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7首发《自然》子刊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7年04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与心脏血管研究院,黑龙江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State-Province Key Laboratories of Biomedicine-Pharmaceutics of China),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学院(Montreal Heart Institute),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肌肉特异性miRNA:miR-1可以通过抑制两种基因调控心肌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ogenic),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 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与心脏血管研究院,黑龙江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State-Province Key Laboratories of Biomedicine-Pharmaceutics of China),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学院(Montreal Heart Institute),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肌肉特异性miRNA:miR-1可以通过抑制两种基因调控心肌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ogenic),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靶标。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 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这一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杨宝峰教授,其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早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曾于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抗心律失常和离子通道领域,曾首次于国内外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学说,并被编入本科生、研究生国家统编教材。
原文摘要:
Nature Medicine - 13, 486 - 491 (2007)
Published online: 1 April 2007; | doi:10.1038/nm1569
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 miR-1 regulates cardiac arrhythmogenic potential by targeting GJA1 and KCNJ2
[Abstract]
miRNAs是一种21-25nt长的单链小分子RNA,对于它的研究起始于时序调控小RNA(stRNAs),由于miRNAs在物种进化中相当保守,在植物、动物和真菌中发现的miRNAs只在特定的组织和发育阶段表达,而且这种特异性和时序性,决定了组织和细胞的功能特异性,表明miRNA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调节过程中起多种作用,因此miRNA的研究受到了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目前对miRNA功能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其在组织特异性或者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以及其进化保守性方面,因此主要受限在发育调控和癌症形成的研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miR-1在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身上会过量表达——300多个miRNAs中,miR-1和 miR-133是肌肉特异性的,并且通过正常的或者血管梗塞的大鼠心脏实验,他们也发现了miR-1的过度表达,而这会加剧心律失常(arrhythmogenesis)。
进一步实验将血管梗塞大鼠心脏中miR-1通过一个反义抑制剂(inhibitor)进行删除,则可以减轻心律失常,同时miR-1过量表达也会通过转录后抑制KCNJ2(编码钾离子通道亚基Kir2.1)和GJA1(编码connexin 43)减慢电传导,导致细胞质膜去极化。因此,研究人员认为miR-1在心脏中也许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功能,可以作为潜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标。
(生物通:张迪)
附:
杨宝峰教授
1957年出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博士、博士后指导教师。
1985年至1988年在同济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0年至1992年于日本筑波Eisai研究所作为药理学博士后,
1995年至1996年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
2004年被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聘为名誉科学博士,
2005年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6年被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6年被俄罗斯彼尔姆药学科学院聘为名誉教授。
为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度被国家教委及劳动人事部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荣获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杨宝峰教授为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太平洋国际医学协会委员,《中草药》杂志副主任,《中国药理学报》、《药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等7家国家级核心期刊编委,国家新药评审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北药开发领导小组成员,黑龙江省新药评审专家,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1035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攻关课题16项,并于2004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在其研究的抗心律失常和离子通道领域中,首次于国内外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学说并被编入本科生、研究生国家统编教材,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临床疗效较弱的原因,并提出增强中草药药效的新理论,首次在国内外发现7—溴化乙氧苯四氢巴马汀、苦参碱、小檗胺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首次阐明氟卡胺诱发心律失常原因及解决方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赞誉。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为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第七版)、教育部推荐本科教材《药理学》主编,出版英文论著一部,其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第六版)200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
先后获得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5项,2000年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科学进步奖,“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获200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首届黑龙江省留学人员报国奖,2002年荣获黑龙江省第九届劳动模范,2001-2002年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3、2004年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4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于2005年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