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生登上《自然》杂志

【字体: 时间:2007年02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上海女生登上《自然》杂志

  

生物通综合:
上海女生发明的OLED发光器 登上《自然》

身材娇小的孙轶如在实验室里。 
 
 
 
    孙轶如,一名复旦大学毕业的女生,如今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日前,以她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刊登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自然》。英国BBC对此作了报道,称她发明的OLED发光器“使传统的照明器件黯然失色”。昨天记者越洋连线了这名“聪明的中国女孩”。
  孙轶如是复旦大学98级理科基地班学生,2002年被美国赖斯大学录取,攻读应用物理。2003年,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作为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孙轶如还进入了美国工程院院士弗里斯特领导的研究组。
  “弗里斯特是OLED领域的知名学者,没有他,就不可能有这篇登上《自然》杂志的论文。”孙轶如说。
  OLED,中文名为“有机发光器件”,《自然》杂志预测,OLED灯将在2010年前后进入市场。孙轶如为第一作者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表明,他们的发明标志着OLED灯的技术取得了突破,已具备取代白炽灯、荧光灯的市场潜能。
  除了大幅节能,OLED技术还有更多应用空间。孙轶如笑着说:“今后,你们报社的报纸不必用纸了,读者只要用OLED阅读器下载,看的时候打开,不看了就像纸那样折叠或卷起来。”
  英国BBC新闻社的报道称该发明“相当于彻底重发明了白炽灯”,“使传统的照明器件黯然失色”。
  在谈到最新的研究进展时,孙轶如表示,她正在进一步提高OLED灯的效率,并延长它的寿命。在今年新近出版的美国《科技评论》杂志上,孙轶如的又一项成果上榜。
  孙轶如表示,她拿到博士学位后会争取进入美国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提高研发实用产品的能力。“据我所知,国内OLED的研发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复旦、中科院、上广电等都在做,我想到时候自己也能助一臂之力吧。”电话里,孙轶如的话显得真诚、自信。

■新闻人物
  从被骂哭到"聪明的中国女孩"

  16年国内寒窗,7年海外游学,孙轶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才能真切体会。
  孙轶如的老师、复旦物理系教授侯晓远说,他对小孙的关注始于一道试题。大二时光学课班上只有两名女生,小孙是一个。侯教授说,"有次考试,另一位老师出的一道题太难了,我都做了很长时间才做出。没想到,有3名学生把这道题目做对了,孙轶如就是其中一个。
  据孙轶如透露,她现在的"老板"弗里斯特是个"可怕的老头",对学生非常严格,批评起来不留情面。在做后来登上《自然》的那组实验时,研究组成员每天最早也要在凌晨1点睡觉,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从小到大生活在赞扬声中的孙轶如,被弗里斯特骂哭过多次。而如今,这位美国科学家已对这个娇小的姑娘和气了许多,称她为"聪明的中国女孩"。
 
 
 


与美国宇航精英同列的中国科学家  
 
 

  这张拍摄于60年前的照片,是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在1947年2月3日的合影。在以美国航空事业奠基人冯·卡门博士(第一排左起第7位)为核心的美国宇航精英中,共有3位中国学者:第一排左起第3位是钱学森,第二排左起第一位是林家翘,第三排左起第2位是郭永怀。

  仔细分辨,照片背景上有NACA字样,这是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的简称。NACA是今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前身,成立于1915年3月。
 
 
虽然美国人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了第一架飞机,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的飞机技术仍然落后于欧洲。为赶上欧洲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15年3月创建了NACA。NACA吸收宇航精英从事空间技术尖端研究,这张照片的30位专家中,有3位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这张照片是郭永怀1956年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国时带回来的,存放在他曾就职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办公室内。郭永怀于1968年12月5日在北京逝世。20世纪70年代初,力学所一位研究员在所里的一个垃圾堆中发现这张照片,将它送还给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李佩教授将照片送给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现在的这张照片,是摄影师侯艺兵提供的翻拍件。 王丹红

印度《电讯报》:科技人才总数印度落后中国163年

 有时,只需一点代数知识就能计算出现实差距。印度希望其经济增长速度能够更加接近中国10%的速度,但在科学和技术人才队伍的总数上,印度仍然落后于这个北方邻居100多年。

  位于班加罗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中心的一名科学家指出,中国科技人才研究队伍人数达85万,即使这一数字今天被冻结起来不再增加,印度至少也需要花费163年才能追赶上中国。

