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Science》 中国科学家受瞩目

【字体: 时间:2007年03月1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在3月9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北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for Cloud Physics and Weather Modification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Association),中科院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的研究人员分别发表的三篇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3月9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北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for Cloud Physics and Weather Modification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Association),中科院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s)的研究人员分别发表的三篇文章。

原文摘要:
Science 9 March 2007:
Vol. 315. no. 5817, pp. 1423 - 1426
Coupling Diurnal Cytosolic Ca2+ Oscillations to the CAS-IP3 Pathway in Arabidopsis
[Abstract]

Science 9 March 2007:
Vol. 315. no. 5817, pp. 1396 - 1398
DOI: 10.1126/science.1137949
Inverse Relations Between Amounts of Air Pollution and Orographic Precipitation
[Abstract]

Science 9 March 2007:
Vol. 315. no. 5817, pp. 1385 - 1388
DOI: 10.1126/science.1136726
Super Plastic Bulk Metallic Glasses at Room Temperature
[Abstract]

来自杜克大学生物学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植物应对环境刺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文章的通讯作者为来自厦门大学的特聘教授裴真明博士,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海雷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报告“拟南芥胞质钙离子周期性振荡与钙受体——三磷酸肌醇途径相偶联”。这是厦大第三篇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

这一研究小组课题组以一种拟南芥模式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揭示了植物细胞内自由钙离子周期性振荡的成因。2003年,裴真明教授首次发现在植物细胞表面存在一种能感受环境中钙浓度的“感受器”叫做钙受体,并成功克隆了钙受体基因,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成果,为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一成果的重要科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具有“细胞信使”之称的胞内自由钙离子水平受到环境中钙含量和植物自身钙受体的影响,如果环境中的钙发生剧烈变化或者自身钙受体发生突变,都将通过钙受体~三磷酸肌醇途径严重干扰“细胞信使”,即胞内自由钙离子水平,从而引起一系列生长发育后果。

第二篇为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陕西省气象研究局(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of Shaanxi Province),北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用50多年的纪录显示,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在有薄雾的日子使中国山区的降雨减少了30%到50%。这个现象过去在其他地方观察到过。

潮湿的空气被比如山等地形特征挡住从而上升时,空气的变冷引起云滴、后是雨珠的形成,产生一种名为山岳降雨的特别类型的降雨。但是当空气中充满污染颗粒时,会有更多的云滴形成,因为它们更小从而不太可能变成雨珠。

研究人员提出,这个过程在全球许多地理条件类似的地方导致干旱,包括美国西部处于城市空气污染下风口的山脉地区。Daniel Rosenfeld和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了自1954年以来在华山上测量的一组气象数据,华山位于如今污染较严重的华中地区。他们揭示,高度污染的空气所提供的山岳降雨只有干净空气提供的一半。


第三篇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汪卫华研究组在非晶合金的塑性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他们成功研制出在室温条件下同时具有超高塑性和超高强度的块体非晶合金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提出了探索塑性大块非晶的新方法,在物理上证明高强度和大塑性(结构材料最重要的两个性质)在非晶材料中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此外,该材料的组元均是价格较低廉的常见金属,结合其优良的性能,使得该非晶合金有望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

这一研究组几年来在非晶态合金材料的塑性变形方面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澄清了脆性材料断裂研究中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加深了对非晶态等脆性材料的断裂机制的认识【见Phys. Rev. Lett. 94, 125510(2005)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变唯像模型,利用泊松比有效地标定了大部分大块非晶合金的室温塑性【见Philo. Mag. Lett. 85 (2), 77-87(2005),, J Appl. Phys. 99, 093506(2006)】为改进非晶材料的脆性,设计新的具有大塑性、高强度的金属玻璃材料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开发出了具有较大塑性的CuZr基单相非晶合金材料【见Phys. Rev. Lett. 94(2005)205501】。
(生物通:万纹)

附:

汪卫华简介

简 历:男,1963年7月生,1993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德国Gottingen大学、柏林Hahn-Mitner 所作博士后和洪堡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合作人)。

主要研究方向:1、新型非晶、纳米材料的探索及形成规律研究;2、非晶、纳米材料的结构和物理性能;3、非晶态物理;4、高压下的非平衡相变及亚稳材料的合成;5、新材料的在微重力及空间条件下的制备形成规律研究。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主要从事新型大块非晶、纳米材料及其它亚稳材料在高压、微重力等极端条件下的制备、结构、物性研究。研制出多种具有不同优异性能的,厘米级的大块非晶合金等亚稳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微结构及物理性能。建立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制备和研究亚稳材料的方法。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要成果获得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99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0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本研究组也是国内空间材料研究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在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州二号飞船应用任务中做出重要贡献,2001年被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授予"载人飞船工程神州二号应用任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块状金属非晶和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性能优异,应用潜力巨大。近年来非晶、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有很大的突破,发现了一系列三维大块体非晶、纳米合金系。它们的特殊原子、电子结构为深入研究凝聚态物理的许多基本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途径,也为系统、深入和精确地研究亚稳物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能提供了可能。在高压、极低温、微重力等极端条件下这些新材料可能表现出反常相变或特殊性能。对这些新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研究将加深、拓展对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宏观物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防科技重大项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州号飞船应用任务--空间金属材料项目一项,863项目等。


裴真明和郑海雷简介

裴真明,男,1964年4月生,山西人。

主要学术经历

198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85,7 – 1987,8 在山西生物研究所工作;
1990,7 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3,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3,7 – 2000,6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7 – 至今,担任美国杜克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
2002,5——今 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生物系特聘教授。

主要专业工作经历

1987-1990 硕士生, 复旦大学: 植物的抗病机理研究
1990-1993 博士生,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 植物离子通道与抗盐机理的研究
1993-1994 助 研,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 植物离子通道与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
1994-1999 博士后, 加州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美国): 植物离子通道信号传递的分子遗传机理
1999-2000 研究助理教授, 加州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美国): 植物信号传递功能基因组研究
2000-现在 助理教授, 杜克大学 (美国): 植物钙信号传递, 一氧化氮作用机理研究
2001-现在 特聘教授, 首都师大和厦大

获奖和获基金资助情况: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保卫细胞钙离子通道的调控机理30 (万美元)。
美国北卡生物技术中心植物一氧化氮作用的分子遗传研究6(万美元)。
美国杜克大学启动基金植物离子通道及信号转导60 (万美元)。
首都师大启动基金植物抗逆境信号转导机理30万元。

郑海雷简介:

1966年出生,理学博士,教授。

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生态学指导组秘书、中国生态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植物科学进展》编委等。

曾参加过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及重大科学项目、农业部、教育部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环境植物学和植物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在红树等耐盐植物生理生态学、稀土元素生理效应研究等方面。

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专著1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主讲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