方面较有特色。专家认为,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集聚海内外优秀科技与管理人才,有利于集中构建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生物医药技术平台与研发机构,有利于引导国内外产业投资,一句话,通过国家基地建设,可以用最少的投入聚焦最多的资源,加速我国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

 

        对于上海的定位,国家考虑更多的肯定是综合性的、国际性的,能充分发挥辐射性作用的基地。从目前国家战略布局看,上海显然已经被列为长三角生物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目前,长三角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聚集区,医药产值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在上海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上海技术创新和综合优势,加强生物产业的集聚效应,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完善长三角的生物经济链,使长三角区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之一,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生物经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机会

 

        全国有七个城市都在建设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其中有合作,必然也有竞争。上海的机会在哪儿?摊子铺得太大显然不明智,更何况有些生物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的生产制造,具有高污染性,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需要转移的。上海当然应该在综合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并将着力点放在研发领域。

 

        上海的优势就是上海的机会。上海是业界公认的全国生物医药研发力量最强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已经在国内率先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现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体系,涵盖了基础创新、临床研究、应用开发、工艺优化等研发的不同环节。目前,在沪从事生物产业研发的高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就有47家。而依托雄厚的研发力量,上海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成果。市发展改革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03年、2004年,本市申请临床和临床在研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品共计33个,是前十几年的总和。

 

        产业优势,上海同样明显。近年来,葛兰素、强生、施贵宝、罗氏、勃林格殷格翰、法玛西亚、先灵葆雅等著名生物医药跨国公司纷纷在沪投资建厂,或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江西汇仁、江苏扬子江、江苏恒瑞、深圳三九、天津天士力、绿谷集团等国内大中型生物医药集团相继在上海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上海正在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投资合作与发展的优先选择地。此外,上海生物医药的商业利润总额占到全国一半以上,具有明显的经营优势。

 

        至于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高素质的人才优势、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领先的城市信息化设施、有力的地方政府支持等综合环境优势,更有助于上海在这一轮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中赢得更多机会。

 

        而眼下基础薄弱的生物产业领域,更是上海不能放弃的机会。生物医药是目前生物经济产业中的强项,相对来说,生物农业、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化规模很小或者还刚刚起步,但却代表着世界生物技术的前沿方向,潜力诱人,像玉米塑料这类生物质材料,有的国家已经可以产业化生产,成为光盘甚至笔记本电脑外壳了。从这一角度来看,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内涵,无疑将大大拓展。
 
 跨国巨头抢占生物产业制高点 


        一些跨国巨头有意涉足疫苗、基因药物产业,其目的是化解一些新兴国家仿制药越来越多而造成企业利润下滑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化解公众对制药行业过分关注治疗性药物的开发以及热衷于电视广告促销等的指责。此外,也是为了把握未来生物医药的增长方向和命脉,占领利润制高点。        

 

        近两年,不少跨国巨头纷纷介入疫苗、基因工程等药物领域,同时,也将一些核心技术不复杂、生产附加值不高、中低端生物药知识产权技术及制造基地向亚洲低成本、高效率国家转移,这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无论是疫苗、基因药物还是工程抗体类药物,都将获得大力发展的机遇,也使国内企业参加国际疫苗WHO采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质优价廉的疫苗成为可能。

 

        只要我们冷静地观察国内的血液制品行业形势就不难发现:传统血液制品的界限和范畴已经被突破,逐渐地向其“远亲近邻”扩展,形成生物制品新概念,其中包含并涉及到血液制品、疫苗、基因重组和转基因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等。

 

        疫苗:

 

        四次革命令其生命旺盛

 

        按国际标准分类,疫苗可分为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为20世纪80年前减毒活疫苗的问世;第二次为80年代中期,重组疫苗或亚单位疫苗上市;第三次为90年代末核酸疫苗或DNA疫苗研究成功,使得快速筛选保护性抗原的研究成为可能;第四次即微生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现代疫苗学的研发,集成了这四次疫苗革命的技术和成果,同时也成为预防性疫苗经久不衰的主要支撑力。

 

        2006年2月WHO发表的资料显示,目前处于研发阶段的预防性疫苗有七大类199个品种。现有疫苗及即将面世的新疫苗将来可拯救5700多万人(见表1)。

 