  在模拟中心工作的首席科学家冈甘·普拉特普,数年来一直从事着复杂的航空航天工程数学研究,但他现在却通过简单的代数运算说明,即使印度每年有4500名理工科博士加入到目前人数为11.5万的科技人才队伍中,印度也只能到2170年才能达到中国目前的科技人才总数。

  “这还是非常乐观的估计,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多科学家退休,很多博士出国或转向从事非研究性工作。”普拉特普的这一计算结果发表在今天出版的《当代科学》杂志上。事实上,印度高级科学家表达类似的忧虑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关注中国女科学家  
   近来我们收到马来西亚吴楠女士的来信,吴楠女士在信中说,去年她关注了2005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评选活动,她认为举办这样的评选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同时,她也为这些巾帼英雄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骄傲。她在信中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了解关于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评奖情况。感谢吴楠女士对我们节目的关注,那么在今天的《视点》节目中,我们就向您介绍一下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评奖情况,与您一同走近青年女科学家。

  2006年岁末,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落下帷幕,王小云、付玉杰、杨晓、卓嘎、谢毅5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女科学家获得殊荣。该奖项是中国唯一一项为奖励和资助从事生命科学领域和基础科学领域的女性所设立的奖项。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由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及欧莱雅集团倡导,并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共同支持下创立的。1999年9月欧莱雅集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该计划包括“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莱雅世界青年女科学家奖学金”两部分。

  鉴于“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所取得的成功及其影响的日渐加大,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及欧莱雅集团积极倡导该计划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延伸, 从而更大范围地激励女性从事科学事业。2004年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正式创立, 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第一期计划为期五年, 从2004年至2008年。每年共评选出5位获奖者,奖金为人民币10万元整。用以鼓励更多的年轻女性献身科学,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选择科学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欧莱雅中国公司对外交流及公共事务部的副总裁兰珍珍女士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谈到了设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初衷,兰女士说:

  “因为在整个科学领域女性走到科研尖端是非常稀少的,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女性为从事科研所做出的付出比男性要多的多,因为她们既要承担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这样的基本责任还要做一个职业人员,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实验室里,投入很大。而且一些野外考古的科研领域也十分考验人的体力,女性在这方面相对男性较弱。因此女性在科研领域中要走出一条路是非常难的事情。”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产生至今社会反响积极,尤其是在高校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青年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活状态以及鼓励他们投身科研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女科学家的知名度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率逐渐上升。兰女士介绍说:

  “头一两年当问到对女科学家知道多少,他们回答最多的是居里夫人,而中国的女科学家则数不出多少,而在奖项设立几年之后,很多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就上到他们的排行榜上,比如吕植、李芳华、侯雅梅。他们从前知道的少,因为宣传少。在把科研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号召更多的年轻人投入科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知道科研的付出和科研带来的荣誉。”

  兰女士告诉记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主办,不仅揭下了女科学家神秘的面纱,让她们为大众所熟知,而且一些女科学家还因此成为了科学明星。比如2005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吕植因为获得该奖,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大熊猫生态研究者跃入了大众的视线,这也为她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记者:您说的这种情况,把吕植从一个不为人知的科学家变成一个科学明星,从而提升了她的号召力。

  兰女士:完全是,号召社会对大自然进行保护。这与濮存昕为艾滋病做形象大使是一回事的。只不过她关注的是大自然。

  记者:她的知名度提高了也给她带来了更多资金,很多人会为她投资,是吗?

  兰女士:现在吕植正与美国NGO的一个基金会合作。这是很好的事,让科学家成为明星,从而对她相关研究的发展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自2004年至2006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参加评选的女科学家人数逐年增加,她们的平均素质也越来越好。3年来,参选女科学家发生的变化给兰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这三届评选您都参加了是吗?

  兰女士:对。

  记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评选给您怎样的感受?

