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2007年首发《自然》文章

【字体: 时间:2007年02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荷兰乌特列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地球科学系,兰州大学中国西部环境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的研究人员针对始新世-渐新世(Eocene–Oligocene)转变与亚洲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干旱化恰巧发生在Eocene–Oligocene转变这一时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8日《Nature》杂志上,并且本周《Nature》杂志网络版专题也就是“Climate Change 2007 ”。

  

生物通报道:来自荷兰乌特列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地球科学系,兰州大学中国西部环境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的研究人员针对始新世-渐新世(Eocene–Oligocene)转变与亚洲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干旱化恰巧发生在Eocene–Oligocene转变这一时期,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8日《Nature》杂志上,并且本周《Nature》杂志网络版专题也就是“Climate Change 2007 ”。

参予这一研究的有来自兰州大学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方小敏博士和戴霜博士(简介见后)。

原文摘要:
Nature 445, 635-638 (8 February 2007) | 
doi:10.1038/nature05516; Received 25 July 2006; Accepted 5 December 2006
Tibetan plateau aridification linked to global cooling at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Abstract]

亚洲季候风激化(intensification of the monsoons)与陆地干旱(continental aridification)通常是由于青藏高原上升,以及南亚次大陆(India)和亚洲大陆碰撞相关的landsea重新再区分,而一些研究也显示亚洲环境的改变主要是由全球气候控制的。

自南亚次大陆和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最令人惊讶的气候变化事件就是Eocene–Oligocene转变——一个与3400万年前南极洲冰河作用相关的突然变冷。然而有关这一全球事件对于亚洲环境的影响目前知之甚少。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磁性地层学(magnetostratigraphy)与旋回地层学(cyclostratigraphy)发现干旱化(青藏高原东北处沙漠湖(playa lake)沉积消失)正好出现在Eocene–Oligocene转变这一时期。这说明之一全球转变与重要干旱化,以及亚洲大陆变冷(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和古环境学(palaeoenvironment)变化证明)相关联,因此支持了全球变冷与Eocene–Oligocene转变相关这一理论。研究人员认为,有足够的沉积记录age control,全球气候就可以从构造作用(tectonism)中区分开来,并且被承认为一种大陆亚洲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物通:张迪)

附:
方小敏, 男,1963年7月生,博士。

  1983年获兰州大学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1990至 1992年作为中英联培博士生在英国Leicester大学地理系学习土壤环境演变,1992年12月获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1983年起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任教,1996 年和199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访问美国密歇根大学地质系(半年)和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与北海道大学(1年)。现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主任。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典型新生代盆地沉积地层地貌和红黏土-黄土风成堆积的高精度古地磁等绝对年代学、热历史和沉积学、孢粉及环境磁学等环境指标的系列研究,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面完整的新生代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磁性地层年代序列,揭示出新生代高原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初步提出高原东北部的隆起是一个从约40Ma开始的多旋回、阶段性的同步异幅过程;通过对高原及其周边盆地地层和黄土地层的系统环境学研究,首次获取了中国西北新生代生态环境变化的记录,揭示出重要的耦合于高原隆升的内陆干旱化事件序列,提出现代亚洲的干旱格局耦合于青藏高原的最后一次隆升。这些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以及亚洲干旱季风气候耦合变化机理等重大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承担了科技?quot;973"项目课题、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主持的研究项目获国家教育部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37篇,已被引用200多次。曾获得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A类)和人事部"千百万人才工程"1-2层面入选者等荣誉。

  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戴霜

1988.7和 1991.7分别在西安地质学院获地质学学士和岩石学(含沉积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兰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副教授。

科研成果

1、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肃北山地区海相火山岩及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关系研究(代号85-901-02-01)》(1992-1995),项目负责人;
2、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秦岭甘肃段金矿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研究(代号96-914-01-02-01)》(1996-2000), 项目负责人;
3、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西秦岭礼岷-西成矿带成矿靶区优选(代号96-914-04-04-01)》,项目负责人;
4、 国家计委科技招标项目《甘肃北山公婆泉一带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和矿体定位预测研究(代号JG9471901)》(1994-1997)项目第一专题负责人:
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点科技项目《西秦岭造山带金矿成矿规律研究》(1998-1999),项目负责人;
6、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点科技项目《西秦岭造山带沉积岩容矿的金矿成矿规律研究》(1996-1999),项目负责人;
7、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点科技项目《甘蒙北山东部地区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靶区优选》(1995-1996),项目负责人;
8、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重大科研项目《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与金银铜铅锌成矿条件成矿预测研究》(1991.7-1992.5),第一专题两负责人之一。
9、 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重点科研项目《祁连山东段金矿成矿规律研究》(1999-2000),项目负责人;
10、《甘肃省金塔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部署研究》(1993-1994),项目负责人;
11、《甘肃省安西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部署研究》(1994-1996),项目负责人;
12、国家"973"项目《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2000-2004),项目参加人;
13、中科院"****"项目《青藏高原北部晚新生代隆升过程》(2000-2004) ,项目参加人;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与大地貌的形成》(2004-2007),项目参加人;
15、国家地矿部新技术新方法1:5万地质填图贺兰山北部《宗别立、古拉本幅》(1989-1991),项目参加人;
16、国家"305"项目《西天山多金属矿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研究》(1988-1989),项目参加人。
主要奖项: 1996年(排名第一)和1998年(排名第七)两次获得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