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院士等获06云南科技大奖

【字体: 时间:2007年04月2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消息,昆明植物所周俊院士荣获200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周俊院士是第五位荣获此项殊荣的著名科学家。此前被授予云南省科技界最高奖励的四位著名科学家分别是蒋志农、吴征镒、戴永年、张亚平。此外,昆明植物所还有“天南星科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与分类学研究”和“重要天然产物植物环肽的系统化学研究”两项成果获200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生物通综合: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消息,昆明植物所周俊院士荣获200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周俊院士是第五位荣获此项殊荣的著名科学家。此前被授予云南省科技界最高奖励的四位著名科学家分别是蒋志农、吴征镒、戴永年、张亚平。此外,昆明植物所还有“天南星科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与分类学研究”和“重要天然产物植物环肽的系统化学研究”两项成果获200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周俊院士40多年来扎根云南长期从事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的研究,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云南白药和植物环肽的研究。对滇产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人参属、重楼属、天麻属、鹅绒藤属、薯蓣属、乌头属及石竹科若干属等100余种植物的三萜、甾体、酚类、环肽、生物碱及配糖体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81篇,其中235篇被1722篇文献引用,101篇被SCI-E收录,98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出版了《橡子》和《中国油脂植物》著作,发现新化合物400多个和若干个具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主持研究的“天麻素”和参与研制的“宫血宁”药物自投产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天麻素”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400万元,“宫血宁”累计实现主营收入56732万元,实现利润23344万元。其他研究成果如薯蓣皂素、秋水仙碱也长期用于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周俊院士最早提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为组合天然化学库,作用机理为多靶作用机制,已为国内多数药学专家赞同;从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关系及植物地理相结合,研究了人参、三七、西洋参的关系,澄清了人参属植物研究上的混乱,这一研究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药学界采用,从而推动了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通过系统的研究萝摩科鹅绒藤属物化学成分,结合化学成分生源演化,提出鹅绒藤属细根类植物的成分与粗根类的不完全相同,应恢复萝摩科白前属(Vicetoxicum)这一属名,这一观点很快为国外植物分类学家接受和认可;最早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环肽研究,建立了植物环肽的检测新方法,对石竹科等20余种植物中的100余个环肽结构进行了鉴定,发现新的植物环肽60多个;根据对山毛榉科的淀粉、油脂和鞣质的分析结果,在国内最早发表了植物化学分类学论文《植物体内有用物质积累和亲缘关系的探讨:鞣质在山毛榉科植物规律》,这一成果被国内木本粮食植物书籍大量应用;主持编著了《中国油脂植物》,该专著对我国主要油脂植物的分布的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是我国迄今关于油脂研究最全面的专著之一,其中提出的麻风树(小桐子)可代柴油的观点,是目前生物能源的热点之一。

        
周俊院士还创建了我国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带动了我国植物化学和植物资源的发展。

        
周俊院士对我国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基础理论领域所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在云南省天然药物领域中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周俊,男;汉族,1932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1958年上海华东华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为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昆明植物所两成果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由昆明植物所龙春林研究员、李恒研究员等科技人员主持完成的“天南星科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与分类学研究”项目,历经数十年的辛苦努力,最近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并获得了2006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天南星科芋属植物是著名的经济植物,全世界约有10种,中国达8种。除台湾芋(山芋,)外,国产种类均自然分布于云南及邻近地区,而以滇西地区最为集中。本项目以国际发展趋势为目标,针对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和分类订正开展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得到了较为完整全面的结果:

        
共收集到世界范围内芋属植物13个种2个变种的62份种质资源,囊括了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所有芋属植物种类,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收集保存芋属植物种质资源种类最齐全的国家”;通过形态学和经典分类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订正了世界的芋属植物种类,共计13个种2个变种,其中我国有11个种2个变种。对花叶芋的花器官发生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异色芋、龚氏芋、贡山芋、花叶芋、紫杆芋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在细胞学方面,对中国8(变种)芋属(Colocasia  Schott)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报道;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对10个种进行了PCR扩增,并进行了DNA测序。以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作为外类群,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证实了大野芋(Colocasia  gigantea)与其它种类的亲缘关系较远、把紫芋(Colocasia  tonoimo)作为芋头的种下单位处理的正确性、李氏香芋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好种,同时也支持将紫杆芋Colocasia  lihengiae  var.  nigra作为变种处理;发现并正式发表芋属植物的新种5个;已正式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7篇,另有2篇硕士论文已通过了答辩;申报国家专利1项,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名。

        
综上所述,该成果建立了芋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体系,解决了芋属植物种间的分类学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项目组在芋属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方面做了系统性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分类学订正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论文同行匿名评议制度引争议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