        我国疫苗如乙肝疫苗除了CHO外,还有酵母重组技术、汉逊酵母技术,而无佐剂狂犬病疫苗问世以及在研治疗性肝癌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多价肺炎球菌疫苗等,也填补了我国市场的空白。

 

        自1980年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全球疫苗市场增长了10多倍,而同期,药品销售额仅增长了5倍。据统计,2001年全球疫苗销售额为54亿美元,2002年为75亿美元,年增长幅度约为40%。2006年全球疫苗市场量为100亿美元,未来增长潜力及空间很大。

 

        基因及转基因药:

 

        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

 

        自1972年DNA重组技术诞生以来,基因药物成为生物技术产业中最成功的领域之一,也是今后新药开发的重点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基因工程药物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泛而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投资研究开发的热点领域,做得大量基因工程药品连续问世,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

 

        重组蛋白类药物的研究,在寻找新药用蛋白因子的同时,着重改变已上市的重组蛋白药物结构,使其活性更强,半衰期延长,副作用更小,从而达到减小剂量和减少注射次数的目的。

 

        目前,我国已经上市的基因药物有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EPO)、重组干扰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链激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重组血小板生长因子等10余种;在研或试验的有TPA、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葡激酶等9种。

 

        单抗体类:

 

        增长和获利最大

 

        工程抗体类药物分为4型:(1)抗体即包括嵌合类抗体、人源化抗体、全人源抗体;(2)抗体片段(Fab、Fab’、scFV);(3)抗体偶联物或免疫偶联物(由抗体与弹头组成);(4)融合蛋白类型(由抗体片段与活性蛋白两部分构成)。

 

        自1986年美国FDA批准第一个抗体药物——Muromonab-CD3/Orhoclone上市,截至2006年,共有21种工程抗体类药物面市,另外有150余种正在进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16种进入Ⅲ期临床验证阶段,预计到2010年,将有数百种制品进入临床试验,年销售额将达300亿美元(见表3)。

 

        从已上市的21种药品的应用领域分布看出(处方科室分布,见附图),此类药物最为活跃的适用领域是在肿瘤治疗和自身免疫、风湿性疾病的诊治。

 

        根据美国制药商协会(PHRMA)的调研报告,单克隆抗体占据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生物药的比例从2002年的20%及2004年的23%,升至2006年的34%,表明了单克隆抗体药物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另据Pharmaceutical  Business的研究报告指出,工程抗体药物市场作为制药行业中增长最快、获利最大的市场之一,其2003和2004年间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48.1%;该报告还预测,由于受从嵌合体、人源化到完全人源化抗体等一系列技术发展的推动,2010年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销售额将达到303亿美元。
 
 

 

 

云南5000万助生物产业研发100个新药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每年将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重点支持一批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研发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物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有多种优惠:按技术开发费150%抵免企业所得税、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经费税前扣除等。 

    现状:企业规模小 技术装备差 

    据有关人士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传统制药、食品加工、林纸以及花卉等产业已初具规模,生物化工、生物医药、丝麻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批拥有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为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省生物产业分散、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较为落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全省生物产业企业中通过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10家,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2%。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企业仅11家,获得生产批准文号的3000多个品种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所占比例不到10%。 

    目标:建15家技术中心 开发100个新药 

    对此,云南省确立了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即在药、糖、茶、胶、果蔬、林纸、肉奶、丝麻、花卉、生物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上将有所突破。到“十一五”末,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究开发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措施:设专项资金 年投5000万 

    除此之外,我省加大了财政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将对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行重点扶持。在工业技改贴息专项资金中,设立生物产业专项,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重点支持一批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项目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政策:减免税收 扶持龙头 

    同时进行税收激励,激励生物产业企业自主创新。按技术开发费150%抵免企业所得税、符合国家政策的技改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经费税前扣除等。 

    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对生物产业重大引进项目,实施企业应联合有关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制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并以此作为审批进口设备及技术引进的重要依据。 

    云南省将大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省技改贴息资金将对今省10户重点医药企业、10户重点生物企业进行扶持。鼓励生物产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对经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将结合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予以资金扶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