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戚思华教授研究获突破

【字体: 时间:2007年03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戚思华教授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首次从形态水平、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揭示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奥秘,阐明了多种静脉麻醉药对脑的保护机理。近日,这项成果获得2006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的研究显示,静脉麻醉药可以抑制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机制与静脉麻醉药干扰凋亡调节因子的释放和表达相关。

  

生物通综合:据科技日报消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戚思华教授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首次从形态水平、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揭示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奥秘,阐明了多种静脉麻醉药对脑的保护机理。近日,这项成果获得2006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的研究显示,静脉麻醉药可以抑制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机制与静脉麻醉药干扰凋亡调节因子的释放和表达相关。

戚思华教授发现临床上常见的休克、心肺功能衰竭、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合并低血压,均可引起脑缺血和脑缺氧,复苏后常常导致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发生语言、知觉、运动、智能、记忆等障碍,严重的导致植物人和死亡。因此,加强手术前期脑保护,已成为麻醉界非常关注的课题。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麻醉剂对心脑的保护作用得到确认,但其中的确切机理还是个谜。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是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方式之一。戚思华认为,了解细胞凋亡的固定死亡路线,如能够在某个环节进行阻断,就可能避免细胞凋亡。经过对大鼠实验,他发现氯胺酮、硫喷妥钠、咪唑安定、异丙酚等4种静脉麻醉药可抑制前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其机制与静脉麻醉药物干扰凋亡调节因子的释放与表达关系密切。此外,不同静脉麻醉药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理不同,存在剂量依赖与时间依赖性。

专家评价,这项研究成果深入阐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原因,为静脉麻醉药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能减轻更多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痛苦,可避免更多术后植物人的出现。

戚思华教授,在日本留学7年,师从日本著名的缺血脑损伤研究第一人下地恒毅教授,主要研究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及相应的脑保护方法,特别是各种预处理方法在脑保护中的应用。擅长重症脑复苏、神经外科麻醉、心胸外科麻醉、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人的麻醉。

目前主攻方向:1、脑复苏急性期脑水肿的控制;2、心外科手术及脑外科手术中的脑组织保护。近四年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日文论文2篇、国家级论文3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国家教育部2项。(生物通雪花)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追踪

浙大研究生揭示纳米水通道的分子机制

中国将建立国家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