  兰女士:首先,中国科学家的名声一年比一年好,这些女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非常出众,专家一听她们的名字就觉得完全取舍不得。第二,她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当问她们每天做科研多长时间,没有一个人说做10小时以下。节假日休息很少,对孩子很有愧,这种无私的奉献是其他行业的人都做不到的。还有女科学家越来越现代、时尚化、并且具有国际头脑,也让我感到很吃惊。”

  同时,区别于传统观念中科学家呆板、保守的形象,此次获奖的女科学家们穿着得体大方,言谈风趣幽默,尤其是她们优雅的形象和时尚的思维更令兰女士惊叹不已。

  “兰女士:女科学家真的是越来越现代化、时尚化、有国际头脑。我们今年选的一个女科学家,个子1米75,要是走在街上准会认为是个女模特。

  记者:您是一位时尚人士,可能对这方面变化会更敏感。

  兰女士:我会更敏感,看到这样细微的变化我很欣慰。女性的柔美、温文尔雅,我们现在的女科学家完全都有。她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都有很大变化。当我问她们是不是可以搞个定期的聚会,她们异口同声地说,不仅行,而且可不可以给我们讲点化妆课啊。她们与我们现在30多岁的年轻人一模一样,只是带着一顶女科学家的帽子。”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女士也应邀以评选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选。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韦钰女士对这些青年女科学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觉得这些人很了不起,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值得鼓励的,而且应当有更多的人走上科学道路,这对所有女性都是种鼓励,所有评选出的这些女性都是很优秀的。”

  韦钰女士表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女性所担任的多重社会角色,使得女性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功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艰辛。因此,在转型期的中国,女性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状况更加值得关注。韦钰女士说:

  “建立这个奖非常有必要,在中国,妇女参加科研碰到了新的挑战,在我们那个时代妇女参加科研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从来不觉得这个专业会是男性或女性的专业,学习工科和理科的女生不会很少,现在数目减少了。而且现在从事科研女性走的道路比我们艰难,我们那时候是国家分配工作,现在很多博士毕业不要讲工作,成家都有困难。现在是国家的转型期,妇女更值得关注和鼓励。”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子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韦钰女士一直在为从事科研的女性工作者争取权利。采访中她举例说,为了鼓励参加科研的女性,国家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刚刚生育完的女性,目前,韦钰女士正在向中国全国妇联建议为刚生育完的女科学家提供一个“基金通道”,帮助她们尽快开始科研工作。

  “我们一直建议建立一个专门的基金通道,她在生完小孩后能够通过这个基金帮她重新站起来,比如她们在二十七八岁生孩子,总会对她产生影响,但现在的科研竞争很厉害,一两年不跟着科研跑,就会不如别人,不出成绩。我们建议给她一笔钱先做几年。”

  听众朋友,春节期间因播出特别节目,本台《视点》节目将停播一期,春节过后的《视点》节目我们将带您走近获得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青年女科学家,,领略女科学家的风采,听她们讲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好,接下来进入我们的有奖收听环节,我们每月将选出若干名答对任何一道问题的朋友并为他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品。请听好今天的题目: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向您介绍了有几位女科学家获得2006年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回答 :电子邮件 chnxwb@cri.com.cn ;来信请寄到中国北京市565信箱普通话节目部收;传真 8610-68891748。我们的问题同时在华语广播网上播发,网址是www. chineseradio.cn。感谢收听本期《视点》,主持人在北京和您说声再会。 
 
 
中国科学家姚熹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新华网华盛顿2月10日电 (记者 张忠霞) 美国国家工程院10日在华盛顿宣布,该院新增选一批院士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熹。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伍尔夫当天宣布,此次新增院士共64名,外籍院士共9名,包括姚熹以及来自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德国、日本、荷兰、以色列和法国的工
 
 
程领域专家。至此,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已达2217名,外籍院士达到188名。

工程院在声明中说:“来自中国的工程专家姚熹,在电子陶瓷科学和工程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姚熹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铁电陶瓷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在铁电陶瓷研究方面的奠基人之一。

此前,茅以升、王淀佐、郑哲敏和宋健等人也曾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

 
中国科技竞跑提速 美国再炒威胁论 
 
 
 2006年岁末,一份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题为《2006年度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的报告再次引起世界骚动。

  报告称,2006年全年中国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为136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20%。这一数字远远落后于美国的3300亿美元,却高于日本的1300亿美元。假若中国保持目前的科研支出增长速度,到2010年将超越欧盟,并在2013年后超过美国。

  长期以来,只要中国有什么大的进步,都会招来“中国威胁论”的诋毁。此次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消息的传出,同样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绷紧神经。美国前参议员欧内斯特·霍林斯和商业信息公司总裁查尔斯·麦克米林,于1月16日发表文章告诫美国要严防中国“严重而迫在眉睫的威胁”。

  然而,中国要取代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又谈何容易!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刚指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公开的研发经费只有2450亿元,占GDP总量1.34%,而与发达国家的2%以上差距甚大。此次经合组织所说的1360亿美元科研投入并不真实,而美国方面的反应也未免有些杞人忧天。

  中国演绎“后来者居上”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世界各国都有目共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企业的经营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虽然人口优势与价格优势还在发挥着作用,但效果已在逐年减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当中,科技力量的加强则是势在必行。

  资料显示,在1985年明确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赶超西方先进水平的“科技兴国”战略后,中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强内部科技实力提升,加大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制定更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全球先进科技公司入境,在研发与生产方面与其展开广泛的合作。

  美国国内的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政府精心制定的工业政策不仅使它获得了世界顶尖企业的顶尖专业知识,同时也扩大了与美贸易时的顺差。他们甚至恐惧地以为,美国赖以生存的科技成果,正逐步被中国蚕食。

  据悉,自从1995年在信息技术领域首度出现贸易逆差后,这种被美国人称为“噩梦”的局面就一直在扩大,并延及更多的科技产品。2002年,美国开始丢失在全球高科技产品贸易上的顺差地位;两年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版税和费用收入的顺差,也不能让美国在科技产品及服务方面逃过“全球赤字”一劫。

  “中国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欧内斯特·霍林斯表示,“中国已经在分子医学、导弹、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众多关键领域拥有世界发言权。对美国而言,这个国家正全力从模仿者的处境中挣脱出来,它发誓要向创新者的角色转变这才是最大的威胁。”

  如今,几乎所有的世界级科技企业都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也从中找到了获取科技、财务和管理能力的途径。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能绕过国外专利的束缚,中国除了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还极力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技术标准。这种情况一旦成为现实,美国现在仅有的优势必将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人把中国的科技进步描绘得犹如世界末日,赵刚对此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表示,在美国经济增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则3倍于此的大背景下,中方在科技上演绎“后来者居上”并未有违常规。恰恰相反,中国只是在调整与自己经济实力相称的科技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还应继续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美国明放暗堵

  过去10年中,美中贸易逆差日积月累,目前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编者注:美国的统计数据,中方认为没有这么多),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外界对其中科技影响的关注程度远要比对数字本身更多。一些分析者以此为据,不断散播“中国威胁论”,并鼓动美国政府在处理该问题时应以前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并以此决定对华出口”的建议为原则。

  事实表明,美国已经采纳了这一建议。

  在去年5月22日,美国商务部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宣称“将尽一切可能确保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不会阻碍美民用技术出口到中国”,但随后就传出国会将通过一项对华出口管理新草案的消息。这项草案新增了40多项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审查的内容,将“出口许可证”的受限范围从占全部出口的1.5%提升到10%以上,这充分证明了美国不可能实质性地放宽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限制。

  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表示,美国害怕中国没有任何道理。他举例说,200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科技产品为460亿美元,而出口到中国的仅有90亿美元,这一事实让不少美国高科技企业甚感“耻辱”。这些企业的老总们一致认为,政府在对华科技贸易中的明放暗堵的做法正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它的戒备心越来越强,管制也越来越严;另一方面则是这种不合理的压制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激发了它自主研发的潜能,这无疑又让贸易雪上加霜。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工业资本回报率远不及美国,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

  曾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卢锋教授透露说,以权益作为资本存量计算,中国工业的净资产净利润率已由1998年的2.2%上升至2005年的12.6%;税前利润率从3.7%上升到14.4%,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以资产作为资本存量计算,总资产利润从1998年的0.8%上升为2005年的5.3%,税前利润率由1.3%上升到6.0%,总回报率从2.5%上升到7.5%。尤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它们与美国企业已相当接近。“在这里面,科技的贡献是最大的。”卢锋教授说。

  中国无须自喜

  尽管美国方面一直宣称,如果不是波音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存在,美国丧失科技领先优势的问题会更加明显。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还无须因此而沾沾自喜。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指出,中国投入的大部分研发经费主要用于产品改进,而非基础性的科研项目。这种导致原创性和长远意义研发不足的做法,反映出国内科研投资结构以及管理部门在促进创新方面思路的不合理性。同时,在欧美国家的专利部门中,划入中国名下的专利注册数量依然较少,而类似于上海交大“汉芯”造假的科研丑行还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这将可能导致研发资金流失。这位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认为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美国在散播中国科技威胁的时候既有客观描述,也有片面夸大,其用意值得警惕。

  所以,中国应该冷眼看待美国的“恐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